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龙门山中段具有这两个地质条件,由此形成前陆盆地。
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关系分析_龙门山-米仓山褶

四、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根据模拟实验,前陆盆地形成有两个原因:推升带内、或者附近有刚性地块,山前有深大坳陷。龙门山中段具有这两个地质条件,由此形成前陆盆地。

龙门山中段的动力来自松潘甘孜块体的推挤。据模拟试验,向斜更容易发育前陆盆地,而背斜、高部位,发育薄皮推覆带(如图3-22所示),印支期古坳陷的存在以及雷口坡组膏岩的共同控制作用(如图3-20所示)是喜山期前陆盆地形成的必要条件,印支期鸭子河地区形成向斜,容易形成前陆推覆带(如图3-13所示)。图3-23模拟实验表明,推覆带内部如果有刚性地体,其前方容易形成前陆盆地,因此,彭灌杂岩体受到松潘-甘孜板块挤压向东推覆,成为喜山期前陆盆地主要动力。

1.龙门山中段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

关于龙门山造山带的动力学过程和模式(如图3-25所示),罗志立(2003)称为C-型俯冲模式,刘树根称为L型俯冲模式(2003)。然而该模式仍不能很好的解释川西坳陷前陆盆地的形成机理。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动力来自松潘-甘孜板块挤压,其前端的彭灌杂岩体为应力传导地体,由此在彭灌杂岩体前方形成前陆盆地(如图3-29(a)所示)。

img77

图3-29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演化模式图

松潘-甘孜板块对彭灌杂岩体挤压,动力向盆地传递,在彭灌杂岩体推覆带前方形成前陆盆地;两侧为古隆起。

砂箱模拟试验表明(如图3-24所示),如果推覆带内存在一个刚性体,该刚性体必然推动其前方的地层向前移动,在刚性体前端的物质运动距离要大得多,该部位显然更容易形成前陆盆地。松潘-甘孜块体是一个古的刚性块体,而川西坳陷前陆盆地正好在该刚性块体运动的前方。据王鸿帧(1985)等研究成果,松潘-甘孜地块在早震旦纪就已经存在,寒武纪、奥陶纪为古陆,晚奥陶古陆面积最大,此后一直存在,直到中三叠纪才淹没在特提斯海中(如图3-29(b)所示);据任纪舜(1999)编制的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松潘-甘孜板块在构造运动中被强烈卷入。川西坳陷前陆盆地的动力学过程如下:

当特提斯洋-松潘甘孜海关闭时,松潘-甘孜板块向东逃逸(如图2-13、图2-14、图2-15所示),松潘-甘孜板块被强烈卷入构造运动中(任纪舜,1999),在刚性块体前端,往往易于形成推覆带,期间龙门山古断裂发生反转断层,下盘地层推覆到扬子板块上(如图3-29(a)所示),构造负载作用形成深大坳陷;尤其是在已经存在的古坳陷部位(如图3-13所示),前陆盆地更容易发育。由此在川西坳陷部位发育喜山期前陆盆地,并且前隆也只发育在中段、南段(如图3-16所示)。

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动力对比:北段碧口地体在松潘甘孜地块推动下,向东挤压;或者看作扬子板块继续俯冲。在松潘甘孜地块推动下碧口地体向东推覆,在缝合线上产生NE向挤压应力;同时米仓山地体也产生向南的挤压应力,复合应力场方向为NNW方向。中段:松潘甘-孜板块从根部向东挤压,龙门山西侧地块被推覆在扬子板块之上,挤压动力较大,震旦系地层被推出地表(如图3-2、图3-8、图3-18所示);盆地内由于雷口坡组膏岩作用(如图3-20所示),形成喜山期前隆。

实际上,北段是碧口地体和米仓山-汉南地体的拼接过程,在俯冲盘上的刚性地体形成阻挡,刚性地体形成冲起构造;龙门山中段推覆带后方地体成为强大的动力源,在其前方必然形成更加明显的推覆带,由此发育龙门山前陆盆地。

南段的动力来自新生代三江造山带的关闭,动力方向为W→NE挤压。

2.龙门山中段山前古坳陷作用机理分析

松潘-甘孜地块的向南推覆、龙门山前盆地坳陷的存在,是龙门山前构造带和前陆盆地体系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古地理平面图特征,对这一机理详细描述。

根据模拟试验(如图3-23所示),推覆带内部有刚性体容易形成前陆盆地,可以形成推覆带差异;同样,盆地内部差异也控制造山带的差异,在盆地坳陷部位,更容易形成较大的推覆带(如图3-24所示)。两者结合,就是龙门山前陆盆地、造山带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

龙门山南段康滇古隆起形成时间早(如图2-4所示),在加里东期成型,早三叠飞仙关为古陆,在早、中三叠世该古陆一直存在(如图3-30所示),地震剖面可以清晰的识别该古陆(如图3-13、图3-14所示)。龙门山中段在早三叠世之前已经存在坳陷,后期的前陆盆地正是在这个坳陷上形成的。

由此分析,中段古坳陷(如图3-30所示)、彭灌杂岩体这两个原因的结合,由此形成川西坳陷前陆盆地(如图3-31所示):①动力来自特提斯海关闭,作为刚性板块的松潘-甘孜板块向东逃逸(张家声,2003;钟家猷,1998),在其前端形成推覆带;②推覆带前方盆地内存在早期坳陷,是前陆盆地发育部位(如图3-31右下所示)。

由于彭灌杂岩体形成较大的冲断带,印支期古坳陷也发育在中段,所以喜山期前陆盆地以中段最为明显。喜山期前隆也以中段最发育。

img78

图3-30 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据刘宝珺,1994)

img79

图3-31 川西坳陷前陆盆地形成机理

动力来自松潘-甘孜板块挤压;彭灌杂岩体成为动力传导地体;彭灌杂岩体前方形成冲断带,叠合其前方的印支期古坳陷部位,形成前陆盆地(板块漂移模式据张国伟,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