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即帝位康熙擒鳌拜的故事

即帝位康熙擒鳌拜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即帝位康熙擒鳌拜顺治十八年,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去世,皇三子玄烨即位,这位年仅八岁便登基的幼童,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康熙皇帝。鳌拜凭借其显赫的战功及对皇室的忠诚,得到了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信任,也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列。早在皇太极去世后,皇位即成为各派势力公开逐鹿的对象。而位居第三的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遇事随声附和,处处退让,鳌拜施以手段把他拉拢到了自己这边。

即帝位康熙擒鳌拜

顺治十八年(1661),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去世,皇三子玄烨即位,这位年仅八岁便登基的幼童,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康熙皇帝。

为了避免宗室内部争夺皇权,顺治遗诏不用旧制,改由元老重臣共同辅政。鳌拜凭借其显赫的战功及对皇室的忠诚,得到了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信任,也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擅权乱政,排斥异己,他的所作所为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玄烨的乾纲独断,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

四臣辅政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二十四岁,可谓正当英年,所以他从没考虑过立嗣的问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是年正月初二,他亲临悯忠寺观看自己最宠幸的太监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突然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正月初七,顺治帝福临死于养心殿,遗诏指定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

玄烨当时年仅八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幼童,既无处理朝政的本领,也无控制大局的能力。按照清朝旧制,皇帝年幼,国家政务应由宗室诸王摄理。顺治帝幼年时,即由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摄政。然而,顺治临终前,突然将亲王摄政改为四臣辅政,绝非偶然,这是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总结本朝经验后作出的选择。

早在皇太极去世后,皇位即成为各派势力公开逐鹿的对象。皇太极九弟睿亲王多尔衮实权在握,力量强大,成为争夺皇位的主要力量,而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则力主拥戴皇长子豪格为君。孝庄皇太后以其特有的谋略和胆识,争取了礼亲王代善,使他拥戴自己的儿子福临,并与实权在握的多尔衮联姻,使之放弃对皇位的争夺。这样,福临便在其母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入承大统,并以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皇叔共同摄政。但摄政诸王皆系宗室近支,皇帝长辈,他们本身又是一旗之主,且“摄”有代理之意,摄政即代君听政、代行皇权,因此,太后和皇帝的权力时常遭到严重侵犯。摄政不久,睿亲王多尔衮即独擅威权,排斥济尔哈朗,并处死豪格。之后又以自己名义下诏,声称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位,表明其即帝位之心仍未泯灭。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射猎丧生于喀喇城,他的尸骨未寒,福临便在其母授意下,公布多尔衮罪行,削其王爵,撤其庙享,并把大权收为己有。正是因为孝庄皇太后亲身经历了一场残酷的皇权之争,看到了诸王摄政导致侵犯皇权的现象,因此,她知道如不废除亲王辅政,幼小的玄烨地位很难牢固。于是,在孝庄皇太后的授意下,顺治遗诏不用旧制,改由元老重臣共同辅政。

遗诏指定辅政的有四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他们都是功勋卓著的朝廷元老重臣。索尼、遏必隆、鳌拜,本为太宗皇太极旧部,早年即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备受信任。太宗逝世后,拥立福临继位,在反对摄政王多尔衮的斗争中,这三人深得孝庄皇太后的赏识和信赖。苏克萨哈原为睿亲王多尔衮属下近侍,睿亲王逝世后,他与王府护卫詹岱等人,检举多尔衮殡殓服色违制和谋迁永平诸逆的情况,得到太后及顺治帝的信任。因此,顺治便以腹心寄托,特命其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管理政务。

正月初九,即顺治去世后的第三天,玄烨在其祖母孝庄皇太后亲自主持下,宣读遗诏,承继大统,改次年为康熙元年,他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康熙皇帝。索尼四人深感受命辅政,责任重大,又唯恐诸王不服,便以“国家政务从来由宗室协理”为由,跪请诸王、贝勒共同辅政。但遗诏说得很清楚,诸王、贝勒谁敢违抗干预?见推辞不掉,四大臣便奏明太后,并祭告皇天上帝及顺治帝灵前,宣誓不私亲戚,不私自与诸王、贝勒往来,不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表示要辅佐幼主、维护皇权,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

