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辽代文化_唐宋民族史

辽代文化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辽代文化_唐宋民族史一、契丹文字契丹大、小字创制以后,只在贵族文人中使用,范围狭窄,通用的文字是汉字。到圣宗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诗赋之风大兴,契丹贵族多以学作诗赋为雅事。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无比痛恨的心情。由于王鼎得知耶律乙辛诬陷宣懿皇后案件始

辽代文化_唐宋民族史

一、契丹文字

契丹大、小字创制以后,只在贵族文人中使用,范围狭窄,通用的文字是汉字。朝廷的对外正式公文、诏令奏议、国书,南北边郡的文牒、与西夏的文书往来,以及佛经的翻译、解释、著作,均用汉文。诗文集等文学作品也大多用汉文写成。

契丹文字沿用了几百年,到金朝初年还采用,直到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金朝才宣布正式废止。说明契丹文字对西夏、女真文字的创制具有一定影响。

二、文学艺术(www.guayunfan.com)辽的文学艺术深受中原影响,尤以吟诗之风影响最大。辽朝初年,皇子、东丹王耶律倍曾作《乐田园》《海上诗》等,开辽之贵族学作诗赋的先河。到圣宗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诗赋之风大兴,契丹贵族多以学作诗赋为雅事。圣宗自幼学习汉文化,十岁已能写诗,即帝位后,常出题诏宰臣以下赋诗,诗成奉上,他一一细读,择优赏赐金带。圣宗特别欣赏白居易的诗,亲自用契丹大字将白居易的诗歌译出,命诸臣诵读。他一生作诗五百余首。道宗也喜欢吟诗作赋,其作品由耶律良编为《清宁集》,其中《题李俨黄菊赋》流传甚广,诗云“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至今襟袖有余香,冷落秋风吹不去。”他的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用字贴切,可与唐宋诗媲美。

许多贵族文人也多作诗编集。如平王耶律隆先有诗集《阆苑集》;萧柳作诗千篇,由耶律观音奴编为《岁寒集》。耶律良的诗歌深为道宗赞赏,亲自为其诗集题名为《庆会集》,并为之作序。今存辽人最长的诗篇《醉义歌》,是寺公大师所作,由元代耶律楚材译出。诗体似乐府歌行,长达一百二十句,全诗虽长,却一气呵成。诗中多用汉人史事掌故,依汉语风韵,对仗工整。耶律楚材认为可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家并驱争先。

民间歌谣,以明快、乐观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不满。如《天祚时谚》云:“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精神管女直。”所说五个翁翁指天祚帝的北枢密院使耶律大悲奴等五人,天祚帝与他们商议政事,皆昏谬不能裁决。又如《臻逢逢歌》唱道:“臻逢逢,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无比痛恨的心情。民歌语言明快,笔调辛辣,爱憎分明,幽默诙谐,颇有时代特色。

耶律倍醉心于中原文明,不但能赋诗,也能作画,是辽代著名的画家。宋朝收藏他的画十五幅,其中《猎骑图》,到元代仍视为珍品。世宗、圣宗、兴宗等,也都长于作画。兴宗以五幅缣画《千角鹿图》赠给宋仁宗。画家胡环以善画马闻名于世,其传世之作《卓歇图》,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契丹贵族及其随从出行歇息的场面,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庆陵东室保存的四幅反映辽人四季游猎生活的壁画,是一幅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了约当辽朝晚期的一组巨幅彩色壁画。墓道长二十多米,左壁绘出行,右壁绘归来。全幅画面以男、女主人为中心,画面中有契丹贵族、汉族官员、被奴役的契丹人与汉族人,有山水花鸟及车马、日常用具,精美的画面显示出辽代画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

辽的雕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现存的一些石窟、石幢的雕刻和砖塔、石碑的浮雕,都是栩栩如生的作品。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的佛像、神将像,庄严魁伟。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立像,高五十多尺,两旁的侍者像也高达十二尺,神态自然,形象逼真。大同下华严寺簿伽教藏殿内,完整地保存着三十一尊菩萨塑像,形体生动,比例匀称,面形丰满,体态各异,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其中合掌露齿,面带微笑的菩萨,表情生动,姿态优美,与其说是天神,不如说是世人,为辽朝雕塑的精品。

三、语言文字学

辽代流传至今的《龙龛手镜》和《续一切经音义》两部学术著作,反映了辽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龙龛手镜》的作者是燕京僧人行钧,俗姓于,字广济,长于音韵文字学。《龙龛手镜》是一部通俗的汉字字书,写成于圣宗统和十五年(997年)。全书共收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三个字,注解共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余字,总计一十八万九千六百二十余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划分,共四卷,第一卷九十七部,第二卷六十部,第三卷二十六部,第四卷五十九部(最后一部为杂部)。每部所收字,也依四声次序排列,各字注反功音和简要的字义。另撰《五音图式》附于后。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自“一”至“亥”排列部首,后世字书相沿不改。行钧突破旧例,依据当时实际的读音和通用的字体,另作编排,自立体系,还收集了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些简体字,俗字。此书体例虽不尽完善,亦间有舛误,但总体上颇有条理和章法,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一部有独创性的字书。此书曾传入宋朝,在浙西雕版,因避讳而改名《龙龛手鉴》。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给此书以很高的评价。此书传入朝鲜后,有古刻本八卷。后又传到日本,元和年间(1616—1623年),用古活字本印行。

