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_唐宋民族史

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_唐宋民族史一、大历十四年之战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德宗继位。在蜀地恃险称强、骄奢淫逸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被征召入朝,迁司空、平章事、兼山陵使,负责代宗丧葬之事。南诏、吐蕃军连连败绩,死者达八九万人。异牟寻继王位后,郑回被任命为清平官。李泌对招抚云南的可能性作了具体分析,即云南自汉代以来臣属于中国,杨国忠无故对其进行骚扰以致叛离唐朝,臣属于吐蕃。

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_唐宋民族史

一、大历十四年之战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德宗继位。在蜀地恃险称强、骄奢淫逸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被征召入朝,迁司空、平章事、兼山陵使,负责代宗丧葬之事。同年,南诏阁罗凤卒,其子凤伽异早死,其孙异牟寻立。“异牟寻有智数,善抚众,略知书。”[47]十月,南诏联合吐蕃,计二十余万兵卒,趁西川无帅、局势不稳之机,分三路入侵剑南。南诏、吐蕃的联军一路出茂州,过文川及灌口;一路出扶、文,掠取方维、白坝,一路出黎、雅,攻打邛关。异牟寻其势汹汹,声称:“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罗娑城,岁赋一缣。”[48]

原先由崔宁节制指挥的剑南军队,因失去强有力的统帅而不能对南诏与吐蕃的联军进行有效的抵抗。联军势如破竹,连陷郡邑,迭克府州,剑南西川的居民被吓得惊逃山谷。大兵压境,全国上下为之震动,德宗欲让崔宁重返成都处理其危急局势,但宰相杨炎则认为,崔宁就是利用剑南的动荡而夺取高位和大权的。“今虽归之,必无功,是徒遣也;若有功,义不可夺。则西川之奥,败固失之,胜亦非国家所有。”[49]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命将军李晟率领四千禁卫兵,又命诏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陇、范阳等地的精兵五千,赶赴剑南救援。剑南东川与山南也出兵与之配合,共同迎击吐蕃、南诏。李晟率军漏天,攻取了飞越、廓清、肃宁三城,又南下大渡河,斩首六千余级,南诏大败。接着曲环挥兵收回七盘城、威武军、维、茂等州,吐蕃溃退。南诏、吐蕃军连连败绩,死者达八九万人。

这次战役的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唐朝收复了被吐蕃占据多年的维(四川理县)、茂(四川茂县)二州。吐蕃、南诏损兵折将,死伤巨大,削弱了他们寇扰西川的力量,使剑南西川的边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另一方面,却使南诏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吐蕃将惨败的罪责归咎于南诏,处死了战败的将领和诱导其入寇的南诏官员,将原封为南诏的“东帝”改为“日东王”,取消了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从此,南诏与吐蕃之间由于怨恨和互不信任而出现裂隙。(www.guayunfan.com)二、郑回劝异牟寻归唐

郑回是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天宝中举明经,精通儒学,被任命为州西泸县令。至德二年(757年),州被南诏攻占,郑回被俘。阁罗凤看重他的学识才干,将其名字改为“蛮利”,任王室子弟的教师。郑回曾教过凤伽异、异牟寻、寻梦凑祖孙三代,虽有权鞭笞身为王子王孙的学生,但在南诏政权中并未任职。异牟寻继王位后,郑回被任命为清平官。南诏共有六个清平官,但国家大事专决于郑回,其他五位清平官对郑回毕恭毕敬,使郑回成为南诏最高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实权人物。同时,郑回又是南诏推进汉化的关键人物,在官制、兵制、文化诸方面都主张效仿唐朝。他起草了《南诏德化碑》,碑中强调南诏“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希望有朝一日能归附唐朝。他担任清平官以后,力图促使南诏与唐朝重建友好关系。

吐蕃把南诏降为藩邦属国后,不仅向南诏征收重赋苛税,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命其每年出兵助防。到此时,异牟寻才开始认识到依靠吐蕃的不利,郑回见时机已成熟,便奉劝异牟寻说:唐朝是礼仪之邦,以惠养为务,讲信用,无所求取,而背弃吐蕃归附唐朝,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于此。异牟寻十分赞赏郑回的建议,暗中谋划归唐一事,但尚不敢公开与吐蕃决裂。

