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南诏的灭亡_唐宋民族史

南诏的灭亡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南诏的灭亡_唐宋民族史一、侵掠成都贞元十年,异牟寻归附唐朝后,南诏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云南安抚使的管辖下,开始了臣属于唐的亲善友好的新时期。这段时间,南诏的政治动乱连续不断,但对唐朝尚称恭顺,朝贡不绝。这个限制使团与学生人数的决定激怒了南诏丰,他召回在唐朝学习的南诏子弟。这种礼仪之争导致了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为了防备南诏的再次进犯

南诏的灭亡_唐宋民族史

一、侵掠成都

贞元十年(794年),异牟寻归附唐朝后,南诏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云南安抚使的管辖下,开始了臣属于唐的亲善友好的新时期。为共同对付吐蕃,韦皋应异牟寻之请,派遣工匠到南诏传授生产武器的先进技术,数年后,南诏武器制作量大为改善。贞元十五年(799年),韦皋又答应异牟寻的要求,安排南诏子弟在成都学习汉文经典与数学。五十余年间,唐为南诏培养了数千名学者,对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之死使南诏进入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内部政局动荡不定的时期。异牟寻死后其子寻阁劝继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劝龙晟继位。当劝龙晟日渐长大时,便与南诏宫廷内争权夺利的权臣发生激烈的冲突。元和十一年(816年),弄栋节度王嵯颠宣称劝龙晟淫肆无道,上下怨疾,将他杀死,立其弟劝利晟继承王位。年仅十五岁的劝利晟深惧王嵯颠,任命他为清平官,并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赐王嵯颠以国姓“蒙”,封为“大容”,即“长兄”,王嵯颠掌握了南诏的实权。元和十四年(819年),成年的劝利晟成功地夺回大权,废黜王嵯颠的官职,赦免其罪状,命他敬信三宝。长庆三年(823年),劝利晟死,其弟劝丰继为南诏。劝丰颇精权术,善御其下,勇敢而富于进取。他仰慕唐帝国的高度文明,并努力学习和采用唐的文化与技术,甚至不愿遵从南诏风俗与其父连名,自称为丰。这段时间,南诏的政治动乱连续不断,但对唐朝尚称恭顺,朝贡不绝。南诏与唐朝间保持着直接的、合乎礼仪的政治往来与密切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同年冬,杜元颖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第二年敬宗继位,他年仅十五岁,关心个人的淫乐甚于朝政。杜元颖贪婪媚上,对蜀中珍异玩好之物巧取豪夺,用以贡奉皇上,以求恩宠。他敛取苛重,甚至刮削军中粮饷被褥,使士卒忍饥受寒,引起蜀中军民的嗟怨。由于西南边境暂时的和平安宁,使他淡忘了边境的烽火,放松了边境及成都地区的戒备。由于杜元颖肆意刮削军食以自肥,饥寒难忍的边防士卒只好到南诏境内乞讨衣食,南诏利用向唐朝士卒提供给养的机会,把西川及成都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太和三年(829年)冬,南诏命王嵯颠发动全国兵力,犯扰西川,轻易地攻陷了、戎等州,直逼成都。可是成都地区无任何防备,太和四年(830年)正月二日,南诏攻破成都西墙,占领成都西区。杜元颖率众保守牙城,几次想弃城而逃。直到此时,唐廷才采取救援西川的行动,让东川节度使郭钊取代杜元颖为西川节度使,调集军队赶赴成都。在唐朝援军尚未到达成都时,南诏军队于正月十九日全部撤离,临走之时,掳掠了成千上万的技艺工匠,其中多数是青年人,抢走玉帛财物无数。成都以南、越以北,八百里之间,民畜被抢掠一空。南诏的入侵给西川造成极大破坏,而南诏却因掠得纺织工匠,使其纺织技术突飞猛进,很快达到蜀中的先进水平。十月,唐廷以李德裕为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南安抚使。李德裕到达仍处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成都后,便致力于整顿以恢复秩序、巩固边防。他深入调查边防的山川、城邑、道路,在成都建筑“筹边楼”。在楼上绘制了西川的边防地图,左边是与南诏相邻的南道山川险要,右边是与吐蕃相接的西道交通要塞。他亲自领导了边防要塞与守备工事的修筑,并在州地区建立了“仗义城”要塞,派重兵戍守。李德裕彻底整饬了西川的军队,淘汰了老弱病残,请朝廷将援蜀的军队一万五千精兵强卒留下,又招募了当地的壮丁入伍,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常备军。他还在西川组织了称为“雄边子弟”的地方军,士卒从当地居民中选拔,二百户出一名,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集训,随时准备应召作战。“雄边子弟”共十一军,包括弓弩手和骑兵。李德裕还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给,改善了武器装备,剑南西川的局势很快恢复了稳定局面。在边防巩固后,李德裕遣使入南诏,索还所掠百姓五千三百余人。年末,南诏遣使入唐上表请罪,以后每年派使者入唐朝贡,直到太中十三年(859年)的三十余年间,南诏与唐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www.guayunfan.com)二、争夺安南