《续一切经音义》的作者是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唐代长安西明寺僧人慧琳,依《开元释教录》所收佛经,依次音注,写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希麟依仿慧琳书例,对《开元释教录》以后的佛经,续加音注,写成《续一切经音义》一书,分为十卷。道宗时,该书传入高丽,公元1458年又传入日本;明、清时在我国失传。清光绪初,我国学者才发现了日本翻刻的《续一切经音义》,此后又返回国内流传。

四、历史学

太祖时,任命耶律鲁不古为监修国史。景宗乾亨初年,又以汉人室窻任监修国史。统和九年(991年)正月,室窻、邢抱朴等,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兴宗时,萧韩家奴、耶律庶成、耶律谷欲等,纂修自遥辇可汗至兴宗重熙时的重大事迹,共二十卷。道宗太安元年(1085年)十一月,史臣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十一月,又召监修国史耶律俨修太祖诸帝《实录》。耶律俨奉诏后,将以前历次所修《实录》的内容加以综合,编订成《皇朝实录》七十卷。金、元纂修《辽史》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就是耶律俨的《实录》。

除《实录》之外,从圣宗时起,朝廷还组织史官撰写《日历》和《起居注》,成为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焚椒录》的作者王鼎,涿州人,道宗时为翰林学士,后升为观书殿学士,因事得罪官府而流放镇州。由于王鼎得知耶律乙辛诬陷宣懿皇后案件始末,故撰《焚椒录》一书。

五、儒 学

辽自建国之初,就把儒学作为御用思想武器。神册三年(918年)五月,阿保机在上京建孔子庙,命耶律倍春秋祭奠。圣宗时,曾诏令诸州修缮孔子庙。圣宗好读《贞观政要》与太宗、明皇实录,反复阅读唐高祖、太宗、玄宗的本纪,并命汉官马得臣摘录其中可以取法的事迹进呈;常询问臣下有关唐朝贞观、开元之政事,以吸取经验教训。兴宗也曾诏令萧韩家奴等翻译《贞观政要》等书,供他和臣下阅读。到道宗时,儒家思想已占据了统治地位。清宁元年(1055年)十二月,道宗下诏设学养土,在各州相继建立了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传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清宁三年(1057年)八月,道宗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呈皇太后。清宁六年(1060年)春,中京置国子监,诏令按时祭先圣先师孔子。咸雍十年(1074年)十月,诏令有司颁行《史记》《汉书》。大安二年(1086年)正月,诏令翰林学士讲五经大义。大安四年(1088年)四月,诏枢密直学士耶律俨讲授《尚书·洪范》。

六、宗 教

契丹信奉萨满教。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以白马和青牛作为两个部落的象征,天地、白青、马牛、男女等形成对立统一的两极。辽建国后,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后,相信天地都有神癨。出兵作战前用白马、青牛祭祀天地,用白羊骨炙卜。巫、太巫执行占卜和各种原始的宗教仪式,皇帝举行祭山仪、岁除仪、瑟瑟仪(射柳祈雨)均由巫师赞祝行礼。柴册仪拜日,丧葬及岁除拜火。契丹崇拜太阳,故以东向为尚。

阿保机在战争过程中,俘掠了大批信奉佛教的汉人,使佛教亦随之传个。公元902年,阿保机在龙化州建开教寺,这是契丹创建佛寺的开端。神册三年(918年),又下诏建立佛寺和道观。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后,渤海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上京,建天雄寺传教。得燕云地区后,河北僧尼陆续来到上京。太宗崇尚佛教,天显十年(935年),亲自到弘福寺,为皇后饭僧。会同五年(942年),皇太后有病,曾向僧尼施饭,一次饭僧达五万人之多。圣宗以后,各地建造佛寺日益增多,并通过贵族信徒的施舍,占有大量的土地和民户。皇太后萧燕燕每年正月吃素念经,大修斋会及造寺。统和四年(986年)七月,圣宗为庆贺对宋战争的胜利,诏令上京开龙寺行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兴宗经常游幸佛寺,多次向僧尼施饭,还任命法僧为高官给予各种优待。道宗能亲讲佛书,并为皇太子写佛书,讲论佛法。他用白金数百两铸两尊佛像,其背上刻有铭文:愿后世生中国。

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最盛。佛教圣地五台山由西京管辖,是华严宗的教学中心。上京开龙寺僧也专攻华严经。道宗亲自撰写《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同时,五台山和南京都有究习密宗的高僧,并翻译密教经典多部,其经咒也在社会中广为流行。