三、李泌的宏伟战略

公元8世纪末叶,吐蕃、回纥、南诏成为困扰唐王朝西部边疆安全的最大忧患,他们交相寇扰,不仅使边患迭起,而且使唐朝政局动荡不宁。大历十四年之战后,唐曾与吐蕃于建中四年(783年)双方结盟于清水。为平息朱之乱,德宗曾借吐蕃之师予以平息,答应成功后,将安西、北庭割让给吐蕃。朱被诛,吐蕃向唐朝索要割让之地,但唐君臣不与,造成吐蕃的大举进攻。到贞元三年(787年),双方商议,于平凉会盟修好,不料吐蕃却毁约劫盟。为对付吐蕃,宰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战略计划,他认为与回纥交和,吐蕃则不敢轻犯边塞。再招抚云南,可断吐蕃之右臂。大食在西域诸国中最强盛,自葱岭到西海,几乎占据一半天下。大食与天竺皆仰慕中国,世代与吐蕃为仇,完全可以招抚过来。李泌对招抚云南的可能性作了具体分析,即云南自汉代以来臣属于中国,杨国忠无故对其进行骚扰以致叛离唐朝,臣属于吐蕃。而云南苦于吐蕃赋役繁重,未有一日不思复为唐臣。

李泌的战略一开始并未被德宗采纳,他强烈反对与回纥结盟和亲的建议,因为德宗在登上皇位之前曾以雍王身份拜见回纥可汗。可汗利用唐朝的困境强迫雍王向他卑躬屈膝。如此无理的要求,理所当然地被雍王拒绝。结果随同皇太子出使的高级臣僚惨遭鞭挞,有两个官员被害至死。德宗对此奇耻大辱耿耿于怀。在李泌的劝说下,德宗勉强同意为国家利益而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不久唐与回纥和亲,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李泌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环攻吐蕃的战略计划的基础就这样奠定了。

四、韦皋争取南诏的策略与行动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到成都后,了解到吐蕃与南诏结盟,南诏兵众数万,吐蕃寇唐,必以南诏为前锋。若能招抚南诏,自可削弱吐蕃力量,缓和剑南西川的边患。他还了解到南诏自身亦苦于吐蕃的侵凌与征发,希冀摆脱吐蕃控制而与唐重修旧好。只要南诏背蕃归唐,庶可断吐蕃右臂。因此,他对李泌的计划颇能理解和支持,成为这一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人。

为招抚南诏,韦皋试图与南诏接触并建立联系。在西川、南诏、吐蕃之间是东蛮诸部,南诏和吐蕃对东蛮诸部实行羁縻统治。韦皋看到东蛮诸部已有归唐之心,便上书朝廷,建议召纳东蛮诸部,以分离吐蕃之势,并通过东蛮与南诏取得联系,他的建议得到朝廷认可。这一年六月,韦皋派人招抚东蛮,并通过东蛮写信给异牟寻,希望他能尽快遣使入唐,恢复友好关系。贞元四年(788年)四月,异牟寻先派遣东蛮首领骠傍、苴梦冲、苴乌星入唐朝见,并转达“内附”之意。五月,三位使臣在长安得到盛情接待,骠傍被封为和义王,苴梦冲被封为怀化王,苴乌星被封为顺政王,分别颁给印授,赐给丰厚礼物。东蛮诸部的归附,不仅使与唐朝断绝二十余年的朝贡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而且为唐朝招抚南诏搭起了桥梁。十月,吐蕃发兵十万将寇西川,同时命令南诏发兵支持。南诏被迫派兵数万屯于泸北,韦皋知异牟寻尚举棋不定,便写了一封信给他,详述了南诏叛弃吐蕃归附唐朝的愿望与诚意。同时,韦皋又派东蛮的一位首领将此信转至吐蕃。吐蕃对南诏产生怀疑,立即派兵二万屯于会川(今四川会理),以封锁南诏进入剑南西川的通道。南诏大怒,马上召回支持吐蕃进攻剑南西川的军队。于是南诏与吐蕃间由相互猜忌以至发展到怨恨的敌对状态,南诏归唐之志益发坚定。吐蕃失去南诏的臂助,兵势减弱,但吐蕃仍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犯铜山。韦皋派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诸部连兵,大破吐蕃于清溪关外。这次战役,促使东蛮与吐蕃兵戎相见,公开决裂,唐亦趁势将军事力量深入到东蛮地区,隔断南诏与吐蕃的交通。

