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平边患乾隆定四方的故事

平边患乾隆定四方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平边患乾隆定四方17世纪末,作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其势力已经控制了天山南北,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准噶尔内乱元朝灭亡后,蒙古族散居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早在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三车凌”附清后,乾隆就做了平定准噶尔部的准备。诸王大臣鉴于前朝用兵无效,且屡有败绩,皆不愿劳师动众,几乎全体反对征战准噶尔,只有大学士傅恒一人赞成。

平边患乾隆定四方

17世纪末,作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其势力已经控制了天山南北,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康熙、雍正都曾亲征,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乾隆继位后,清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库充盈。而此时的准噶尔部由于内乱力量遭到很大削弱,这些都为解决厄鲁特蒙古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毅然决定出兵准噶尔。三年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的叛乱被彻底平息。经历百余年,清政府终于统一蒙古。

就在清军对准噶尔残余势力进行清剿的时候,天山南路又发生了“回部”叛乱,乾隆乘机出兵灭掉了大、小和卓兄弟势力。至此,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

准噶尔内乱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散居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按其活动地域,可以分为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与厄鲁特蒙古三部分。至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又逐渐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大部,四部各自独立,互不相属。17世纪初以后,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其政治、军事力量也随之壮大起来,到巴图尔浑台吉和多和沁执政时,准噶尔部已成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中最强大的一部。之后,通过不断蚕食近邻,逼走土尔扈特、和硕特二部,准噶尔的势力进一步强大。康熙初年,准噶尔内部出现纷争,巴图尔浑台吉的第六个儿子噶尔丹,以武力平息了内乱,成为准部新的统治者。他当政之后,更是野心勃勃,为了称霸蒙古诸部,先是攻打和硕特部,接着又发兵天山南路,灭叶尔羌国,并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到17世纪末,噶尔丹的势力已经控制了天山南北,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威胁着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

康熙、雍正两朝,曾多次对准噶尔部进行过征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总体来说,准噶尔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割据势力依然顽强地活动在西北边疆地区,成为清廷的一大边患。乾隆即位后,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清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彻底解决西北边疆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恰在此时,原来统一的准噶尔内部发生了重大动乱。

早在康熙击败噶尔丹后,因与噶尔丹争权而逃离准部的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乘机返回伊犁,收罗他原来的部属和噶尔丹的余众,重新组成了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承汗位。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权立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噶尔丹策零有三个儿子,长子喇嘛达尔札、次子纳木札尔、幼子策妄达什。喇嘛达尔札虽为长子,因系庶出未能继位,汗位由嫡出的次子纳木札尔继承。三子策妄达什年龄虽小,其背后却有着强大的贵族集团支持。

纳木札尔当政之后,常以暴行滥杀无辜,生活上又非常荒淫奢侈,引起了部内大多数贵族的不满。乾隆十五年(1750),喇嘛达尔札联合纳木札尔的反对势力,杀死纳木札尔,夺取汗位。由于他出身低贱,遭到了大策零敦多布孙子达瓦齐等人及惠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等贵族集团的反对,而为贵族们所拥戴的是幼子策妄达什,特别是贵族中权势显赫的大小策零家族,是策妄达什最有力的支持者。如果他们与策妄达什联合起来,必然对达尔札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汗位,达尔札先下手为强,杀死了策妄达什,以武力迅速清除了正在形成中的敌对联合势力,迫使达瓦齐逃往哈萨克。

然而,出逃的达瓦齐并不甘心失败,一直在寻机谋求报复。于是联合了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准备打回准噶尔。阿睦尔撒纳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他成为辉特部台吉之后,对准部存有觊觎之心,也曾参与过策划谋立策妄达什一事。两人一拍即合,遂建立起反达尔札联盟。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月,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借山岭僻径绕道进入伊犁,趁夜深突袭达尔札的住地,达尔札正拥妾饮酒,尚未弄清何事,便被冲入帐内的阿睦尔撒纳杀死。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夺取汗位。达瓦齐继位后,终日饮酒,不理政务,引起了小策零敦多布的后裔济勒噶的不满,于是便起兵争夺汗位,准噶尔内部战争再度爆发。

