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道可道老子论乾坤的故事

道可道老子论乾坤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道可道老子论乾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不计其数、汗牛充栋,其中的《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广博,就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有关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在老子发现的规律中,有两个较为重要。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状态下存在的。

道可道老子论乾坤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不计其数、汗牛充栋,其中的《道德经》(也称《老子》)共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广博,就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有关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老子》何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它的作者老子又何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个“道”字,那么,这个“道”里又有哪些乾坤呢?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据说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不过,关于老子的生卒年,还有待考证。老子曾当过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藏书的官员。

相传老子出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又长又大,故被起名为“聃”。

老子入周,进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后来,老子又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包。老子处其中,学问自是渐入佳境,声播海内,被人们尊称为“老子”。

当时,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专程来到周王室向老子求教。

孔子向老子提到一些贤人,老子说:“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骨骸都已腐朽,只有他的言论尚存。作为一个智者,如果遇到政治机会可以当官乘车,如果没有政治机会,他就像蓬蒿一样。人常说,会做生意的商人,会把自己的财物保存得很严密,不使别人发现,仿佛什么都没有一般;智者身怀盛德,他的外貌却谦逊得像愚夫一般,把傲慢和欲望统统抛弃。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仅此而已。”

孔子离开老子后,告诉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升天;鱼,我知道它能入渊;兽,我知道它能狂奔于野。荒野的兽可用网罗,渊中之鱼可垂钩而钓,空中飞鸟可用箭射。至于龙,我真不知道它是否能乘风驾云。我见到了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曾数次归家省亲,想劝母亲随之一起来周都,但是老母觉得故地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一日,老子得到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向周天子请示归家省视。但是老子还是晚了一步。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老子思念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悲痛欲绝。但是,他忽然似乎想通了,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众人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他转变的原因。老子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所以人与人之间和谐而相互温暖;有智,所以明理通达而遇事不乱。情是智的附庸,智才是情的主人。以情统智,则人会变得昏庸而做事颠三倒四;以智统情,则人会十分聪慧而做事合乎尺度。母亲生我养我,恩重如山。今母辞我而去,我之情难断,这是人之常情。2017-02-19 我端坐沉思,豁然开朗,所以肚子饥饿了就吃,身体困倦了就睡。”

众人听了老子这番话,心情都变得旷达起来。

周王室在春秋后期逐渐衰落,老子看到自己在此难以长久安身,便离开王室西去,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见到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留下一些教诲吧!”

于是,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讲述“道”和“德”的含义,共五千余字。随后西行而去,世人再也不知他的踪迹。

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用简单而又复杂的一个“道”字,引出了宇宙万物。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

两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注释解说不下几十种。总的来看,可以分成两大流派。第一派讲求脱俗修心,由此产生出道教;第二派把《道德经》作为一种哲学,从中阐发出一些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这也是古人和今人对《道德经》看法的不同之处。

依照大多数古代人的观点,老子学说是一种宗教体验和养生原则。在古人看来,“道”首先是一种养生方法,用老子的话说是“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若要修身养性,必须节制自己的情欲。节制了情欲,就是修养了功德,有了功德才能走向一个没有终极的世界。到了这个无极世界,人才会又重新回到自然母体中,功力才能根深蒂固。这是养生之术的要诀。在古人看来,“道”也是一种主观存在。所谓主观存在,是说它确实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通过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感知,而是通过自省、内视的方式认知的。除去使用人的感觉和器官,难道人还能有感知、有认识吗?在古人那里,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是不言而喻的。前面我们谈到,“道”是一种养生方法,在这种方法的驱使下,人可以体验到一种万物回归的状态。也就是说,人可以看到宇宙生成、万物发展的逆过程。这一过程的终点就是“道”。“道”不仅衍生了宇宙万物,而且还隐含于万物之中。在老子看来,“道”是恒体,它不生不灭,处于物质世界的起点,也普遍存在于一切物体中。

但是现代人却与古代人的看法相左。绝大多数现代人(也包括极少部分古人)认为,道学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思辨。在现代文化领域中,道学作为一种哲学或一种思想,被学者们研究并传授。

现代人更为看重的是,老子所说的“道”体现着宇宙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道”无形不可见,恍惚不可寻,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些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作为人类的行为准则。

在老子发现的规律中,有两个较为重要。

一、对立统一律。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状态下存在的。老子说,人们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他们同时知道什么是不美;人们知道什么是善,也说明他们同时知道什么是不善。任何事情都有对立面,依赖于对立面,这叫“相反相成”。

二、相反运动律。事物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运动的。运动的方向是走向另一极。在现代人看来,事物在其发展前期,前途是美好、光明的,只有到达强盛期之后才开始衰弱,走向死亡。而在老子哲学中,美好事物在其起点时并不是美好的,或者www.guayunfan.com说前途是暗淡的、悲观的。这是因为,在“道”这里,事物的存在只有两极,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他说,灾祸,是幸福的起点;幸福,是灾祸的开始。

老子的思想有许多可供研读的思辨点,博大精深,耐人寻味。老子的宇宙是广博而凝练的,可以铺展成整个宇宙,也可以浓缩为一个小小的黑洞,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更多的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