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

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

时间:2022-01-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大致以云梯关为顶点,包括响水、浜海两县以及灌南、灌云和射阳县的一部分,面积约7160平方公里。废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与黄河下游改道历史密切相关。因此,在改道初期,废黄河三角洲生长极慢。因此,1578年以后,废黄河三角洲迅速伸长,现在的废黄河三角洲绝大部分是1578年以来堆积的。
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_探索未知

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大致以云梯关(响水县境)为顶点,包括响水、浜海两县以及灌南、灌云和射阳县的一部分,面积约7160平方公里。但由于黄河入淮泛流范围甚广,加以废黄河三角洲泥沙后来受海流携带南下,故黄河泥沙在江苏北部的分布范围北至连云港,南迄洪泽湖、东台,面积远大于废黄河三角洲。如连云港市云台山即《西游记》中的花果山,18世纪初尚为海中岛屿,后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才逐渐与大陆相连。废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与黄河下游改道历史密切相关。1128年,黄河在李固渡(河南省)决口,河水向南,流入江苏和安徽北部。但在1128~1546年间,黄河改道后没有一条固定的河道,而分歧为许多分流,游荡于泗河(山东)与颍河(河南)之间,大部分泥沙堆积于这个宽250公里的广大平原上。

同时,在改道初期,黄河一部分流量仍入渤海。如1194年,黄河下游分为两支,一支东北流,注入渤海,一支西南流,取道泗河,入淮河,前者流量约占黄河总流量的20%~30%。因此,在改道初期,废黄河三角洲生长极慢。1578年,在徐州与淮阴间建造了坚固河堤,把黄河入黄海的水流约束在固定的河道中;同时,大堤也将黄河流入渤海的流路切断。因此,1578年以后,废黄河三角洲迅速伸长,现在的废黄河三角洲绝大部分是1578年以来堆积的。

自1128年黄河南迁入淮,至1855年北归渤海,共728年,废黄河口向海延长共88公里,其中后期278年(1578~1855),河口延长73公里。河口延长速率1578~1591年间平均每年达1540米,1591年后逐渐减小,1591~1855年平均每年约200米。造陆速度也是如此,1128~1494年间平均每年3.2平方公里,1494~1855年平均为每年15.5平方公里。黄河北归后,废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来源断绝,在风浪和海流的作用下,海岸从过去的加积伸长,变为侵蚀后退。废黄河口两侧目前约有长160公里的岸线受侵蚀后退,如滨海县境内的55公里岸线,近百年来蚀退17公里,年平均蚀退150米,有23个村庄已沦为大海。如灌河口外的开山岛,1855年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海中小岛,距海岸7.6公里。据估计,黄河自1855年北归后,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平方公里。现在,这里的海岸仍以每年约10~20米的速度向后蚀退,因此沿海的一些大盐场均修筑了坚固的海堤和其他海岸防护工程。但在海堤比较薄弱的岸段,堤防仍常被台风大浪冲坏。

本区侵蚀型海岸常分布有低矮贝壳堤,如大喇叭口—双洋港间的贝壳堤1985年前原来宽约10~60米,高0.1~1.6米,对保护海岸起有益的作用。1985年底至1986年春该处贝壳堤全被挖光,使海岸侵蚀加速,威胁了海堤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