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滇院的“追蜂少年”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

滇院的“追蜂少年”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

时间:2022-07-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滇院的“追蜂少年”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杨俊超我想,每个人总会钟情于一件事物,而把它当做事业却是不容易的出生于1994年的李少新在谈起他的“甜蜜事业”时还有些许少年的英气,但言辞间对梦想和未来的坚定却让人无法质疑。2012年,李少新考入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回家后,他的“追蜂路”正式开始了。截至目前,购买过他蜂蜜的顾客都未出现退货和不满意的现象。

滇院的“追蜂少年”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

杨俊超

我想,每个人总会钟情于一件事物,而把它当做事业却是不容易的

出生于1994年的李少新在谈起他的“甜蜜事业”时还有些许少年的英气,但言辞间对梦想和未来的坚定却让人无法质疑。

李少新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蒲缥人,父母靠务农养活他和妹妹,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能早日学有所成,担负起这个家是父母的期许。2012年,李少新考入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于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眼看就能平稳顺遂的就业成家,然而,突然的退学打破了这一切。(www.guayunfan.com)其实父母也曾劝阻过,但心里始终无法放弃这个想法

在谈到父母时,李少新脸上还是有愧疚。早在高中时期,李少新就一直断断续续地饲养蜜蜂,家中养殖的蜜蜂有十多群,所产蜂蜜还被他拿到小镇集市里出售。由于他的带动,高中校长还批准他成立了“蜜蜂兴趣小组”,学校出资让他购买养蜂设备,在课余时间带动同学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蜜蜂。

在考入大学后,他也一直把自己饲养收获的蜂蜜带到学校售卖,并愈加醉心于他的“甜蜜事业”,终于在短暂的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涯后决定暂时放下学业。滇池学院个性、开放、包容、全面的特点没有扼杀他的梦想,而是多样化的对人才进行培养模式。离开学校后的李少新并未立刻回家饲养蜜蜂,他辗转普洱、瑞丽等地,向当地著名的养蜂人拜师学艺。

“那时候常常居无定所,跟着不同的养蜂人四处奔波,记得在瑞丽边境的时候,住在一个简易帐篷里,没有灯也没有朋友,最孤单难熬的时候能和一只昆虫玩一个小时。”

也许正是那份孤单和执着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接下来的日子,李少新专注于学习养蜂技术,向各地的养蜂人学习探讨。回家后,他的“追蜂路”正式开始了。李少新先后尝试饲养了意大利蜂、中华蜜蜂和小排蜂,每天管理蜂群,销售蜂蜜,由于他的蜂蜜浓度高、口感好,渐渐也在小镇里做出了名气。可他并未满足,他总期望能把自己的蜂蜜销往更远的地方、得到更多的肯定。

2014年,李少新将120个蜂箱搬上车运往与蒲缥接壤的潞江坝。由于蒲缥气候和植物类别的制约,蜂蜜种类并不多,在潞江坝他根据不同花期调配蜂蜜出产,上山寻找野生蜂群和放养场地,一个人住在帐篷里坚守着他的“甜蜜事业”,忙碌却也快乐。

在山里每天都会被蜇上几下,却也把它们(蜜蜂)当做是最好的朋友

李少新的蜜蜂根据花期不同产出了油菜花蜜、龙眼花蜜、咖啡花蜜、荔枝花蜜等不同种类的蜜,还有为数不多的蜂王浆。这时他开始发现单单依靠本地市场并不能够将他的蜂蜜做大做强,于是,李少新开始着手网络销售。他学着自己设计和包装蜂蜜产品,定做包装容器,不时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对他的蜂蜜进行宣传。在2014年底,他的微营销也上线了。透过同学和朋友,他开始在网络中售卖蜂蜜。

通过网络和快递,我的蜂蜜卖到了广东、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甚至内蒙古都有我的顾客,这让我很开心

李少新给他的蜂蜜起名为“蜂蜜小新”,对每一位购买他蜂蜜的顾客,他都会配送一把专属的小木勺作为小礼物。截至目前,购买过他蜂蜜的顾客都未出现退货和不满意的现象。试想他的热情和专注必然也决定着蜂蜜的品质。相信很快会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群所肯定。与此同时,李少新在蒲缥小镇里也成了微营销的开拓者之一。

如今,他的“甜蜜事业”每月的销售额能达到12000多元,出产蜂蜜以吨计算,下一步他还计划在本地建设一个蜂园基地,把观光游玩与产品销售结合起来,通过绿色蜂蜜带动更多的养蜂爱好者。

“一路走来,艰辛是必然的,从以前被蜜蜂蛰到眼睛的疼痛,再到大学退学的决绝,养蜂路上的风餐露宿,孤独寂寞都不容易,但我是快乐的,当顾客认可蜂蜜的时候,当别人因为好蜂蜜而感谢你的时候,各种支持与陪伴,让我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交谈中,这个“追蜂少年”一直热情洋溢,甚至从他的话语中都能感受到蜂蜜的甜香,采行结束时他说:“在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做勇而无惧的少年,有一个目标且脚踏实地随之前行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李少新:男,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2013年停学回乡创业。

◎杨俊超:《保山日报》记者。

本文原载于《保山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