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之所以去帮助达瓦齐重返准噶尔,有着他自己的算盘,他想借达瓦齐争夺汗位,以控制达瓦齐乃至整个准噶尔部。事实正是如此,达瓦齐上台之后,阿睦尔撒纳对其政务常常指手画脚,引起了达瓦齐的强烈不满。不久,阿睦尔撒纳又向达瓦齐提出了分治伊犁以北的厄鲁特的要求,被达瓦齐严词拒绝。乾隆十九年(1754)六月,为争夺厄鲁特蒙古的统治权,达瓦齐率全部兵力攻打辉特部住地塔尔巴哈台,阿睦尔撒纳战败。为了保存实力,他率领两万多人投奔了清朝,并请求清政府出兵前往靖乱,想借清政府之手消灭达瓦齐。面对这一有利时机,乾隆当然不会错过。

借机出兵

一直以来,清政府对准噶尔内部纷乱的局势都很关注。准噶尔部是西北边疆较有影响的一个大部落,其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西北边疆的政局。长期以来,准噶尔部对清政府时顺时叛,给清廷安定西北边疆造成了许多困扰。

阿睦尔撒纳前来归顺,乞求出师,让乾隆觉得这是对准噶尔进行征剿平定的大好机会,也可以借此统一厄鲁特蒙古,完成“先朝数十年未竟之绪”。早在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三车凌”附清后,乾隆就做了平定准噶尔部的准备。阿睦尔撒纳的附清,更坚定了他平定准噶尔的决心。然而,在是否出兵这一问题上,清廷内部却意见不一。诸王大臣鉴于前朝用兵无效,且屡有败绩,皆不愿劳师动众,几乎全体反对征战准噶尔,只有大学士傅恒一人赞成。为此,乾隆在热河特意召见了阿睦尔撒纳,并命王公大臣皆从往陪宴,一方面是向阿睦尔撒纳了解准噶尔目前的实际情况,倾听他对进兵准噶尔的意见;另一方面想通过他的陈述,让诸王大臣们对用兵准噶尔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阿睦尔撒纳叙述了准部变乱始末,又力陈“伊犁可取状”,并提出发兵宜早不宜迟的主张。在分析了准部内外形势之后,乾隆力排众议,认为“与其费力于将来,不若乘机一举,平定夷疆”,毅然决定发兵征讨准噶尔。

乾隆二十年(1755)春,乾隆决定发北、西两路大军征讨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其中北路统帅为班第,任命为定北将军,以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统帅为永常,任命为定西将军,以萨喇勒为定边右副将军。二月,两路大军各率八旗、吉林索伦精兵两万五千人,分别由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出师,约定于伊犁东北三百里的博罗塔拉河会师。这次军事行动乾隆确定的方针是“以番攻番”,即两路都以新归降的厄鲁特兵为先锋,分别由副将阿睦尔撒纳与萨喇勒率领,依旧打着他们原来的旗帜,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厄鲁特诸部,招纳降人,减少阻力。

准噶尔内部连年纷争,早已分崩离析,人心涣散,因此清朝此次出兵十分顺利,大军所至,诸台吉、宰桑,或带数百户,或带数千户纷纷来降。清军一路行进,未遇任何抵抗。五月中旬,两路清军不费一兵一卒,按原定计划顺利会师博罗塔拉河,开始向距离只有三百里的伊犁进军。

伊犁河南岸的居民闻知清军大兵压境,纷纷前往归降,有的还自愿派兵协助清军进剿达瓦齐。而此时的达瓦齐,众叛亲离,得知清军逼近伊犁,惊慌失措,急忙派宰桑征兵应战,自己则带宿卫亲兵撤退到伊犁西北一百八十里的格登山。很快,清军便攻克了准噶尔部首府伊犁。退往格登山的达瓦齐企图凭借山险负隅顽抗,清军追击而至,先派归降的准噶尔喀喇巴图鲁阿玉锡等率二十余骑乘夜突袭达瓦齐大营,惊魂未定的达瓦齐疑为清军主力来攻,仓皇带数千亲兵逃往南疆,其部众溃不成军,不战而降。清晨,阿玉锡率五千余名降众返归清营。此时,清军主力尚未与敌接仗,仅用二十余骑便捣毁了敌军大营。