正月十四,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以下及大臣官员等,齐集于西安门内南侧的大光明殿,分别向皇天上帝及先帝灵位设誓,表示要同心协力,辅佐幼主。这样,以太后为中心,以异姓旧臣掌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的新的统治核心形成了。自此至康熙六年(1667)七月康熙亲政,史称“辅政时期”。

独擅大权

顺治遗诏明确规定四大臣共同辅佐幼帝,实际上是确立了一种“辅政体制”。辅政不同于摄政,它明确规定四大臣与幼帝共同听政,即便幼帝不懂政务,也要临朝垂听,象征他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真正拥有者,四大臣只是佐理、辅助而已。为了防止辅政四臣个人专断政务,还特别规定了协商一致原则,个人不得单独谒见皇帝或太后,也不许私自决策大事,凡事四辅臣必须协商一致,经皇帝或太后批准后,方可公布执行。这些规定的实施,目的是防止四大臣或其中任何个人独断专权,保证幼帝平稳而顺利地过渡到亲政。

四大臣辅政之初,尚能和衷共济,遵守誓言,共同决策,为大清江山尽心效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军事上,继续完成民族征服战争,统一全国。对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采取招抚分化的政策,大大削弱了其反清力量。此外,逐渐放宽顺治时期实施的海禁政策,沿海地区开始恢复正常渔业生活。经济上,实施“轻徭薄赋”政策,使得经济有了很大恢复,社会矛盾也得到了缓和。政治上,调整行政机构。鉴于明朝亡国多因宦官的教训,四臣辅政伊始,革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有效地防止了宦官干政局面的重演。又以顺治遗诏发布谕旨,恢复内三院建置,停罢内阁及翰林院。这些努力,为康熙大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一同心协力、和平共处的局面并未能维持多久,很快就被鳌拜所打破。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处心积虑谋取权力,欲取代其他三位辅臣而独擅大权。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为四朝元老,年龄最大,列辅臣之首,鳌拜不敢与之争锋。而位居第三的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遇事随声附和,处处退让,鳌拜施以手段把他拉拢到了自己这边。只有苏克萨哈,鳌拜拿他没辙。苏为人耿直,原则性强,遇事经常与鳌拜争论,进而发展到争吵,积怨日深。本来工作中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鳌拜心中始终有个疙瘩,他对爵位低于自己,而排名却位居第二的苏克萨哈很不服气。他还担心一旦年迈的索尼去世,苏克萨哈会接替索尼,跃居首辅地位。于是,鳌拜遂利用黄、白两旗的旧有矛盾,挑起争端,打击苏克萨哈。

黄、白两旗的矛盾,最早可追溯到太宗皇太极的改旗。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继汗位,将自己掌握的两白旗改为两黄旗,分别为左、右翼之首,地位得以提高,而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三幼子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居左翼之中,地位由此下降,因而埋下了两旗矛盾的种子。清军入关之后,圈占北京附近田地分给八旗将士时,摄政王多(www.guayunfan.com)尔衮出于一己之私,利用权势,擅自将原本镶黄旗应得的好地拨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把保定府、河间府、涿州等处的贫瘠地拨给了镶黄旗,引起镶黄旗广大旗员的不满。因慑于多尔衮的权势,镶黄旗的将士、旗员敢怒不敢言,黄、白两旗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如今多尔衮已死,鳌拜成了四大辅臣之一,他要报当年本旗受压之仇,于是重提旧事,以更换土地为由,借机打击苏克萨哈。

康熙五年(1666),鳌拜唆使八旗以土地问题为由,呈请更换,送交户部。属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土地分拨已久,且(康熙三年)已有民间土地不许再圈的旨意,遂上疏反对圈换土地,并恳请将八旗移文驳回。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也表示反对,苏克萨哈抗争的尤其强烈。应当承认,当年的分配有不当之处,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事属以往,两旗没有人再追究此事,彼此也相安无事。如果说再重新分配,势必会引起旗与旗之间新的纷争,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新的困难,也不利于大局的稳定。

