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金朝前期政治_唐宋民族史

金朝前期政治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金朝前期政治_唐宋民族史一、击灭北宋在金灭辽的战争中,宋朝采取联金灭辽的政策,试图借助金的力量收复燕云地区。姚平仲、李纲准备夜袭金营,因走漏消息,大败而回,金遣使至宋加以责问。由于宋朝军民的反抗,割地之事未成。金军的南侵,遭到了宗泽等宋朝将领和各地义军的坚决抵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召集秦川五路人马约三十万,与金军激战于富平,宋军溃败,耀州、凤翔府相继降金。

金朝前期政治_唐宋民族史

一、击灭北宋

在金灭辽的战争中,宋朝采取联金灭辽的政策,试图借助金的力量收复燕云地区。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派遣马政等以买马为名,自山东登州渡海至金,与金太祖策划联合夹击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赴金朝定约。双方商定,金攻取中京,宋攻取燕京一带,待灭辽后,宋将输辽“岁币”转输于金,金承认将燕京一带旧汉地归宋。

天辅六年(1122年)三月,金约宋攻辽,宋廷命童贯、蔡攸率十五万大军前往。五月,童贯令种师道、辛兴宗分东西两路进兵,与辽军战于白沟和范村,被辽将耶律大石战败,退守雄州,辽军乘胜进至城下。七月,宋廷又命童贯、蔡攸率军二十万北进,以刘延庆为都统制,辽涿州守将郭药师以所部八千人奉涿、易二州降。童贯命刘延庆领兵十万,以郭药师为向导攻取燕京。刘延庆率师至良乡,被辽萧干截住,郭药师率兵五千偷渡卢沟,袭入燕京,在良乡战败,刘延庆凌晨见辽军营中起火,以为辽兵来攻,仓皇烧营而遁。童贯为逃避兵败罪责,密遣使到金营,请求攻打燕京。十二月,金太祖亲自领兵一举攻下燕京,责问宋廷为何不出兵攻辽,并向宋提出,只有将燕京租税一百方贯献给金,才能将燕京归还。宋徽宗全部应允。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兵退出,当童贯、蔡攸进入燕京时,已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

攻燕之战暴露了宋朝的腐朽与虚弱。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伐宋。完颜杲为都元帅,统领金军;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自西京攻打太原;宗望为南京路都统,自南京(平州)攻打燕京。宗翰率兵陷朔州、克代州、降中山;宗望率兵进长城,自平州至三河。燕京守将郭药师等降金后,宗望以他为向导,陷中山,克信德府,进而围攻东京。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钦宗在东京军民的要求下,下诏亲征,李纲领兵打退了金军的进攻。金攻城不下,遣使至宋,要大臣到金营议和。钦宗派李、郑望之向金军求和。宗望向宋廷索取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真定三镇,以亲王,宰相作为人质,宋对金称侄。李纲坚决反对,但钦宗完全接受了金军提出的条件,派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向金求和。这时,种师道、姚平仲所率领的泾原、秦凤勤王之师及各地勤王兵陆续赶到,总计有二十余万,而金兵不过六万,宗望见宋军日增,命金军北撤。姚平仲、李纲准备夜袭金营,因走漏消息,大败而回,金遣使至宋加以责问。钦宗罢免了李纲的职务,献出三镇,并送肃王赵枢做人质,换回赵构和张邦昌。宗望见宋军有备,又得所索三镇,便撤军北还。八月,金太宗再次发兵南侵,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别自西京和保州南下,计划在开封府会师。九月,宗翰军猛攻太原,因城中粮绝,城被攻破,知府张孝纯被俘降金。宗翰经隆德府、泽州向开封进军,攻占真定府,又渡河攻下临河,大名等县。遂派使臣到宋朝,提出以黄河划界,河东、河北地全部归金。钦宗致信表示从命,并派耿南仲、聂昌分别办理割让河东和河北两地之事。由于宋朝军民的反抗,割地之事未成。十一月,宗望、宗翰两军会合于开封城下,京师失陷。闰十一月三十日,钦宗亲到金营面见宗望、宗翰,并上降表。十二月初二,放回钦宗,金军入城,查封了九十二个内藏库,又索取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犒赏军卒。(www.guayunfan.com)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钦宗再次到金营,遭到拘留,原因是金银尚未交足。可是,当宋朝派员把金三十七万八千两、银七百一十四万两,帛一百零四万匹等交给金后,不仅没有放回钦宗,连徽宗也被押送金营,并夺走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等。掳走大批百工、技艺、妇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和后妃、亲王、贵族。二月,金朝废徽宗、钦宗为庶人,流放到极北的荒凉地方,北宋灭亡。三月,金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楚。