此后,清军继续追击达瓦齐残部,沿途又陆续收降了六千余人。而此时的南疆已响应清军的平叛举动,当达瓦齐逃到南疆乌什城时,身边只剩下二十余人追随。乌什城主霍吉斯得知达瓦齐前来的消息,设计摆酒宴迎接达瓦齐。饭饱酒酣之后,将达瓦齐一行二十余人全部绑缚,押送清军营帐。清军当即派人把达瓦齐押解至京师。这样,达瓦齐割据势力土崩瓦解,清廷征讨准噶尔之役仅用了三个月便取得了完全胜利。

平定准噶尔部是清朝统一天山南北的重(www.guayunfan.com)要一步。得知胜利的消息后,乾隆大为高兴,立即下令犒赏全军。同年六月,出征清军陆续撤回内地。班第等人留驻伊犁,处理善后事宜。

统一蒙古

阿睦尔撒纳是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台吉,他早就梦想做整个厄鲁特蒙古之汗。但准噶尔部的达瓦齐力量强大,成了他实现野心的最大障碍。随着准噶尔部被抚定,阿睦尔撒纳假借清军之手消灭政敌的目的已经达到,其野心也逐步暴露。

其实,早在进剿准噶尔之前,清政府就曾提出,准噶尔一旦平定,即实行“分而治之”的方针,把厄鲁特蒙古四部封为四汗,四汗各统所部,各管其属。很显然,这一举措令阿睦尔撒纳很失望,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当四部的总台吉而专制西域。为此,他不断对外宣扬厄鲁特蒙古与喀尔喀蒙古不同,如果没有一个总领的人,恐怕内部人心不齐,非但不能外御敌人,还容易滋事生变。同时,在协助清军征讨达瓦齐的过程中,阿睦尔撒纳又乘机扩大地盘,收编降兵,以扩充自己的势力。他的部下也从中推波助澜,致使阿睦尔撒纳独霸西域的野心很快膨胀起来,对清政府的政令、军令开始有所不从,处理各种事务也不和驻伊犁将军相商,擅自行政,生杀自专,并置副将军印不用,而用从前噶尔丹策零在位时专用的小红钤记。此外,他还唆使哈萨克人散布“非己总四部,边不得安”等流言。更为严重的是,他和亲信党羽晓夜聚谋,暗中扩充兵力,准备反叛。

阿睦尔撒纳的勃勃野心,乾隆早就有所防备,暗中派人密切关注着他的动向。当阿睦尔撒纳的反叛行为日益明显时,乾隆立即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密谕留守伊犁的班第立刻擒拿阿睦尔撒纳及其同党,即在军中诛之。然而此时清朝大军已撤回内地,班第手下只有五百兵丁,不敢轻举妄动。乾隆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采取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即下谕旨令阿睦尔撒纳与厄鲁特其他各部首领一起去热河觐见受封,寻机将其擒获。

接到谕旨后,狡黠的阿睦尔撒纳一眼就看出了乾隆的用意,但又不敢公开抗旨。起程不久,他便开始与随从亲信等人密议潜逃。八月十九日,当觐见队伍一行抵达乌隆古,这里曾是阿睦尔撒纳的旧游牧地,于是,他想出了以先回故地治装、再行入京为由的脱身之计。随同监视的额琳沁多尔济没有看出他的计谋,遂使他绕道从额尔齐斯河间道北逃。发现情况后,额琳沁多尔济一面驰报班第,一面率兵追捕。但因发觉太迟,没能追上。阿睦尔撒纳逃回塔尔巴哈台后,立即公开举起了叛清的大旗。

