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地质原型模拟参数

地质原型模拟参数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表3-3 地质原型实验条件及水动力参数表3.1.2 地质原型的计算机模拟参数据地质原型,设定不同的模拟参数,模拟周期为280~270MaBP,模拟层位为山2段SQ1、SQ2、SQ3三个层序,SQ1、SQ2以及SQ3间的地质时间界限分别为277.75MaBP与273.5MaBP。
地质原型模拟参数_陆内克拉通盆地“

3.1 地质原型模拟参数

3.1.1 地质原型的物理模拟方案及参数

基于陆内克拉通盆地自身独特的充填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山2段地层作为模拟的地质原型,设计相应的物理模拟实验参数。

3.1.1.1 物理模拟实验区域

img15

3.1.1.2 实验装置使用及比例确定

实验装置长16m、宽6m、深0.8m,距地平面高2.2m,盆地前部设进(出)水口1个,两侧各设进(出)水口两个,用于模拟复合沉积体系,尾部设出(进)水口一个。整个盆地采用混凝土浇铸,以保证不渗不漏,并能够保证实验过程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和有利于采光。盆地四周设环形水道,便于测量分析研究,还建立了平面坐标系。长槽两侧铺设导轨,测桥架在道轨上,顺Y轴可按需要移动,主要用于测量底形边界和砂体表面的纵横起伏变化(图3-3)。

img16

图3-1 重点研究区位置图

img17

图3-2 重点研究区范围及重点井分布

X方向使用6m,比尺为1∶10 000;Y方向使用10m,比尺为1∶10 000;Z方向厚度比尺为1∶250;本实验为一变态模型,变率η=40。

具体实验时,物源置于实验装置西端,其中Y=0~3m作为老山区,不计入有效测量范围,Y=3~13m为每次有效测量范围,Y=13~16m作为深湖区,不计入使用范围。

3.1.1.3 加砂器的位置及加砂方式

实验装置纵向长16m、横向宽6m,北部物源加砂器置于出水口下游3m处,控制流量一定,加砂量一定。Y方向有效使用范围为3~13m,X方向的有效使用范围为0~6m。

3.1.1.4 原始底形设计

北部物源:Y=0~3m为固定河道区,Y=3~4.5m为非固定河道区,Y=4.5~6m为入湖喇叭口区,Y=6.0~7.5m为入湖斜坡区,Y=7.5~14m为湖区,入湖斜坡区坡降为0.52%,约0.3°,湖区地势极其平缓(图3-4)。

img18

图3-3 沉积模拟实验装置平面图

img19

图3-4 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初始底形

A.原始底形;B.沉泥后底形

3.1.1.5 模拟层位

据鄂尔多斯东北部晚古生代山2段各层序所对应的沉积厚度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模拟依层段分为三期,根据实验各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来调整其中的湖水位值。

3.1.1.6 加砂组成

分析目的层位物源组成,总体砂泥含量相近,其中砂体主要由中砂、细砂及粉砂组成,含少量粗砂和砾,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水流的搬运能力,北部物源加砂组成见表3-1。

表3-1 北部物源加砂组成(体积%)

img20

3.1.1.7 流量、水位控制

整个实验在物源方向保持流量稳定在1.0L/s左右(属中水范畴)。实验依据各阶段所持续时间来调节湖水位值,以拟合图2-1中湖平面的变化,期间使用内循环水流辅助调整湖水位的变化。

3.1.1.8 河道造型设计与河岸组成

由于平原上河道相对固定,河道间应保持相对长的稳定时间。因此,平原上河岸用砖固岸。河岸外侧与底形自然过渡。

表3-2 北部物源河道造型与河岸组成

img21

3.1.1.9 对比标准

实验结果用露头调查成果来检验,分不同微相切片测量砂体厚度、宽度、宽/厚比、砂体面积、层序分布等参数,并与原型同类参数相比较。

3.1.1.10 实验条件及水动力参数

实验过程中根据河道迁移变化的特点,以及自然界河流洪水、中水、枯水的流量比例,设计河流洪水、中水、枯水的主要控制的水动力参数,包括流量、历时等。实验分为3轮,不同轮次的实验主要水动力参数变化控制范围如表3-3所示。

表3-3 地质原型实验条件及水动力参数表

img22

3.1.2 地质原型的计算机模拟参数

据地质原型,设定不同的模拟参数,模拟周期为280~270MaBP,模拟层位为山2段SQ1、SQ2、SQ3三个层序,SQ1、SQ2以及SQ3间的地质时间界限分别为277.75MaBP与273.5MaBP。其中,地形参数,克拉通盆地地形平缓,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古地形坡度小于1o(梁积伟、李文厚,2006),本次模拟通过研究区重点井位的钻井资料进行厚度校正,设置盆地形态,如图3-5(a)所示,其中盆地坡度为0.1°~0.3°;构造参数,克拉通盆地构造活动为整体升降,盆内构造活动很弱(孟祥化、葛铭,1990;何登发等,1996;薛叔浩等,2002;Yang et al.,2005),可以不考虑构造活动的影响,因此本次研究未设定构造活动参数;湖平面变化参数,根据前人总结研究区的湖平面变化曲线(杨仁超,2002),并结合山2段的岩性组合特征及旋回性变化(Zhu et al.,2008),设置湖平面变化曲线,如图3-5(b)所示,湖平面曲线存在有三期长期水进、短期水退旋回,分别对应于SQ1、SQ2、SQ3三个层序。其中280~278.5MaBP为第一个水进阶段(SQ1层序),277.75~274.75MaBP为第二个水进阶段(SQ2层序),273.5~271.5MaBP为第三个水进阶段(SQ3层序),其间的水退过程所持续的时间呈现为逐步递增趋势。在水进过程中,第二个水进阶段所对应的上升速率最小,第三个阶段所对应的上升速率最大;水退过程中,第二个水退阶段所对应的下降速率最小,第一个阶段所对应的下降速率最大,整体湖平面变化与原型关联较好。结合原型的盆地形态与沉积厚度,在沉积供给速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调整、设置砂泥的供给速率,如图3-5(c)、(d)所示,设定为0.00 018km2/ka,其供给速率极为缓慢,符合克拉通盆地的沉积供应特征。

img23

图3-5 地质原型模拟参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