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尼布楚订约划边界的故事

尼布楚订约划边界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尼布楚订约划边界明朝末年,沙俄屡次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劫掠,当地人民坚决抵抗,但始终未能阻止沙俄的侵略活动,中俄边界问题从此产生。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法律条文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遂成为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两个主要据点。就在同一年,沙俄另派俄军从西面入侵黑龙江上游流域,占领了尼布楚,当地的蒙古族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尼布楚订约划边界

明朝末年,沙俄屡次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劫掠,当地人民坚决抵抗,但始终未能阻止沙俄的侵略活动,中俄边界问题从此产生(www.guayunfan.com)。

为了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清廷提出与沙俄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却毫无结果。于是,康熙决定以武力驱逐侵略者。

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军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战争,俄军大败,终于决定接受清朝的建议,派使团进行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法律条文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入侵

黑龙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居住在此的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向西周贡“楛矢石砮”,与中原民族建立了政治联系。西周以后,中原王朝一直称这一地区为自己的“北土”。汉朝、三国时,肃慎又名挹娄。北魏时,肃慎演变为勿吉。到了隋唐时期,勿吉被称为靺鞨。唐开元十四年(726),唐朝在此设置黑水都督府,以加强管辖,黑龙江流域地区也一直与唐朝保持隶属关系。以后,辽、金、元等朝都对这一地区行使主权,进行着有效的管理。明朝兴起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明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就派人到黑龙江下游招抚。永乐三年(1405),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设立奴尔干卫。到永乐七年(1409)前后,已设置了卫所115处。同年,又设置了奴尔干都指挥使,以加强管理。明朝中央政府还派太监亦失哈等先后十次视察该地,并在永宁寺竖立永乐、宣德两块石碑,记载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这个地区行使管辖权的情况。

明朝末年,后金、清政权崛起于东北,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两代经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各族先后归附,并向后金、清朝缴纳贡赋。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居民,后金、清政权或将之编入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或将之编为户籍,以村屯或氏族为单位,设姓长(族长)、乡长,分户管辖。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后,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地区,便由盛京总管统辖。顺治三年(1646),改总管为昂邦章京。顺治十年(1653),清政府把盛京昂邦章京所辖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和尼布楚等地,划为单独的行政区,在原设的宁古塔副都统之上,增设宁古塔昂邦章京,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在16世纪以前,俄国还是个欧洲国家,中俄之间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俄国先后吞并了西伯利亚诸汗国,开始越过乌拉尔山东进,征服了西比尔汗国。接着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占据了叶尼塞河流域,建叶尼塞斯克城。之后一路征服,于明崇祯五年(1632)侵占勒拿河流域,建立雅库茨克城。从此,俄国才与中国相邻。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遂成为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两个主要据点。

崇祯十三年(1640),沙俄雅库茨克督军戈洛文派遣七十余人入侵黑龙江,因中途受阻,未能得逞。崇祯十六年(1643),戈洛文又派波雅科夫率一百来人,沿勒拿河支流阿尔丹河,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中俄边界问题从此产生。

起初,波雅科夫等人到达黑龙江流域时,好客的当地居民达斡尔人给他们提供食物,并介绍了与清朝内地的交易情况。然而,波雅科夫却恩将仇报,他们四处抢掠,无恶不作,终于遭到达斡尔族人民的顽强抵抗,消灭了其中的许多人,但沙俄殖民者并不死心。

继波雅科夫之后,顺治六年(1649),俄国又以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为首,组织了第二次对黑龙江的武装入侵。他们越过外兴安岭,于第二年年初,到达雅克萨以西的鄂尔河口,侵入我国达斡尔族首领拉夫凯的管辖区,当地人纷纷撤离。因兵力少,不敢深入,哈巴罗夫把军队留在此,自己返回雅库茨克搬兵。得到增援后,顺治八年(1651),哈巴罗夫率部再次侵入达斡尔族居住区,要求当地居民向俄国纳赋。达斡尔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坚决抵抗,结果六百多人被杀,三百多名妇女儿童被俘。同年秋天,俄国人继续在黑龙江流域侵扰,六七月间侵占瑷珲旧城,又沿黑龙江侵入我朱舍里族和赫哲族居住区,大肆烧杀抢掠。赫哲人和朱舍里人坚决抵抗,并向清朝驻宁古塔军队求援,要求派兵保护。不久,清宁古塔章京海色在当地人民配合下,率军六百与沙俄入侵者在乌扎拉村激战,由于指挥失误,先胜后败。哈巴罗夫部也受到重创,向黑龙江上游撤退,并遣使莫斯科要求增援。