北宋灭亡后,宋朝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于同年五月,在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改年号建炎,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二、侵掠南宋

灭北宋后,宗望率军北还,病死凉陉。金太宗命太祖之子宗辅为右副元帅,驻兵燕京。天会五年(1127年)底,金太宗下令发兵分三路南侵,即宗翰率领中路军,自云中下太行,从河阳渡河攻河南,陷西京(洛阳);宗辅、宗弼(兀术)率领东路军,自燕山至沧州渡河攻山东,陷青、潍两州;娄室率领西路军进至河中后,从韩城过河攻陕西,陷长安,破华、歧、陇、秦诸州。金军的南侵,遭到了宗泽等宋朝将领和各地义军的坚决抵抗。金军中路受阻于河南,东路军为千乘县义军所败,西路军至咸阳,亦为义军所阻,不战而退。可是,宋高宗不但不予支持,反而指责义军是打着勤王的旗号,公开聚众反叛。于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下诏勒令义军解散,宗泽多次上书请求宋高宗收回解散义军的成命,都遭拒绝,宗泽忧愤而死。之后,高宗命投降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抗金的义军遭到严重打击。同年秋,金军再次南侵。宗翰率军出云中,陷濮州、澶渊,入据山东。宗辅自河北发兵,连续攻下滑州、开德府、大名府,又攻下东平府和徐州,宋济南知府刘豫投降。第二年五月,宗翰派拔离速领兵奔袭扬州,宋高宗率官属渡江,南逃建康府,派使臣向金求和,使臣被扣。十月,金军分道渡长江南侵。十一月,宗弼在和州大败宋军,自和州渡江至建康,其守将杜充等人降金。宋高宗自建康逃往杭州,又逃到越州。十二月,宗弼军经湖州攻下杭州,派精兵四千追击宋高宗,迫使宋高宗自越州逃往明州,又逃奔至温州。金军乘船追击,被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船冲散。金军退至明州。天会八年(1130年),金军大掠杭州北还,沿途将秀州、平江洗劫一空。宗弼在回师路上,被宋军将领韩世忠夫妇堵截在黄天荡,被困四十八天,后循老鹳河故道开凿一条人工大渠,才逃到建康。五月,宗弼在建康掳掠后,准备从静安镇北归,又遭宋将岳飞的袭击,损失惨重,只得北归,宋军收复了建康。九月,金太宗派宗辅到陕西,会同宗弼和娄室军,准备深入陕、川,然后沿长江而下进攻东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召集秦川五路人马约三十万,与金军激战于富平,宋军溃败,耀州、凤翔府相继降金。十一月,宗辅军攻下泾州,渭州、原州宋军败降。

天会九年(1131年)秋,宗弼军自陕西向四川地区进兵,侵入和尚原,宋守将吴军设伏兵邀击,宗弼中流矢,只身逃遁,金兵多被俘虏,这是金兵南侵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此后,金兵一直在和尚原、大散关一带同吴、吴瞞兄弟统率的宋军相持,在川陕交界地区出现了长期拉锯战的局面。

金兵从江南撤退后,宋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返回临安府,定都在临安,金朝的都城仍在会宁府。此时,金集中力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暂时减少了对南宋的侵掠,南宋统治者则安于苟且东南。金军连战三日败走后,宋、金双方在东起淮水,西至秦岭之间形成了一条暂时的分界线,相互对峙。