但是鳌拜却恃威专断,一意孤行,完全没有回心转意的念头。四月,他假借顺治皇帝凡事俱尊太祖、太宗例行的旨意,下令将镶黄旗从右翼之末移回左翼之首,并立即圈拨北京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四县土地给镶黄旗,造成迁移已毕的既定事实。秋天,户部尚书苏纳海、侍郎雷虎等率人丈量准备圈换的正白旗土地,然而旗民安土重迁,不愿举家迁移,一致反对调换旗地,要求立即停止。同年十一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同时上疏,指出旗民不愿圈换土地,再次恳请停止圈地。鳌拜被朱昌祚等人的反驳与上疏所激怒,仰仗其在辅臣中的优势,命吏、兵二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抓来禁守,革职送交刑部议处。此时十三岁的康熙年纪虽小,却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急忙召见四辅政询问此事。同属两黄旗的索尼、遏必隆与鳌拜自然站到了一起,苏克萨哈力单势薄,面对鳌拜咄咄逼人之势也无能为力。十二月,鳌拜未经康熙帝准许,胆大妄为,以不愿迁移、结党抗旨、妄行具奏等罪,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以绞刑,家产籍没,并将蓟州、遵化、迁安三处正白旗土地进行强制圈换,给旗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失业者达数十万人之众。

圈地事件后,四大臣协调一致的原则被打破。朝内百官惴惴不安,而鳌拜气焰更为张狂,人人畏惧。康熙六年(1667),索尼以年老多病,又见鳌拜势力日涨,担心出事,乘机提议康熙亲政。苏克萨哈、遏必隆表示赞成,鳌拜不敢公开反对,只能沉默不语。三月,四辅臣联名上奏,恭请皇帝亲政。六月,索尼去世,鳌拜欲乘机越过遏必隆、苏克萨哈,取得首辅之位,以获得启奏与批理奏疏之权。康熙见鳌拜更加骄横,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遂以辅臣多次奏请为由,经太后允许,密拟诏旨,于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

康熙亲政,标志着辅政时代已经结束,但他毕竟只有十四岁,还不足以驾驭全局。而此时鳌拜党羽已经形成,其势力在上三旗中占有绝对优势,镶黄旗已被控制,正黄旗随声附和,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孤掌难鸣,根本无力与鳌拜竞争。不久,苏克萨哈以身染重病为由,突然提出辞职请求。

很显然,苏克萨哈的引退是针对鳌拜而发的,他俩已成政敌,水火不容。康熙亲政后,鳌拜毫无引退之意,还抢到了首位,企图当个名副其实的首辅大臣。因此,苏克萨哈打定主意,急流勇退,避开鳌拜,以图保全性命。不料,他的这一请求竟引来杀身之祸。鳌拜早已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他乘机以不愿归政、妄蓄异心等罪名,诬陷苏克萨哈对皇上不满,罗织罪状二十四条,拟将苏凌迟处死、族诛。康熙知道鳌拜对苏克萨哈积怨已久,一心想置之于死地,所以对鳌拜的行为坚决反对。然而,鳌拜利令智昏,在康熙面前竟挥舞着手臂,不遗余力地强辩,几天来逼迫康熙表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终,康熙被逼无奈,批准了对苏克萨哈及其亲属的判决。

苏克萨哈之死,再次暴露了鳌拜铲除异己的野心。四辅臣已死了两个,剩下的遏必隆唯唯诺诺,唯鳌拜之命是从,鳌拜大权在握,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革谁的职就革谁的职,完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康熙帝只不过在形式上履行批准的手续而已。每当向皇帝奏事、议事,不管是否合理,稍有违逆他的心意,鳌拜便当场呵斥大臣,在康熙面前施威震众。