吐蕃失败后,为争取南诏支持,共同反唐,屡次派人前去引诱和胁迫。而南诏虽怨恨吐蕃,仍未敢表明态度。韦皋再次致书异牟寻,信中说“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50]贞元五年(789年)十月,韦皋遣其将曹有道率兵与两林、东蛮联合进攻战略要地台登(今四川泸沽),大败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杀死大兵马使乞藏遮遮,斩首二千级,生擒笼官四十五人,俘虏牛马、甲胄各万余。韦皋以破竹之势,很快收复了州全境。

尽管唐多次大败吐蕃,南诏仍不敢公开举起反对吐蕃的旗帜。贞元五年(789年)十二月,韦皋又一次致书异牟寻,但一年半过去,南诏仍未明确表态。贞元七年(791年)遣唐使臣段忠义返回云南,并带去一封信,敦谕异牟寻尽快归附唐朝。吐蕃得知此事,遣使至南诏加以责问。异牟寻为消除吐蕃的疑虑,竟将段忠义缚送于吐蕃,但仍未取得吐蕃的信任,经常命令南诏将大臣之子送至吐蕃作为人质,更激起南诏的怨恨。

正当韦皋多次遣使招徕南诏时,勿邓大鬼主苴梦冲,表面上归附唐朝,暗中却与吐蕃勾结,煽动东蛮诸部,阻隔南诏与西川的使者。贞元八年(792年)二月,韦皋派兵征讨勿邓,执苴梦冲,数其罪而斩杀。打通了西川与云南的交通。吐蕃与南诏间的猜忌怀疑与日俱增,双方各自秣马励兵,准备对付对方。韦皋再次致书南诏,“欲与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51]韦皋还率兵收复为吐蕃占据的维州,俘虏其大将论赞热。第二年五月,韦皋又遣大将董等率兵出西山,破吐蕃兵众,拔堡栅五十余个。原先役属吐蕃的西山八国,至此各帅部众内附。韦皋将他们安置于维、保、霸等州,给以耕牛种粮,八国的首领皆入朝,受到唐廷的厚赐。

在上述事件的影响下,异牟寻最终下决心背弃吐蕃,与唐王朝重建友好关系。同年初夏,异牟寻派遣三个使团同时出发,分道赴唐朝京城。三个使团,一个出戎州(今四川宜宾),一个出黔州(四川彭水),一个出安南(今越南)。每个使团都带有致唐廷的帛书,书中陈述了天宝战争的不幸及南诏叛唐的原因,恳乞唐廷谅解,表示“异牟寻愿竭诚日新,归款天子”[52]。使团还带有象征忠诚归顺的礼物:生金和丹砂。生金象征着坚定不移,丹砂象征着赤胆忠心。三个使团先后到达京都长安后,唐德宗亲自召见,使团成员及异牟寻之子寻阁劝再次表示弃蕃归唐之决心,保证永远做唐在西南的屏藩,德宗赏赐了丰厚的礼物,并诏令韦皋派一使团到南诏会盟。韦皋于当年十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德宗诏书,率领使团,由清溪关路出使南诏。