顺治十一年(1654),俄又派国斯捷潘诺夫代替哈巴罗夫,率领三百余人从雅库茨克第三次入侵黑龙江流域。他们窜到松花江骚扰,恰好与清军相遇,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退出松花江,向黑龙江上游逃窜,至呼玛河口,建呼玛城堡。年底,清廷派固山额真明安达包围了呼玛城堡,分三路围攻,俄军拼死抵抗,因携带的粮食有限,清军只好撤围。就在同一年,沙俄另派俄军从西面入侵黑龙江上游流域,占领了尼布楚,当地的蒙古族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康熙四年(1665),俄军又南下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所属的楚库柏兴,并东进占领了雅克萨。土谢图汗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但是沙俄却不甘心退出已侵占的地区。康熙十九年(1680),沙俄又成立了“尼布楚督军区”,并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建立了额尔古纳堡。第二年,康熙派使臣前往黑龙江与沙俄交涉,雅克萨俄军头目拒不谈判。俄军以据点为掩护,继续在黑龙江流域窜扰,不断抢掠各族的人口和财物。中国军民虽奋力抗击,但都没能完全阻止沙俄的侵略活动。

自卫反击

之前,清廷一直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所以,面对俄军的侵略行径,清廷一直打算通过交涉和平解决,然而沙俄却欲壑难填,得寸进尺。康熙再也忍无可忍,决定以武力驱逐侵略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康熙巡视东北边疆,观看了松花江上的水师演习。九月,他派副都统郎谈率数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为反击沙俄做准备。郎谈在侦察回来之后,向康熙建议,待春暖花开之时,水陆两军并进,速战速决,收复雅克萨。然而,康熙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为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康熙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首先,组建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清朝在统一东北的过程中,曾将东北地区各部落和各族人民编入旗籍,从而壮大了八旗力量。康熙沿用这一传统方式,编组新满洲。康熙十年(1671),将居于珲春东部烟楚河以东沿海一带的库雅拉人等移来,编为十二佐领;康熙十二年(1673),又内迁赫哲人于宁古塔附近,编置四十佐领,号新满洲。到康熙十六年(1677),由赫哲人和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共达七十八佐领,大大加强了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与此同时,康熙还将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索伦部进行重新编组。将其中的鄂温克编为二十九佐领,达斡尔人中未编入佐领的一千一百余口共编组十一佐领,并设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管辖。索伦人善于射猎,以貂皮向国家纳赋。满文称打猎为“布特哈”,故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所辖后来也称“布特哈八旗”。康熙组建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给予他们房屋、土地、耕牛、种子,令其屯田耕种,使各族人民从游牧渔猎进入到安定的农业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北边防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加强。

其次,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下令在瑷珲和呼玛两地建立城堡,与俄军对峙。为此,康熙帝抽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人驻守瑷珲城,次年又调一千人到黑龙江屯田戍守,还从盛京抽调六百人到瑷珲帮助筑城。此外,积极征贮粮食,共征集12万石,通过水陆两道陆续运往黑龙江。同时,在乌喇修造船只和设置驿站,准备了几十艘战船和数百艘运粮船,开辟了长达几千里的运输线以及从乌喇到黑龙江城的驿站,一旦有警,即令乘蒙古马疾驰飞报。

另外,派兵永戍黑龙江。康熙二十二年(1683),令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人进驻额苏里,增派达斡尔兵力四五百与宁古塔兵力五六百进驻瑷珲,使得两地共驻兵两千人,成为永戍黑龙江的主力。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清朝政府正式派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首任,永戍黑龙江,在黑龙江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这一措施制止了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为收复雅克萨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调兵黑龙江后,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到第二年,已基本肃清了黑龙江流域一些零散的沙俄侵略军。为表明不愿与沙俄开战而愿意谈判解决的意愿,康熙派了两名使臣前往尼布楚,要求俄方派人到齐齐哈尔谈判,但是遭到了沙俄的无理拒绝。即便如此,康熙又释放了一批沙俄俘虏回国,并携带一份咨文到雅克萨,俄方却迟迟不给答复。眼看着和平的努力成为泡影,康熙终于决定以武力收复雅克萨,捍卫自己的主权。

