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求自强洋务派办洋务

求自强洋务派办洋务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求自强洋务派办洋务同治二年,中国海面上,远远驶来七条冒着滚滚黑烟的铁甲船。自咸丰末年起,经同治、光绪两朝,逐渐形成了“洋务派”。咸丰皇帝准奏,决定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对外交涉;并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办理各项对外事务。而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最杰出的代表则是张之洞。张之洞作为从顽固派营垒中转化出来的新洋务派首领,与早期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相比,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

求自强洋务派办洋务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中国海面上,远远驶来七条冒着滚滚黑烟的铁甲船。渔民们见了如此怪物,纷纷驾船返航,躲回渔港,以为又遇到了洋鬼子的兵舰。渔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清政府用一百零七万两白银的高价,委托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从英国买回来的小兵轮。

自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起,清政府根据恭亲王的提议筹建海军。当时,奕听了英国人赫德的吹嘘,拨银八十万两,决定向英国购买兵船,用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李泰国超支买回的小兵轮原是英国的淘汰货,这种劣等船有个外号叫“蚊子船”,其质量可想而知。李泰国拿中国的巨款买回一堆垃圾船不算,竟还自作主张在英国招募了六百名官兵,组成所谓“中英舰队”,聘请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为司令。于是就出现了“蚊子船”冒烟进港的奇观。

曾国藩、李鸿章等本想通过组建海军扩充自己的实力,谁想给英国人捉弄了一番。故纷纷陈言朝廷:“由英人组建海军,岂不是引狼入室,一旦洋人翻了脸,还不闹个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恭亲王奕听了,认为有理,朝廷几经商议,决定将这些“蚊子船”开回英国卖掉。请客容易送客难,说来好笑,卖船所得的钱竟然没有遣散费多,要送走600名不请自来的客人,清政府不得不又赔去37万5000两白银。这样,前前后后白花去160多万两白银,结果一无所得。

这出闹剧发生在被人们称之为洋务运动的初期。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以恭亲王奕为首的清廷官僚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认为不能再闭关自守了,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求得自强。自咸丰末年起,经同治、光绪两朝,逐渐形成了“洋务派”。洋务派在朝廷的代表是奕,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兴起了匡扶清王朝免于倾覆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最突然的代表是奕和李鸿章。

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恭亲王奕与大学士、军机大臣桂良和军机大臣兼户部左侍郎文祥一起上书朝廷,要求筹办洋务。咸丰皇帝准奏,决定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对外交涉;并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办理各项对外事务。

奕极力倡导的洋务运动,一开始便受到朝廷顽固派的攻击和阻挠。顽固派说:“大清王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洋夷的科学技术只不过是些自鸣钟之类的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对于顽固派的愚昧无知,位尊权大的恭亲王奕力排众议,公开出来辩驳,从此,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在清廷内部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搞外交、兴贸易、开工厂、修铁路、办矿业、练新军、办学堂等等。其中最主要、投资最多的是加强军事建设。

那时候,太平军与清军的战斗处于最紧要的关头,为了加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按照奕的布置,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曾国藩在安庆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制造近代武器的安庆内军械所。随后,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制炮局;左宗棠在福州建立船政局;奕在直隶练新军,也令崇厚在天津办起了机器局,这就是洋务派早期开办的军事工业。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洋务派办军事工业的劲头更大。这时,洋务派官僚成为中国最早的官僚买办,李鸿章就成了其中的代表人物。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曾国藩向清廷竭力推荐李鸿章,并派他前往庐州招募兵勇,组建淮军。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的官僚地主家庭,以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起家。同年四月,曾国藩派李鸿章率领淮军援救上海。当时,如从陆路前往,必须通过太平军的占领区,很难通过。后来,他们用重金雇请英国轮船,把八千淮军分批运抵上海。

一到上海,李鸿章就对外国侵略军“大炮之精纯,火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惊叹不已,深感大刀长矛远不如洋枪洋炮有威力。于是,他在帝国主义的羽翼下,迫不及待地建立了上海制炮局,远从广东催调丁日昌来上海专办军火制造。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李鸿章任用了一个略懂军械的英国军医马格里,派他到苏州建立苏州炮局。第二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提升为两江总督,移驻南京,苏州炮局迁至南京改称金陵机器局。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扩建而成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清廷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它不仅能造枪炮弹药和水雷,还能制造兵轮、冶炼钢材等。以奕、李鸿章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以示“自强”。但他们又必须依附洋人。他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各国除了船坚炮利之外,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因此,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出现了被称为“同光新政”的经济振兴运动。他们开始兴办起近代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航运、铁路以及电讯、邮政等部门,并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从此,洋务运动从发展军事工业为主阶段,开始进入以发展经济、开拓民用企业为中心的第二阶段。在奕的支持下,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各地兴办民用和交通运输企业。开平炮矿、输船招商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布局、天津电报总局、湖北炼铁厂等官督商办企业一批批发展起来。

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传授这些技术知识的洋务学堂应运而生。而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最杰出的代表则是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直隶(今河北省)南安人,他生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张之洞27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早期是“清流派”的重要代表。30岁时被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接着督办湖北学政,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后为湖广总督达30余年之久。在洋务运动中,他除设枪炮厂、开矿务局等等外,尤重视教育事业建设。他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洋务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晚年时在军机处,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光绪三十一年积极参与废除科举制度。

张之洞作为从顽固派营垒中转化出来的新洋务派首领,与早期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相比,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他先后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南京江南陆军军堂、湖北武备学堂等等。在“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利”的思想主导下,他在江西高安办蚕桑学堂,在南京陆军学堂内附设铁路专门学堂,在湖北更是办了十几所各科专门学堂。在兴办备类教育的过程中,张之洞认识到师范教育尤为关键,故先后在湖北创办了一批师范学堂。张之洞晚年写成《劝学篇》集洋务教育思想之大成,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思想做了理论上的总结。

比起张之洞来,李鸿章办洋务教育就趋于急功近利了。他办军事学堂的目的主要是为由他创建的新军和北洋水师输送军事人才。在洋务运动中,他最大的作为乃是北洋水师的建立。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这时,他将天津机器局也抓到自己手中,又抓到了北洋水师的筹建权。

经过李鸿章多年的苦心经营,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组建成功了。北洋水师有军舰20多艘,实力在某些地方超过了当时的日本舰队。

光绪十五年(公元1891年),旅顺军港外,北洋舰队出舰13艘,南洋舰队出舰六艘,奉清政府之命在海面上作会操演习。李鸿章看了操演,得意洋洋地说:“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饷力”哪里去了呢?两年前,正是李鸿章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移建颐和园,北洋水师再也没有得到充实和巩固。

三年之后,又举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海军会操。尽管舰上的官兵旧习不改,战斗力极差,会操时只会摆摆花架子,李鸿章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务,邀请了许多外国人参观。这时,这位洋务派首领是何等踌躇满志啊!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经过黄海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至此,他所经营的洋务,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对于洋务运动来说,除了“炮利船坚”之外,还缺少些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