对佛教典籍的刊校,有两大业绩。一是石经的刊刻,一是雕印大藏。早在隋代,僧人静琬曾在涿州大房山,开凿石室,用石板刊刻佛经收藏,用石块灌铁做门,以备佛法一旦毁灭后还可保存佛教经典。山上有寺,建号云居寺。静琬刻石经三十年,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去世,弟子导公、仪公、暹公、法公相传五世,继续刊刻石经。后经战乱中断,云居寺被毁。圣宗时重修云居寺,命僧徒可玄继续刊刻经版,补缺续新。经兴宗、道宗两朝,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等经石共六百块,合原存《涅经》《华严经》石共有二千七百三十块,合称四大部经。此后,仍继续校勘刻石。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年),又将道宗时所刻石经大碑一百八十方,及寺僧通理大师等校刻石经小碑四千八十方,埋于寺西南的地洞里,上建石塔一座,刻文标记。

从兴宗时起,开始校勘、刊印大藏经,即佛经总集。佛经灼流传,在唐朝时主要靠少数僧徒传抄,或信仰者作为“功德”摹写。从敦煌发现的唐咸通六年(865年)《金刚经》印本,也只限于少数经卷。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在印刷术发达的成都,雕版达十八万块,印成最早的大藏经,通称《宋藏》。兴宗在位时,曾诏令收集佛经,并派人用汉文详加校刊,木板雕印。从兴宗重熙初,迄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共完成五百七十九帙,校刊和雕印均很精致,分精、平两种版本。精制本用糯米胶调高丽墨印刷,纸薄、字好、色亮,说明造纸、印刷术和书籍、装帧诸方面都超过了唐、五代时的水平。辽代印刷的大藏经通称为《丹藏》或《辽藏》。

辽曾在各地建造了大批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寺院和佛塔。圣宗统和二年(984年),在今天津市蓟县建有独乐寺观音阁。这是一座雄伟的三层重叠的木结构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框架法。中央泥塑观音像近五丈高,楼板中留空井,使佛像穿过直立,设计巧妙合理。今山西大同(辽西京)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重熙七年(1038年),现梁下存有辽代题记。大殿虽经后世重修,仍保存着辽代的木建结构和梁枋彩画,殿前满列“教藏”(藏经的书橱)三十余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教藏。佛塔遍布于五京地区。现存北京市天宁寺(辽南京天王寺)的砖塔和内蒙古宁城县大宁(辽中京大定府)故城址的大明塔,皆为实体,不能入内攀登,平面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造型壮丽,为前代所未有。这种新形制为金代所继承,在中国建塔史上,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辽、金塔。内蒙古林西(辽上京路)的白塔,八角七层,内部中空,可直登塔顶,类似唐塔而有民族特色。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造的今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层檐用斗拱平托,八角六檐,分为五层,各层间又夹设暗层,实为九层,连塔尖高达二十丈。塔身全用木建,造型瑰丽,状似楼阁,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大木塔。这样一座高大的木构建筑,经历九百多年的风雨雷电,仍屹立不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观。

除信奉佛教外,契丹统治者中信仰道教的亦不乏其人。圣宗熟悉佛、道二教的宗旨。其弟耶律隆欲,自幼仰慕道教,喜与道士交游。兴宗对道教也颇重视,被他崇幸的道士,如王纲、姚景熙、冯立辈,皆授予高官厚禄。

七、医 学

契丹原无医药,以巫术治病。太宗时,皇室太医直鲁古著有《脉诀针灸书》一卷,流传于世,到明代以后失传。圣宗统和年间,五院部族人耶律敌鲁精于医道,辽廷赐他“世预太医选”的特权。兴宗时,命耶律庶成把汉文《方脉书》翻译成契丹文在社会上普遍推广,使辽的医学由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辽境内出产名贵药材,如鹿茸人参熊胆、麝香、鹿尾、白附子、天南星等,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用这些药材治病的丰富经验,创制了一些有疗效的成药,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

【注释】

[1]《辽史》卷37,《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页。

[2]《辽史》卷32,《营卫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7页。

[3]《新唐书·契丹传》卷21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72页。

[4]《辽史》卷59,《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3页。

[5]《辽史》卷32,《营卫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6页。

[6]《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页。

[7]《辽史》卷1,《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页。

[8]《新五代史》卷72,《契丹》,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6页。

[9]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7页。

[10]《辽史》卷13,《圣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5页。

[11]《辽史》卷13,《圣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6页。

[12]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87页。

[13]《辽史》卷59,《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26页。

[14]同上。

[15]《辽史》卷74,《韩延徽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1页。

[16]《辽史》卷45,《百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85页。

[17]《辽史》卷103,《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48页。

[18]《辽史》卷87,《萧孝穆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32页。

[19]《辽史》卷26,《道宗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