阿睦尔撒纳反叛后,号令准噶尔部余众起而为乱,一时间,伊犁的诸喇嘛、宰桑等纷纷响应。在阿睦尔撒纳的指挥下,两千余叛军向留守伊犁的班第、鄂容安所部清军驻地发起进攻。清军向崆吉斯撤退,在这里被叛军所包围,虽全力拼杀,终因势单力薄,未能突围,班、鄂自杀身亡。此时,乾隆命驻扎在乌鲁木齐的西路军统帅永常率五千兵丁前往驰援,平定叛乱。永常见叛军蜂起,不仅不敢前去营救,反而南退巴里坤,致使班第孤立无援而败。叛军见此,更加猖獗,刚刚平定的准噶尔又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为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朝廷任命策楞为定西将军、达勒党阿为定边左副将军、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哈达哈、玉保为参赞大臣,仍以两路向伊犁进发,夹击阿睦尔撒纳。同时,乾隆还任用了一批支持清军平叛的厄鲁特诸部首领及厄鲁特部队随军征剿。十二月,阿睦尔撒纳逃至伊犁,与那里的余部会合。清军一路进剿颇为顺利,很快就逼近伊犁。阿睦尔撒纳见势不妙,弃城逃往哈萨克。策楞命玉保带一路清军前去追击。阿睦尔撒纳见清军穷追不舍,便施展诡计,指使其部下到清军大营谎报台吉诺尔布已将阿睦尔撒纳擒获,很快便可押来以献清军。玉保信以为真,命清军停止追击,同时将“已擒获叛首阿睦尔撒纳”的消息,报告主帅策楞。不久,乾隆皇帝也得知此讯,立刻以军务告竣宣示中外,并对参战将帅加官晋爵。谁知阿睦尔撒纳是缓兵之计,趁清军不备,从容逃往哈萨克。乾隆得知消息后,羞愤交加,将策楞、玉保押解入京治罪,任命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继续征讨。

达尔党阿等得令之后,一方面遣人晓谕哈萨克交出阿睦尔撒纳,如拒不交出、狼狈为奸,清军将一体办理;另一方面将准噶尔境内阿睦尔撒纳同党逐一剿灭,以绝后患。果不其然,哈萨克与阿睦尔撒纳联合了起来,共同抵抗清军。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月,达勒党阿率兵分两路进军哈萨克,大败哈萨克与阿睦尔撒纳的联军,阿睦尔撒纳只身逃遁,清军紧追其后,相距仅二三里。没想到,阿睦尔撒纳又故技重演,派哈萨克人言于清军,即欲擒献阿睦尔撒纳,请缓师以待。达尔党阿下令驻军,阿睦尔撒纳再次乘机而逃。

此时,已投诚而随清军出征的诸宰桑,见清军屡被阿睦尔撒纳蒙骗又无计可施,遂起轻视之心,一时间,诸台吉、宰桑复叛举动此起彼伏。阿睦尔撒纳得知此情况之后,自哈萨克返回准噶尔,欲收罗旧部,自立为汗。准噶尔部的叛乱局势再一次达到高潮。

针对准噶尔部形势的变化,乾隆重新调整了部署。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任命成衮扎布为定边将军,其弟车布登扎布为定边左副将军,率军七千,两路并进,开赴准部要地巴里坤。阿睦尔撒纳等率兵抵抗,被清军击败,损失惨重。清军乘势追击,擒获准部诸多首领。阿睦尔撒纳见大势已去,只好退往塔尔巴哈台,不久又逃往哈萨克。此时的哈萨克汗阿布赍见清军大兵压境,怕引火烧身,遂派人收其马匹,欲擒之献给清政府。阿睦尔撒纳发觉后,率少数亲信深夜徒步逃往俄罗斯。当年冬天,阿睦尔撒纳因患天花病,死于俄罗斯。

阿睦尔撒纳死后,残余叛军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清兵继续对其进行围剿。叛军见大势已去,或束手就擒,或主动投降。至此,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的叛乱被彻底平息。

平定回部叛乱

就在清军对准噶尔部残余势力进行清剿的时候,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地区,又爆发了大、小和卓木的回部叛乱。

