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三大思想家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宣扬民族意识、批判封建专制、鼓吹政治改革的思想家。他们被后世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非常向往火热的抗清斗争,无奈家中没有能顶事的人,未能立即成行。原来,他看到明朝社会动荡不安,早就想报效国家,因此,他专门学习管理国家的“经世之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大思想家、大学问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宣扬民族意识、批判封建专制、鼓吹政治改革的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就是这派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们被后世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原名绛,后改为炎武,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小时候,他叔叔病故,婶婶没有孩子,而且誓不再嫁,家里就把他过继给了婶婶。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顾炎武小时候十分聪明,非常喜欢读书。二十岁时,他已练就一目十行的读书本领。他读的书特别多,知识越来越丰富。可惜,他正赶上兵慌马乱的明朝末年,一肚子的学问没地方用。清军入关、南明覆亡,更使他感受到强烈的亡国之耻。他常常深夜咏读岳飞的《满江红》词,积愤的心情难以自抑。

明昆山令杨永言起兵抗清,顾炎武二话没说就参加了这支抗清部队。这支队伍受明鲁王指挥,鲁王知道他是一个大学者,就授予他“兵部司务”的职务。鲁王抗清失败以后,他混杂在难民之中,好在他一副儒生的洋子,既不像兵,也不像官,骗过了重重关卡,回到了昆山老家。他把失败的消息告诉了继母。老人听了,又气又急。自此,面朝南方不吃不喝。顾炎武怎么劝也不行。老人临死的时候,告戒顾炎武说:“我这一辈子没嫁二夫,你也不许为异姓的皇帝干事!”说完,老人就因绝食日久而死。老人的死使顾炎武悲痛欲绝,老人的刚烈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正在办着丧事,忽然接到明唐王的诏书,封他为“兵部职方郎”,命他即刻起程赴任。顾炎武非常向往火热的抗清斗争,无奈家中没有能顶事的人,未能立即成行。等他办完了丧事,唐王也失败了。

此时此刻,顾炎武大梦初醒,他不得不接受了明朝已亡,无力可挽的严酷现实。为了逃辟清朝的征召,他毅然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浪迹天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到过山东一座叫长白山的山下种过地,也在山西雁门以北、五台山以东放过牛、养过猪、牧过羊。他为什么要从事这些生产劳动呢?原来,他看到明朝社会动荡不安,早就想报效国家,因此,他专门学习管理国家的“经世之学”。这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上可用于管理国家,下可用于自身营利。现在管理国家己成泡影,他就利用自己的学问垦田畜牧。过了几年,他果然赚了一大笔钱。本来,他可以用这笔钱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在山林鸟语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一腔爱国热血不允许他这样做。他用这笔钱,四次南下南京,拜谒明孝陵,六次北上北京,拜谒明思陵,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忠君爱国之志。此外,他还用这笔钱把祖国的关塞游历了一遍,随时准备为国从戎。

就这样,顾炎武过了好多年陆游式的豪放不羁、浪迹天涯的生活。后来,他表面上平静了,在陕西的华阴定居了下来。有人曾经问他为何定居于此,他说:“陕西崇尚经学,尊重洁身自好的人。华阴地处潼关黄河之口,不用出门,便可以见天下之人,知天下之事。一旦有人举兵抗清,我走出十几里就可以入山守险。既可建立反清大业,又可据险先得高屋建瓴的便利。”听了他这番话,没有人不佩服他的,都说他忠君爱国真是到了万死不悔的强烈程度。

