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大军强渡怒江_滇西抗战史

中国大军强渡怒江_滇西抗战史

时间:2022-07-1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大军强渡怒江_滇西抗战史美联社记者 范伍思怒江前线中国远征军总部五月十三日航讯 五月十日十一日两晚,中国军队两万多人,由怒江东岸三百里宽正面,分十二处强渡怒江,到达对岸,途中并无作战损失,已在河岸驱逐日寇,建立据点,与敌展开激战,这是中国作战以来第一次大举反攻。中国远征军得有美军特种部队配合,目的在打破日本对中国西陲的封锁。这次怒江渡河夹攻日军的行动,原是史迪威将军预定计划。

中国大军强渡怒江_滇西抗战史

美联社记者 范伍思

怒江前线中国远征军总部五月十三日航讯 五月十日十一日两晚,中国军队两万多人,由怒江东岸三百里宽正面,分十二处强渡怒江,到达对岸,途中并无作战损失,已在河岸驱逐日寇,建立据点,与敌展开激战,这是中国作战以来第一次大举反攻。

中国远征军得有美军特种部队配合,目的在打破日本对中国西陲的封锁。将敌人由滇西和缅北驱出,与由雷多路进攻的中国军队会师,重新打通中国的国际路线

滇西敌军为相当顽强的五十六师团,但中国远征军预计建立立足点以前,日军不致发挥有效抵抗。五月十日,在黑夜掩护之下,数日前集结在怒江东岸的大军,利用美国橡皮艇在各预定有战略意义的渡头上开始大规模渡河行动。对岸固守高黎贡山日军曾施放炮火,但渡河极为顺利。(www.guayunfan.com)此刻,两万华军已渡西岸,与敌在四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行动。①龙陵东南二十四英里平戞街。②腾冲东二十一英里的红木树。③腾冲东北二十九英里的大塘子,以及高达一万一千呎高黎贡山各处关隘附近。

平戞街一役,双方损失惨重,敌军毙四百伤百余。华军一部已绕大塘子西南,深入敌后活动。

自开始行动以来,气候对华军极为有利。此刻,离雨季不过数周,仅季前小雨使山径颇为泥泞,河谷间浓雾极浓,对渡河正是极好的掩蔽。

记者写稿地点在江岸山下所设师部。渡河第一夜,但闻怒涛汹涌,其声如雷。喜马拉雅山积雪已开始消融,因此河水暴涨,一泻千里。直至十二日晨才开始交战,迫击炮的隆隆声,步枪机枪的格格枪声,由远处传来。

此间渡河于师长简单训话后开始,由下午八时至十二时,为时不过四小时,全师已渡抵对岸,仅晨有一载十七名接援人员的小船碰中岩石倾覆,为全部渡河行动中惟一的损失。

美国特种部队曾协助中国工兵进行渡河工作,事后美军联络官称誉中国远征军指挥官渡河成功,指挥官却谦逊地道谢美国特种部队精心训练中国军队运用美国橡皮艇及其他中国小艇的功绩。

美国谒普丘契中尉曾协助迫击炮排掩护渡河,工作日夜不息,击毁日军河边机枪阵地,也曾遭受日方大炮轰击。另一斯支佛中尉担任通讯交通,也几中弹,两人均被炮弹炸伤。

这次怒江渡河夹攻日军的行动,原是史迪威将军预定计划。准备行动开始于去年三月,当时史迪威派他的一些年轻而能干的军官由重庆前往中国西南与各种专门部队会合,主训中国远征军训练营,培养反攻力量。这些人员中间有一位就是四十三岁的杜恩准将,他是西点陆军大学毕业生,生于旧金山,战前曾在中国与菲律宾服役,一九四二年缅甸之战因功获奖,现任史迪威将军统率的特种部队参谋长。

特种部队人员在华军训练营担任教官,经一年训练,华军步炮工兵各种部队的技术以及参谋工作都有了飞跃的进步。

现在完成训练的华军出征时,特种部队即随行指导,成为作战学生的战术顾问

特种部队没有与中国远征军平行的机构,在总督之下,有各级联络官派驻远征军,担任联络。某一美军军官曾说明联络官与中国军队的关系:“他们并不指挥,只是介绍与建议。中国军队应仍由中国人指挥,中国军队攻势行动自然是遵行蒋委员长的命令。”

记者曾在怒江前线亲见中美军队合作的情形。合作的最完备的无异于杜恩将军与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的参谋长萧肃毅两人的关系。杜恩出机智,萧出毅力与热情。萧参谋长为二十二年前的四川革命党人,左手大拇指于革命中被子弹割去。记者曾问他:“哪一方面美国的帮助对远征军最为需要?”萧氏笑道:“这很难个别指出,总之中国远征军对他们的帮助都需要。”

关于反攻怒江西岸今后情势的估计,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与萧参谋长都有谈话发表。

萧氏估计宜于作战的天气大概还有一个月左右,大雨到来将在七月中旬,这时期中国远征军猛力推进当有重大收获,但他并不否认雨季来到后,河西中国军队或将改取守势,一俟雨季完毕再加紧攻击。

中国军队现除雨伞外并无充分雨具,雨中作战自必十分艰难。若干士兵已穿着美国制的橡皮鞋,但不少仍穿草鞋。萧氏宣称:远征军当局已设法由印度堆栈运入美国雨衣。

今后滇西作战,医务十分重要。此项工作当由特种部队给予巨大协助。

远征军统率曾坦白指陈今后困难,但确信日军如敢渡河,当与自杀行动无异。因河水暴涨,萧氏也预计到今后渡河的危险,所以特别是卫立煌将军

认为十四航空队的空中投济工作十分重要。此刻由补给中心往渡河地点须越七千英尺的山岭,步行二十七英里,记者已深感作战的艰巨。中国远征军衣食都不能说十分丰足,但在崇山峻岭奋勇作战,精神至为旺盛。原来他们枕戈待旦,为时已久,得到反攻的机会,无不欢欣鼓舞,奋不顾身。

——1944年5月18日《中央日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