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唐安南都护李琢擅自决定不派遣六千防卫士卒到安南西北边界戍守,而由当地桃花蛮(亦称“七洞蛮”)首领李由独防卫。李由独因孤立无援而抱怨,结果在南诏拓东节度的招诱下,脱离唐朝归附了南诏。南诏封李由独为拓东押衙,并将外甥女嫁给李由独之子,李由独从安南都护府的前卫将帅变成南诏侵犯安南的先锋。

大中十三年(859年),西川节度使上书朝廷,请求缩减南诏到唐朝使团的人数和在成都寄宿的学生人数,朝廷诏准其议。这个限制使团与学生人数的决定激怒了南诏丰,他召回在唐朝学习的南诏子弟。从此,入贡不时,颇扰边境。同年八月,唐宣宗驾崩,懿宗继立,遣中使告哀于南诏。南诏丰亦卒,子世隆立,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讳,遂不行册封。这种礼仪之争导致了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从此,南诏遂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不再使用唐朝历法、奉唐正朔,继而派兵攻陷唐朝播州(今贵州遵义)。

咸通元年(860年),唐朝安南经略使李率安南兵越境收复播州,以至安南城内空虚。当地土蛮引南诏兵合三万余人,乘虚攻陷交趾。第二年春,唐调邕管及邻道兵马救援安南,李自武州(今越南北部)收集土军,复取安南。南诏自安南退出后,于当年秋,又乘虚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大肆掳掠人口。咸通三年(862年)十一月,南诏率河蛮、朴子蛮、寻传蛮、望蛮、茫蛮、桃花蛮等约五万众侵犯安南,年末,又围攻交趾城(今越南河内)。安南都护蔡袭抄录异牟寻于贞元十年与唐结盟的誓文系于箭上射入南诏营地,但未有回音。第二年二月南诏攻陷交趾城,留兵二万,命将领杨思缙镇守,附近的溪洞夷僚全都归降了南诏。三月,南诏又派兵侵犯左、右江,直逼邕州。唐廷以康承训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征调荆、襄、洪、鄂四道兵马万人由他率领前往邕州。咸通五年(864年)春,南诏被唐军击败,解围而去,唐廷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率兵前往安南。高骈破峰州蛮后,又攻取并占据了安南,杀死南诏将帅段酋迁,斩首三万余级,降服诸洞蛮二万余人,南诏军队全部被驱逐出去。

为了防备南诏的再次进犯,唐派大量戍卒镇守岭南。这些戍卒原为三年一换,但镇守桂林的戍卒守境已逾六年,思乡心切,咸通九年(868年)在庞勋的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它作为黄巢起义的先声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唐书·南诏传》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把唐朝的灭亡归罪于南诏的寇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寇扰西川