五、点苍山会盟

贞元十年(794年)始,崔佐时顺利到达南诏都城羊苴咩。他发现尽管南诏已决心归附唐朝,但异牟寻仍害怕得罪吐蕃,都城中还住有许多吐蕃使者。清平官郑回秘密会见了崔佐时,把南诏内部的实际情况一一向他通报,并为他出谋划策。异牟寻正式接见崔佐时,因担心吐蕃使者知道,便把会面安排在夜间。崔佐时向异牟寻宣读了德宗诏书,异牟寻俯伏受诏。崔佐时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者,去掉吐蕃所立之号,献出吐蕃所赐金印,恢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答应一一照办。正月初五,异牟寻率其子寻梦凑和高级官员与崔佐时率领的唐朝使团一起登上羊苴咩城附近的点苍山神祠求天、地、水三大自然之神,五岳四渎之灵,来为双方作证。异牟寻率文武大臣虔诚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誓为汉臣”,“永无离贰”[53]。盟誓的文体制成四份,一份进呈唐朝天子,一份留存南诏的祖庙,一份珍藏于点苍山神祠的祭坛石室,另一份沉入洱海之中。

点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西洱河之战以来南诏与唐朝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南诏重新归附唐朝,巩固并扩大了唐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唐朝实现了断吐蕃右臂的战略,南诏与唐朝形成掎角之势,使吐蕃处于钳形包围之中,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侵云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

吐蕃因夺取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与回鹘大战,死伤甚众,便向南诏征兵万人。此时异牟寻已与唐使崔佐时在点苍山结盟,公开弃蕃归唐,而吐蕃尚一无所知。异牟寻计划借征兵之机袭击吐蕃,因此佯示寡弱,仅答应发兵三千。吐蕃认为太少,南诏又答应增至五千。异牟寻命五千军卒前行,自帅数万大军尾随其后,昼夜兼行,乘其无备,突袭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中甸塔城),摧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使吐蕃南下西洱河地区的通道被截断,吐蕃兵马溺死以万计。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十六座,擒其王五人,降十余万人,并征服施蛮、顺蛮、么些蛮等部。异牟寻派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唐朝献地图、贡方物。唐德宗赐赍有加,拜尹仇宽为左散骑常侍,封为高溪郡王。唐争取南诏、环攻吐蕃的战略取得了成效。

六、云南安抚司的设置

贞元十年(794年)六月,应南诏的要求,唐廷派一个正式的高级官方使团出使云南,[54]册封南诏,用以确定南诏的名分,巩固点苍山之盟规定的双方关系,工部员外郎袁滋主动承担了这一重大使命。袁滋被擢拔为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册封为南诏使,持节前往云南。册封南诏的使团以袁滋为正使,庞颀为副使,崔佐时为判官。同时组成云南宣慰使团,以内给事具文珍为云南宣慰使,成员还有判官刘幽岩、大使吐突承璀等。七月,赐南诏异牟寻金印银窠,其文为:“贞元册南诏印”。八月使团至成都,九月中,由韦皋派兵保护,从石门(今云南大关县豆沙关)入云南。十月二十六日抵南诏都城羊苴咩,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夹路马步军排队二十余里,异牟寻出都城五里迎候。二十七日,城内具仪礼设位,旌节当庭,东西持立,举行庄严隆重的册封仪式。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以下,各具仪礼,面北序立。宣慰南诏使东向立,册立南诏使南向立。袁滋宣敕书,读册文。异牟寻表示:曾祖父开元中册为云南王,祖父天宝中又蒙袭云南王。在相隔五十年后,“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55]

袁滋回朝,异牟寻遣清平官尹辅酋等七人入唐奉表谢天子,请颁正朔。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月,南诏使臣到达长安,受到盛情款待,并照例封官授爵。为加强对南诏的控制,巩固点苍山会盟的成果,唐设云南安抚司,于九月加封韦皋为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使。从此以后,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者,都兼任云南安抚使,管辖云南安抚司,成为一个制度,延至唐亡未废。

贞元十年(795年)后,云南全部落归唐朝。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即“云南王”,并赐“南诏印”。“南诏”是其官爵官号。又以“南诏”统领疆域设置“云南安抚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云南安抚司是在南诏疆域内设置的一个羁縻府州,也就是臣属于唐王朝,而享有充分自治权的行政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