更加肆无忌惮的是,到了后来,鳌拜一切政事先于家中议定,然后实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议,如有人自行启奏,必遭训斥。在皇上面前,凡事不以理进奏,多以旧时疏稿呈览,逼迫康熙帝依允,甚至公然抗旨,拒不执行。鳌拜党羽马迩赛死后,康熙明令不准赐谥,而鳌拜却拒不遵行,仍行赐谥。在鳌拜的怂恿下,其党羽亦敢怠慢皇上,皇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鳌拜独擅朝政大权,已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他为所欲为,欺压朝中大臣,随意陷害与他有不同政见的人。种种不法之事,已激怒康熙和众官。是可忍孰不可忍,鳌拜的末日也快来临了。

智擒鳌拜

康熙七年(1668)九月,内秘书院尚书熊赐覆上疏,以“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隐喻鳌拜专权,国计可忧。康熙认为,鳌拜身居要职,且党羽遍布内外,若明降谕旨,外廷拿问,难免滋生事端,因而不敢贸然行事。

表面看来,康熙帝似乎拿鳌拜无计可施,暗地里年少老成的他却悄悄地组织了忠于他的卫队。所谓的卫队,不过是些同他的年龄差不多的身强体健的少年。康熙以“扑击之戏”为名,组成亲信卫队善扑营,在他的训导下,这些少年侍卫各个都效忠于他。为了麻痹敌人,康熙还常常故意当着鳌拜的面,同这些少年滚打在一起,以示自己无心政事,只恋玩耍。鳌拜暗中监视了多次,并未看出破绽,渐渐地也就放松了警惕。为确保万无一失,事前,康熙有意将鳌拜的主要亲信党羽巴哈、苏尔马、绰克托、济世等以各种名义派遣出京,执行各种名义的使命,以削弱鳌拜的势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康熙帝召集所有少年侍卫,公布鳌拜罪恶,并授计捉拿。康熙八年(1669)五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召鳌拜进宫议事,毫无戒备的鳌拜像往常一样,只身前来,刚一进门,就被埋伏的善扑营侍卫按倒在地,一举擒获。

鳌拜被擒后,康熙向议政诸王揭露鳌拜罪状,指责其贪聚贿赂,奸党日甚,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的种种劣迹,命康亲王杰书等议政诸王严加审讯。之后,他又发出指示,将知情不举、缄口不言的遏必隆和总是吹捧鳌拜为圣人的一等侍卫阿南达等人,一并拿下。经过议政诸王审讯,共列出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三十大罪,议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同时,列遏必隆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等十二大罪,革职立绞,子并妻为奴;鳌拜党羽班布尔善、塞本得、阿思哈、穆里玛等皆斩或绞,家产籍没,妻、子为奴。

鳌拜被逮后,往日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顿消,他乞请再见皇上一面,康熙帝准许了他的请求。鳌拜一见到皇上,便脱下衣服,请皇上看其身上的伤疤,求皇上能念搭救太祖御驾之情,放他一马。康熙动了恻隐之心,念及鳌拜效力多朝,有功于国,又是先皇倚重的大臣,于是不忍加诛,将其由死刑改为革职拘禁,家产籍没,子免死,同父一起终生禁锢。又因遏必隆系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和硕公主所生,因而免其重罪,削去太师及后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仍准留与其子。数月之后,又特为宽宥,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其他党羽班布尔善、阿思哈、穆里玛等依附权势,结党营私,表里为奸,罪在不赦,俱论正法;其余微末之人,宽宥免死,从轻治罪。同时,凡受鳌拜陷害致死、革职、降职者,逐一昭雪,恢复名誉,如苏克萨哈,恢复其原官职及世爵,由其后人承袭。

四臣辅政初期,协调一致,辅佐幼帝,对清王朝的巩固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到了后期,鳌拜擅威作福,专权跋扈,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康熙八年(1669),康熙废除辅臣。同年冬,又采纳御史李之芳建议,恢复大学士入值即日票拟之制,以杜绝任意更改之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康熙九年(1670)八月,复改内三院为内阁;十二月,重设翰林院。年轻的康熙皇帝以其胸怀、识见,崭露出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所具有的才干。此后,清朝在他的统治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开创了后来享誉世界的“康乾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