顾炎武平生精力过人,从小至老手不释卷。在遍游边塞的时候,他牵着驮满书的马,每到一地,就向老兵询问当地郡县沿革、风土人情。听到与记忆不符的地方,马上翻开书本查证。如果是书上不对,就把它改正过来。走过平原,他就在马背上背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写了好多书,包括国家制度沿革,郡县掌故轶事、天文仪象、用兵养农以及文学诗歌、金石训诂,等等,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被当时学人推崇为最有根基的学者,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到了晚年,顾炎武的名声越来越大。康熙皇帝总认为让这帮汉人学者隐逸山林,肆言天下事是危险的,于是,就下了一道诏书,举他为博学鸿濡科举人,但他拒诏不就。过了几年,康熙想修明史,很多大臣又纷纷推荐了顾炎武。康熙马上下了一道诏书,令陕西省的官员动员顾炎武进京。这一年(公元1682年),顾炎武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虽然他已经老态龙钟,但他须臾不忘母亲的教诲,为了保持自己的晚节,他自杀了。

顾炎武的著述很多,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的长子。明朝末年,朝廷里出了一个大奸臣,就是宦官魏忠贤。他既不忠,又不贤,还专门陷害忠良,搞得国家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就给皇帝写了奏折,揭发魏忠贤干的坏事,建议皇帝罢掉他的官。挑头干这件事的是杨涟和左光斗,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也参加了这场反对魏忠贤的斗争。谁知皇帝昏庸,不但不罢免魏忠贤,反而听任魏忠贤把这些忠臣都抓了起来,下了大狱。结果,杨涟、左光斗、黄尊素他们有的被斩,有的病死在狱中,都作了千古冤魂。

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进京为父亲鸣冤。来到北京才知道,魏忠贤早已死于流放途中。但是,残害他父亲的那几个阉党却连毫毛也没动。于是,他义愤填膺,写了一张状子要求惩治这几个阉党。状子递了上去,刑部受理了,要他对簿公堂。

公堂上,那几个人不但不低头认罪,反而百般抵赖,把黄宗羲气得目眦欲裂。他从袖子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把锥子,向阉党许显纯刺去,直扎得他血流满身。狱卒夺下他的锥子,他又跑到另一个阉党崔应光面前,挥拳打在他的脸上。打完还不解恨,一伸手又拽下了他的一缕头发。

回到家里,他就用这缕头发祭奠了父亲的亡灵。这时,家人告诉他,有人送来了三千两银子和一封信。他打开了信一瞧,原来是害死他父亲的另一个阉党曹钦程写来的,信上说,只要他不再告了,还给他更多的钱。读完了信,黄宗羲气得浑身发抖,他马上给皇帝写了一道奏折,说:“这样的家伙到了2017-02-17 这种地步仍然想贿赂公行。他们在公堂上辩解还有什么可信的地方?”轮到下一次对簿的时候,黄宗羲又拿出锥子刺向曹钦程。幸亏狱卒早在准备,把他拉住,不然曹钦程也得流血。

黄宗羲不单打官司,他还领着一大帮兄弟子侄在监狱门口祭奠父亲。这些人嚎哭号泣,抢地呼天,悲痛之声越过了高高的宫墙,连崇祯皇帝都听到了。皇帝叹了一口气说:“真是忠臣孤子,哭得我心里都怪难受的。”

黄宗羲回到家乡就发愤读起书来,不几年的时间,就把家中的书都读完了。他又借书来读,当时浙江一带藏书的人家他都去借过书。他借来的书,一般都作了抄录,由他和两个弟弟日夜抄写。他们兄弟的学问越来越大,被人称为“浙东三黄”。

南明建都南京,一时南京城里鱼龙混杂,奸臣阮大铖也来到南京谋求升官之道。东林党人推举无锡人顾呆作《防乱揭》,揭露阮大铖。后为阮大铖得势,捕杀了一大批东林党人。黄宗羲参加了反对阮大铖的斗争,也被阮大铖逮捕投入监狱。就在阮大铖还得没来得及杀他的时候,清军打入了南京。黄宗羲蓬头垢面逃回家乡。回到家以后,他听说孙嘉绩他们正奉鲁王的命令保卫长江防线,他马上召集故乡子弟几百人投奔了孙嘉绩,组建了一支名叫世忠营的部队。

