首页 历史故事 朱熹简介资料_关于朱熹的资料

朱熹简介资料_关于朱熹的资料

时间:2022-04-2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简介资料_关于朱熹的资料理学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又称为“道学”,它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它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兼容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人们经常提到的程朱理学就是指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这两大学派都成为了朱熹思想的先驱。朱熹还提出了仅次于理的“气”。在封建社会纲常伦理被奉为永存的最高道德标准。

朱熹简介资料_关于朱熹的资料

理学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又称为“道学”,它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它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兼容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人们经常提到的程朱理学就是指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这就是“无极而太极”的学说,他用“太极”的动静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生成。周敦颐性情朴实,为官清廉,而又乐善好施。他尤其酷爱清幽玉洁的莲花,他曾经挖池种莲,并取名为“爱莲池”。著名的《爱莲说》便是他有感于池中的莲花所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周敦颐为人的真实写照。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是很高,直到理宗时,周敦颐在理学上的开山地位才正式被确定。

周敦颐首创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而理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张载则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张载的父亲是做官的,不过,在张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张载一家就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张载后来也因此被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的哲学思想是气学,也就是“气”本体论,这是与佛教、道教的唯心论相对立的一个学派。他认为,世界中无论有形的万物,还是虚无的太虚,都是“气”。在他看来,理是从属于气的,同时气还是运动变化的。实际上,他提出的正是哲学中关于世界是物质性的观点,并指出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张载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张载的哲学体系为宋明理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倡导文人士大夫要入世、经世,肩负起自己的道德使命和振兴文化、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他的这种积极入世、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成为宋代以后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张载长期在关中地区讲学,因此他创立的学派也被称做“关学”。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相对立的是提倡“理一元论”的洛学学派。洛学学派的创立者是稍晚于张载的程颢、程颐兄弟。他二人因是洛阳人,故而其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洛学”。(www.guayunfan.com)

程颢、程颐是周敦颐的弟子,他们在周敦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因此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都应该遵循“理”的规范,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在他们看来,只要修身养性,就能使人性存善去恶。

关学与洛学尽管在自然观上是对立的,但在伦理学说方面则基本是一致的。这两大学派都成为了朱熹思想的先驱。

南宋时期,朱熹接过了理学的大旗。

朱熹出生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19岁时考中了进士,做了九年的地方官,他在任期间,曾在推行教化、整顿吏治、兴利除弊等方面政绩显著。他也曾立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然而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官场堕落,性格刚直的朱熹在仕途上一再受挫,促使他绝意于官场,潜心学术,把平生精力用来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建立白鹿洞书院,修复岳麓书院,讲学授徒。在白鹿洞书院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确立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和“熟读精思”的学习原则。这个教规是一套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纲领,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它不仅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图,而且为世界教育界所嘱目。

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在他31岁时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分为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两部分。朱熹和二程一样,也是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理”,朱熹又称理为太极,他认为太极包括万物之理,万物可体现整个太极。故而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熹还提出了仅次于理的“气”。他认为理和气同存于天地之间,但理生气,气则依理而存在,所以,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这是朱熹提出的理气论。

朱熹发展了程颢、程颐“无独必有对”的矛盾观。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中,都存在着两两相对的矛盾。比如“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动便有静”。而且对立事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对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克服和斗争的关系,它们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极限,就相互转化了。这表现了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从知识来源上说,应知先行后;从社会效果上看,则应行重知轻。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继承了北宋张载的元气本体说和程颢、程颐的思想,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之理,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这就是“天命之性”。而由于每个人禀受的气不同,所以就有了善恶、贤愚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这就是“气质之性”。由此,朱熹又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不过朱熹并不是倡导无欲,对于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他还是认可的。

同时,程朱理学之所以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朱熹把“理”运用到了封建伦理道德之中。具体的体现便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这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在封建社会纲常伦理被奉为永存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朱熹提出的人性说对维护封建统治、强化封建礼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学术思想,在南宋,乃至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当然,他对“三纲五常”的强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学、道教,乃至自然科学,都有所研究。他的著作颇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朱熹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迄今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