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三千清兵在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萨布索的率领下,携战舰、火炮、刀矛和盾牌等兵器,奉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进兵雅克萨。五月二十二日,兵临雅克萨城下,清军致书雅克萨俄国督军托尔布津,要求退还侵占地区。俄军自恃城防坚固,不肯归还,清军遂于五月二十五日全线出击,开始攻城,顿时炮火齐发,击毙俄军百余人,城内火光冲天,一片混乱,侵略军损失严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走投无路,被迫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并保证绝不再来侵扰。彭春同意了他的要求,俄军撤至尼布楚,第一次雅克萨反侵略战争胜利结束。然而,彭春等人收复雅克萨后,并未按康熙的指示在雅克萨建立防御措施,而是将城堡一烧了之。雅克萨周围的庄稼没有收割,也没有设立哨所,朝廷的命令还未下达,彭春便擅自匆忙撤军,移驻瑷珲、墨尔根等地。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沙俄见清军已撤离雅克萨,立即从莫斯科派兵六百人增援尼布楚,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占领雅克萨,并重筑城堡,做长期固守的准备。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清廷才得知俄军又重新占领雅克萨的消息。沙俄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康熙再次致书沙皇,敦促俄军撤出雅克萨,双方进行谈判,表达了和平解决的愿望。然而久久不见俄方回应,康熙只好下令部署反击。五月,萨布素奉旨率所部两千人从瑷珲出发,于月底到达雅克萨。清军将雅克萨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置之不理。此时雅克萨的俄军有八百多人,并配有十二门大炮。清军则控制着黑龙江江面,切断了从尼布楚来援的俄军的通路。六月初,清军从南北两面攻城,击毙俄军百余人,其中包括俄国督军托尔布津,俄军改由杯敦代行指挥,被迫撤回城内继续顽抗,清军数日连攻,都没能拿下。考虑到雅克萨城防已被俄方修筑得比较牢固,俄军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于是萨布素决定停止强攻,在城南、北、东三面筑垒挖壕,进行长期围困,同时,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到十二月,俄军弹尽粮绝,战死病死很多,原来的八百二十六名侵略军,最后只剩六十六人。就在雅克萨城即将不攻自破时,萨布素却接到了朝廷停止攻城、解除围困的命令。原来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已派出使节到达北京,表示愿意接受停战谈判。康熙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结束。

雅克萨之战是清政府被迫进行的自卫反击,两次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表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敢于英勇反抗的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准备了条件。

和平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二十二日,中俄谈判在尼布楚正式开始,清朝以索额图为首,沙俄以戈洛文为首。

谈判正式开始之前,康熙谕示索额图: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游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都是大清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于俄罗斯,你们初议时,要以尼布楚为界,如果俄方的使者恳求得到尼布楚,那你们再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而沙皇对戈洛文的指示是:首要的方案是以黑龙江为界;如果不成,就以比斯特拉河或者结雅河为界;最次是要争取以雅克萨为界。双方代表可谓都是肩负重任,有备而来。

谈判正式开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谁也不愿第一个先作出让步。戈洛文企图强迫清政府接受两国以黑龙江到海为界的要求,而索额图严正申明清政府立场,指出沙俄侵略者必须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尼布楚和雅克萨一带也必须归还中国。由于沙俄坚持侵略立场,谈判陷入僵局。

此时,噶尔丹叛乱初起,为了及早达成协议,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噶尔丹问题,康熙再谕索额图:如果俄国恳求尼布楚,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但俄方代表仍不满足,致使谈判再度中断。此时,尼布楚附近大批喀尔喀人起义反对俄国,俄国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不敢再行拖延。双方经过艰苦、复杂的谈判和清廷的一再让步,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并举行了签字仪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第一,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到海,为两国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即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属中国,以北归俄国。第二,两国商人持有证明者,可以进行贸易互市。第三,沙俄从雅克萨撤军,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中国让出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地方。第四,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五,两国永敦邦谊,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协商,中方作出重大让步的结果。它是在基本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是中俄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这个条约意义很大,对中方而言,它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收回了被沙俄长期侵占的雅克萨等地,遏制了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停止了中俄战争,使得清朝能及早腾出手来解决噶尔丹叛乱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对沙俄而言,他们虽然撤出了雅克萨及黑龙江流域,但是却取得了对尼布楚及其以西领土的占领,巩固了沙俄在该地区的统治。从此,中俄在东北边境地区持续了大约一百七十年的相对和平与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