咸通四年(864年),南诏攻陷安南后的三四年间,在西川边境,南诏与唐朝未发生重大冲突,但小的骚扰连续不断。如咸通五年(864年),南诏增兵进犯西川,战败;咸通六年(865年)夏,南诏进犯州,刺史俞土珍降于南诏;咸通七年(866年),南诏派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出使成都,西川节度使李福准备盛礼迎接,但董成要求按独立国家的礼仪平等相待,结果李福大怒,不仅命武士殴打南诏使臣,并将其投入狱中。年底,西川节度使由刘潼接任,释放了董成等人,并送往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得到丰厚的礼物,后返回南诏。为此,南诏暂时停止了对西川的骚扰。

咸通十年(869年)十月,南诏世隆又亲自率领大军再次进犯西川。第二年初,西川的邛、眉、蜀、雅、嘉、黎、等七州大部为南诏攻陷后,二月初一,南诏用云梁、鹅车四面多次进攻成都,终未成功,最后只能自行退走。唐军本应继续追击,只因将帅间因私利相互牵制,而坐失歼敌良机。

乾符元年(874年)冬,南诏再次进攻西川,陷黎、雅、邛等州,直逼成都。南诏派使者王成等四十人,致书西川节度使牛丛,说明攻打西川只是假道去唐廷向天子呈交书信,未有攻取之心。但牛丛不相信,斩使者三十八人,放二人回南诏送信。唐廷诏令河东、山南西道、剑南东川诸地兵前往成都救援,并命高骈赴西川统领大军抵御南诏。第二年春,高骈率军到达成都,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擒其酋长数十人,修复了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筑城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所筑之城都是南诏入蜀的要道,均有数千兵卒戍守。从此,南诏不敢再寇扰西川。

四、和亲失败

高骈在加强战备的同时,派佛教僧人景仙托游入云南,劝说南诏归附唐朝,并答应嫁公主和亲。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南诏世隆卒,子隆舜继立,改元贞明、承智、大同,国号“鹤拓”,亦号“大封民”。世隆时,南诏与唐征战连年,财穷民困、帑藏不充。隆舜继位后,被迫改变政策,希望与唐重新建立友好关系。于是,隆舜派使臣到邕州向岭南西道节度使辛谠请和。辛谠上书朝廷,力主尽快与南诏议和,唐廷诏可后,辛谠遣使南诏,双方关系的剧目拉开了最后一次帷幕。第二年,南诏遣使入唐,正式提出和亲,要求双方以“兄弟之国”相称。对此唐廷内部意见不一。

乾符六年(879年),辛谠派徐云虔出使南诏。徐云虔在鄯阐府(今昆明)受到隆舜的盛情款待,并请其讲解《春秋》大义。当隆舜坚持与唐保持“兄弟之国”的关系时,徐云虔曰:“骠信(即南诏)之先,由大唐之命,得合六诏为一,恩德深厚,中间小忿,罪在边鄙。今骠信欲修旧好,岂可违祖宗之故事乎!”[59]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爆发,安南都护府又发生变乱。唐担心南诏趁势寇边,答应与南诏和亲,准许南诏不称臣纳贡。僖宗遂命曹王李龟年为宗正少卿云南使,徐云虔为副使,带着丰厚的礼品出使南诏。第二年,使团出使归来,带来了南诏愿归顺的书奏。僖宗遂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安化公主许配给隆舜。隆舜派宰相赵隆眉、杨奇混、段义宗到成都朝拜,迎接公主时,唐背信弃义,毒死了南诏的这三位官员。这一沉重打击使南诏越加衰颓,唐朝也再未提起和亲之事。

五、南诏的灭亡

乾宁四年(897年),南诏隆舜被奸臣杨登杀害,隆舜之子舜化贞继立,年号中兴。舜化贞遂上书唐廷,希望双方修好,昭宗欲以诏书回报。恰值王建在西川向朝廷上书:“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60]昭宗表示同意,对南诏的要求未予理睬,双方的政治联系至此中断。南诏内部也因连年对唐进行劫掠,使国力虚耗,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加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局动荡不定,于天复二年(902年),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发动政变,斩杀了蒙氏家族的全部成员,建立了大长和国,正式取代了南诏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