黄宗羲在军事上很有谋略,他曾经给一个叫王之仁的军官写信谈论抗清大计。信中说:“现在军官们不能破釜沉舟下大决心打一仗,是因为人人都想自守。可是以吴中这小小的三府(吴兴、吴郡、会稽)之地,怎么能养得起十万之师?所以目前这样是支持不了多久的,应该快想其他办法。”他的话虽然中肯,但也非常尖锐,王之仁和见了这封信的军官都不敢让其他人知道他的话,更不要说采纳他的计谋了。

然而,孙嘉绩却很佩服他,把自己的部队交给他指挥。他率领部队与王之仁的侄子王正中的部队会师,经海道入太湖直抵浙江乍浦,招慕吴中豪杰,企图收复浙江失地。偏偏这时南明江防溃败,黄宗羲他们腹背受敌,独木难支。迫不得已,他率领部队进入四明山区盘营扎寨,这时,他只剩下500多人。

漫山云雾,遍地腥膻。黄宗羲决心下山寻找鲁王。他对部下说:“你们要好好对待山民,不要扰乱他们的生活。待我找到鲁王,再图复明大业。”可是,自他一走,军纪就松弛了,骚扰山民的事屡有发生。山民们觉得再让他们驻下去终是一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在他们大营里放了一把冲天之火。混乱之中,还打死了茅翰、汪涵这两员大将。

黄宗羲找到鲁王,被封为“左副都御史”,可是他的母亲仍在原籍。此时清朝采取记录家口的户籍制度来对付抗清志士,黄宗羲生怕母亲受到迫害,就向鲁王请了假,回到家乡。后来,鲁王又来信召他,自此,他就带着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后参加了好几起抗清斗争,清军一直没能抓住他。

鲁王、唐王领导的抗清斗争都失败了,黄宗羲感到绝望,带着母亲回到了故乡。从此他著书立说,把精力全部花在文化事业上。

黄宗羲的学问功底非常厚实。他的著作涉及到中华文化的许多分支。如经学、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甚至于道家、禅宗等等。在这么多的领域里,他都有重要的建树。例如在《明史学案》这部史学著作里,他认真的总结了明朝覆亡的经验教训,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抨击。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黄宗羲的名声越来越大。清廷几次拉拢他,召他进京做官,他都拒绝了。后来,他在穷困中病死,死时已经80多岁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美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年轻时曾举过明朝的乡试。张献忠占领衡阳,把他的父亲抓去做了人质。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王夫之找来一把大刀,把自己砍得遍体鳞伤,然后踉踉跄跄跑到献忠的大营,要求用自己换回父亲。张献忠的士兵看他伤得这么重,就把他和他父亲一起放了。

清军入关以后,经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的推荐,王夫之被授予“行人”的官职,参加了反清斗争。他对南明内部的腐败倾轧恨之入骨,曾经三次上疏弹劾制造内乱的奸臣,因此成了奸臣的眼中钉、肉中刺。要不是因为母亲病重赶回家去探望,他早就叫奸臣杀了。

他回家不久,南明就覆亡了。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跑到衡阳的石船山筑起一间土屋,起名叫“观生居”,杜门谢客,专心著书。因为他住在石船山麓,人们都尊称他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学术领域虽然没有顾、黄二人那么宽泛,但他的学问功底也与他们同样深厚。他的著作有320卷之多,大都是经、史之类。他的学说,赞颂进化,反对复古,雄辩地驳斥了社会一代不如一代的谬论,指出了人类社会越来越美好的发展趋势。这在关门未开,西学未进的明清之际是十分可贵的。因此,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吴三桂叛乱,有人劝王夫之去投靠他。王夫之却说:“一个亡国遗臣,现在就欠一死了。”说完就逃进深山老林。最后死在那人迹罕至之处。他死的时候,已经73岁了。又过了好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他的著作才由曾国荃在江南主持刻印,海内学者才得以见到他的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