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严复译书办教育

严复译书办教育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严复译书办教育光绪二十一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的12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后,为推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新刊,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法,梁启超成为主要撰稿人。严宗光归国任职后改名为严复,先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光绪六年,28岁的严复又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严复译书办教育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的12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后,为推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新刊,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法,梁启超成为主要撰稿人。

这一天,梁启超手持一本名为《天演论》的译稿欣喜若狂地推荐给他的老师康有为。

《天演论》即进化论.英语篇名为《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论文集中的一部分。赫胥黎认为进化的原则是“物竟”与“天择”,生物的“生存竞争”这种发展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此书的译者严复崇信赫胥黎的观点,译文都加了评点,有的评点长过译文。严复认为:种族之间的竞争也是优胜劣败,当时欧洲列强能够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自强。因此,中国人不能再妄自尊大。而临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人只能变法自强,不断提高民族的德、智、力,“与天争胜”。

严复的《天演论》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面世,如敲响了一面警钟,对世人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广为流传,有力地反对了顽固派、洋务派的保守思想;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从而向全社会传播,逐步深入人心。

康有为看到译稿后大加赞赏,他立即写信向张之洞推荐,信中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并大为鼓吹与推广此书。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演论》在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中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书在知识界广为传播,广大青年奔走相告,无不以先睹为快。中小学堂学生争阅风诵,国民风气为之一开。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严复出生于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原名严传初,13岁时改名宗光。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主修英语、驾驶和数、理、化、地质、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学知识。在洋务派创建的新式学堂里,他开始接受西方社会理论。同治年间,18岁的严宗光随“建威”、“扬武”舰漂洋过海,进行毕业实践。在日本、新加坡一带初沐异国风雨,开眼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春,一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青年随着无数白人走下远洋轮的舷梯,踏上英国领土。严宗光,这个由清朝政府派往英国留学的学生将在这里学习海军军事、海战公法及枪炮营垒等西方军事技术

严宗光非常认真地学习各类理科、工科和军事科学,学习成绩总是在中国留学生中名列前茅。但他并不满足于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治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而是把全部热情投向寻求一条富国救民的道路上去。他走出课堂,走出书斋,把目光投向当时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英国社会,睁开眼来看看这个世界与中国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当时洋务派眼睛盯住西方军事和技术时,他较早地着眼于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理论,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观念和思想。他出游法国,寻找欧洲强盛的原因。他接触各种资产阶级新思想,为的是借他山之石,补分崩离析的中国之玉。

这一天,对于严宗光的思想转变尤为重要。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法庭里,他旁听了一个普通案件的审理。

使严宗光惊奇万分的是,参加审理案件的不仅有庭长和法官,而且还有市民代表组成的陪审团。他目睹起诉人和被告分别出具人证、物证;聆听双方律师在法庭上的反复辩论……这一幕幕西方司法程序马上使他联想到自己国家里官老爷升堂,专断独行、草菅人命的种种落后现状。

回到寓所之后,他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一连数日,心里若有所失。他想:“有了这样的法制,还会有什么案件搞不清楚的呢?”英国和西方列强有了这类民主制度自然“公理日伸”,国家得以富强了。这一年,他才24岁。

从此,严宗光怀着强烈的寻求富国真理的热情观察西方社会,埋头于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理论著作中去,从而成长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严宗光归国任职后改名为严复,先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28岁的严复又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水师学堂是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海军学校,专门为北洋水师培养军官。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严复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积极参加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他由衷地赞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提倡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较早和最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西学”。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严复的《原强》等四篇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章,强烈地震动了思想界。《原强》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并根据他们的社会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它的民力、民智、民德的高下,”要救亡图强,可以走渐变之路,“培其根本,卫其成长。”具体办法有三:一是“鼓民力”,即禁鸦片缠足,提高国民体质;二是“开民智”,即废除八股制度,提倡西学;三是“新民德”,即创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其中“开民智”就是最早的“教育救国论”了。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维新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严复会同王修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办起了《国闻报》,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他亲自写了23篇社论,抨击时弊,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直至《天演论》的正式出版,给戊戌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严复没有直接加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政治活动,他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主要功绩是启蒙宣传。光绪二十一年在《直报》上发表的《辟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猛烈攻击封建专制政治、提倡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文字,被人誉为“类似卢梭《民约论》”。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超越了其他维新派,思想界曾为之一震。第二年,洋务派张之洞在《时务报》上看到转载后,怒形于色,立即命人写文章反驳,并准备对严复进行迫害,后经别人劝说才未下手。

当时,梁启超在《时务报》上鼓吹民权,严复看后对梁启超说:“西方各国实行民主,是因为远在古希腊、罗马时已有民主胚胎,我以为,中国是个没有民主胚胎的专行君政之国,虽演之亿万年,不能由君而入民。”戊戌变法前,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夫君权之重轻,与民智之浅深为比例,论者动言中国宜减君权、兴议院,嗟乎,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王之这美治,是大乱之道也。”严复的这些言论,一方面说明他这个口头革命派,在政治上是个褪了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把“开民智”,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来看的。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严复把自己的心血全力倾注在传播“西学”和从事教育事业方面。他翻译和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还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原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众肄言》(《社会学原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约翰·穆勒的《群已权界论》(《论自由》)、法国著名学者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等多种。他苦心孤诣地撰述了大量译著的目的仍在于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继续宣扬西学救国,宣扬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这些译著不断地发挥着启蒙作用,在五四运动前的思想界,占有显著的地位。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严复从26岁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起,到五十九岁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期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以后又担任过复旦公学和安徽高等学堂的校长,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投身于教育事业,都是基于“开民智”和后来提出的“愈愚”(治疗愚昧)这样一种认识,他把教育看作是“强国根本”。后来,孙中山与他面晤谈及救国之道时,他仍把教育放在首位,说:“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

严复认为,要自强救国,就要兴办新武学校,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这种新人要“体、智、德”全面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制度为中国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要分三阶段进行,即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以及专门学堂和出洋留学等教育体制。

严复很重视家庭教育,提倡“言教不如身教”。同时也十分重视妇女教育。他听到上海创办女学堂的消息,十分赞赏,他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自强自主的开始;妇女自强自立之日,就是中国转弱为强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