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国际委员会的故事,30万难民,三天供应1000袋粮食

国际委员会的故事,30万难民,三天供应1000袋粮食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军方不愿意看到制止他们暴行的国际委员会顺利地解决难民的供应问题。1938年1月7日,国际委员会进一步同石田少佐商定,第一批先购买大米3000袋、面粉5000袋,外加600吨燃煤。几经周折,日军当局才同意先售给大米1250袋;其余应允出售的1万袋粮食,须每隔三天才能出售1000袋。拉贝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30万难民,三天供应1000袋粮食,这怎么能够吃!问问那些日本兵,他们一天吃多少米!”

“30万难民,三天供应1000袋粮食,这怎么能够吃!”_抗战故事

集中了20多万难民的安全区,第一需要解决的是难民们的吃饭问题。要吃饭,就要有米、面、盐、煤等基本生活资料。如果没有饭吃,那就谈不上对他们的安全进行保护。生存权比人权更重要。

国际委员会早在12月上旬便冒着敌军的炮火,在硝烟中抢运了1万担米和1000袋面粉进入安全区。这使安全区中难民们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保障。

南京沦陷后,在日军的铁蹄下,古城一片恐怖。惊慌逃跑的人群,成了日本士兵射击的目标。中国人不能承担运送粮食的任务,只有美国人、欧洲人才能比较安全地把粮食运送到各个收容所去。正在为南京神学院收容所2500名难民值班的外侨索恩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岗位,被国际委员会调去负责运送大米

一位外侨在致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南京城内运输的困难:(www.guayunfan.com)“有几个时期,如无外国人挺身而出,和日本兵抗争,简直什么都搬不动,甚至装了米的卡车也不许通行。”

那些黄头发、蓝眼睛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任劳任怨,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分配食物,有的负责分配燃煤,还有的监督运送米粥。总干事菲奇为了搞到运送米面的卡车,不得不跑到美国大使馆去借。

国际委员会手中的存米、存面有限,必须不断寻求粮食与燃煤的新的来源。日本军方不愿意看到制止他们暴行的国际委员会顺利地解决难民的供应问题。他们出尔反尔,百般刁难。

1937年年底,日军军需处石田少佐告知国际委员会委员施佩林,可以出让大批米面,其中包括大米5000袋、面粉1万袋。

1938年1月7日,国际委员会进一步同石田少佐商定,第一批先购买大米3000袋、面粉5000袋,外加600吨燃煤。

三天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会计克勒格尔带着支票与五辆卡车前去取货。

“不行,这些粮食、煤炭应当由自治委员会负责分配,我个人无权过问。”狡猾的石田把已经商妥的方案推翻,故意抬出傀儡政权伪南京自治委员会来做挡箭牌。

“你们不能如此不讲信义!”

“你们这是要让难民们束手待毙!”

克勒格尔据理力争。

几经周折,日军当局才同意先售给大米1250袋;其余应允出售的1万袋粮食,须每隔三天才能出售1000袋。

拉贝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

“30万难民,三天供应1000袋粮食,这怎么能够吃!问问那些日本兵,他们一天吃多少米!”

这位德国老人在1938年1月14日给日本大使馆福田参赞送去的一封公函中,同日本方面算了一笔细账:

“贵方所登记的平民达16万人,其中并未包括10岁以下的孩童,有时且未包括较老的妇女。故本市平民的总数恐在25万到30万之间。养活如许难民,每天需米2000担,约合1600袋。倘每隔三天批准取米1000袋,则仅及实际需要三分之一。迄今为止,难民区内许多平民依赖自己的存粮,但存粮渐罄,从1月1日起,米的需要量就骤然增加。目前必须设法使平民每天得购米1000袋,并迅速增加到每天1600袋。”

为了多方开辟难民的食物渠道,国际委员会于1月17日向日方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责成“南京自治委员会”迅速发售米煤面粉;二是准许国际委员会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堆栈装取大米3000袋、麦9000袋;三是准许国际委员会由上海装运食品600吨。这些努力是否全都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我们今天不可能完全弄清楚,但这些外国友人呕心沥血的操劳和援助,将深深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坎上。

在粮煤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许多物资均需付款购得,因而国际委员会不得不到处呼吁、张罗筹款。他们从美国、英国、上海等处募到了一些捐款。日军当局多次迫令国际委员会将手中的现金与物资交出。但是,这些美国人、欧洲人为了解决中国难民的生活困难,横下了一条心,硬是不交。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于1月7日给日本大使馆福田参赞写了一封很不客气的信,严词拒绝日方的无理要求:

各方所捐助的款项物料,既专为救济难民,敝委员会自当肩负特殊的责任,以不负各方的期待与信托,故鄙人以为敝委员会未便将款项物料,移交其他机关。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外国朋友们满怀感激和尊敬之情。中国政府给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工作的27名外国人颁发了勋章。直到今天,许多从战火与杀戮中走过来的南京人,还能清楚地记得拉贝、斯迈思、华小姐这些名字和他们的形象。人民的怀念,对于被怀念者应是最高的奖赏。

著名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曾经根据国际委员会成员所提供的资料,充分报道了日军的暴行、南京人民的苦难及这些外国人为维护人类的公道和正义而做的工作。田伯烈对他们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些20余位公正勇敢的人士,实在值得称道,所有南京的居民以及各国侨民均已纷纷设法逃避,他们却不顾各该国使领馆的劝告,仍愿居留危城。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态,其性质之严重,固非他们当初意料所及,可是,他们都是富有经验学识的人士,对于自身所处地位的危险,当然早就洞察无余。他们的勇敢、大公无私、热诚,以及不辞赴汤蹈火来拯救难民的决心与精神,将永为人们所敬佩。”

(孙宅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