天山南路一直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居住之地,因信仰伊斯兰教,故其地又称为“回部”。清初,回教的势力不断壮大,宗教领袖和卓掌握了回部的实权。到康熙年间,回部的伊斯兰教各派纷争十分激烈。此时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正欲意向外扩张,见回部内乱,有机可乘,便率兵越过天山,侵入回部,掠走宗教首领阿布都什特等,拘禁于伊犁。噶尔丹败亡之后,阿布都什特返回故土。不久,阿布都什特的儿子艾赫麦德又被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掠至北疆伊犁,连同其两个儿子布拉尼敦、霍集占一起拘禁起来。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将布拉尼敦(即大和卓木)送回叶尔羌,扶植他统治南疆,而将其弟霍集占(即小和卓木)留在伊犁,统辖当地回部事务。这期间,霍集占曾参与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活动。乾隆二十一年(1756)三月,清军进剿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霍集占也乘机逃回了叶尔羌。清政府遣大和卓木回叶尔羌,本想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招抚叶尔羌,以和平统一南疆,大和卓木也有意归顺清朝。但小和卓木逃回之后,极力鼓动其兄自谋独立,特别是看到准噶尔部即将为清军所灭,周围已无强邻,独立的欲望更加强烈。乾隆二十二年(1757),布拉尼敦、霍集占依仗自己势力大增,遂决计与清政府决裂,自行建立政权,僭称巴图尔汗。

此时,清廷正处于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关键时刻,根本无暇南顾。当准噶尔部叛乱彻底平息之后,乾隆立即命令清军挥师南下,进军回部,讨伐大、小和卓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八旗、绿营兵一万余人进军南疆,向由大和卓木固守的战略要地库车发起进攻。小和卓木带兵数千人前来营救,清军设伏,大败援军,小和卓木仅带八百余人杀入库车。这时的形势对清军十分有利,清军完全可以乘胜攻克库车,擒获小和卓木。但由于清兵屡次攻城不下,且多有伤亡,主帅雅尔哈善昏庸无能,无计可施,军中斗志松懈下来。六月下旬,回军向城外冲杀,突围逃走。大和卓木奔往喀什噶尔,小和卓木奔往叶尔羌,清军丧失擒拿大、小和卓木的大好时机。乾隆得知消息后,以坐守军营、听贼去来自如为由,将雅尔哈善革职,以尚书纳木札尔代理军务,侍郎三泰参赞军务,同时,命令已将准部余党剿尽的定边将军兆惠带清军主力赶赴回疆。

同年十月初,兆惠率兵抵达。之后,清军以七路向叶尔羌进发。六日,大军来到叶尔羌城东黑水湾,安营扎寨。由于人少不能合围,又远离后方,军饷供应不上。兆惠被逼无奈,只好亲率大军攻打英奇盘山,企图夺取牧马以充军粮,结果中了埋伏而大败。十三日,清军主动出击,除派部分兵力留守军营外,兆惠指挥千余骑兵,由城南夺桥越过城河,杀向城内。然而,四百余骑清兵刚过桥,叛军就把桥截断,将其团团围住,清军被分割成数处,虽个个奋勇争先,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众悬殊,大部分被围歼,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保、护军统领鄂实等壮烈战死。清兵元气大伤,放弃主动进攻计划而结营自守。叛军见清军转攻为守,便昼夜轮番向清营进攻。兆惠急忙派人告急,请求援兵。乾隆得报之后,以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速往援助。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增援清军与叛军战于呼尔璊,叛军败逃叶尔羌城。兆惠得知援兵已到,从大营中冲出,与富德军会合,一起撤回阿克苏休整。

六月,清军在阿克苏重整旗鼓,集结三万重兵再次向叛军发起进攻。兆惠率一路清军攻取大和卓木驻守的喀什噶尔,富德率一路清军攻取小和卓木驻守的叶尔羌。清军长驱直入,一路连夺城堡,屡败叛军。大、小和卓木见势不妙,双双弃城而逃,投奔巴达克山国。为彻底解决问题,乾隆认为必须擒获大、小和卓木,避免其东山再起。是年九月,在清廷的威逼之下,巴达克山国酋长素尔坦沙擒杀大、小和卓木,将其首级献于清军。至此,平定回疆叛乱也以清军取胜而告终。

历时五年,清政府终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地区。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清政府决定实行军府制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两路事务。军府制的实行,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也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对于促进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乾隆也不负众望,完成了其先祖、父未竟的事业,实现了他们完全控制和稳定西北边疆的夙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