三、熙宗改制

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太宗病故。在此以前,已立太祖孙完颜直为皇位继承人,加号谙版勃极烈,是为熙宗,实际上,军政大权仍掌握在宗翰、宗等人手中。金灭辽和北宋后,统治地域大为扩展,居民中包括契丹、渤海和大批汉人。为了巩固金朝统治,熙宗在宗翰等人的支持下,对统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金初的中枢机构,是女真族早期政权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议事机构。在中央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的数名勃极烈组成贵族会议,议决国家大事。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勃极烈制,改用辽、宋的汉官制度,统一了内地和汉地的官制。在皇帝下面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师”,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由领三省事综理政务。其下设左、右丞相及左、右丞(副相)。原勃极烈宗磐、宗、宗翰分别授予太师、太傅、太保官衔,并领三省事。宗磐为尚书令,名义上居于最高地位,实际上,宰相的实权全被宗翰、宗一派所掌握。在设三省的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分掌政务。三省是中央机构的核心,尚书省是三省的核心。三省制较勃极烈贵族会议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二是官员的任期为限任制,三是有六部及若干官衙处理各种政务;四是尚书省为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最高国务机构。三省制与勃极烈贵族会议的差异,说明前者是皇帝借以实现其君主制的统治工具,后者是少数贵族借以操纵政权的工具。

地方官制,设路、府、州、县四级。各路设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治所在的府称为总管府,兵马都总管兼任总管府的府尹。各州刺史、节度使统领军兵,兼管政事。路、府、州的军事和行政,实际上是由各路官员统一管理,这是在采用汉制的同时,又保持了女真建国初期军政一体的传统。县令只管民政,不领军兵。

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熙宗下诏废除于天会八年(1131年)九月册立的“大齐皇帝”刘豫,将其降为蜀王。废齐后,在汴京设立行台尚书省,以原宰相张孝纯为权行台左丞相,张通古为右丞相。行台尚书省受尚书省管辖,统治汴京地区,保存原来建置。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与汴京行台尚书统治中原地区。八月,全面实行汉族官制,史称“天眷新制”。并规定了“勋封食邑”制度,即按功勋等第授予不同的封爵、勋级、食邑。十月,正式制定封国制,在尚书省设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官位在左、右丞之下,目的是加强尚书省的权力。为进一步加强皇权,朝廷内设御史台,御史中丞掌管刑狱和重大案件,监察官员负责对犯法官员的处置。天眷二年(1139年)三月,详定皇室礼仪。规定了皇帝、文武百官的服饰,以及宗庙、社稷、尊号、谥法、朝参、仪卫、舆服、祭祀等方面的礼仪。新的礼仪制度较旧制度有两点不同,一是繁文缛节,二是处处表现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两种礼仪制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结构,旧制度带有氏族民主制的残余,新制度具有封建君主制的强烈色彩。

对皇帝王位的继承,熙宗也做了重大改革。金朝初立时,太宗以谙班勃极烈嗣位,谙班勃极烈遂在习惯上成为王储。自6世祖乌古乃开始,酋邦首领的继承是以兄终弟及,复归其子是在本家族内承袭,这种继承制被称为“世选制”。到熙宗时,他立亲子为皇太子,确立了“立子贵嫡”的原则[4]。这标志着对世选制的彻底否定和绝对世袭权的确立。

熙宗改革时所确立的三省等中央机构,保证了皇帝享有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新的礼仪制度,规定和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帝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把国家变成皇帝的私家,而由其子孙世代继承其统治权。通过这些政治改革,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熙宗在他在位的短短十五年期间,完成了如此重大的事业,在中华民族史上,特别是女真族历史上堪称杰出人物。[5]

四、朝臣纷争

金熙宗的改革削弱了女真旧贵族的势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太宗之子宗磐为首的保守派和宗翰、宗、完颜希尹(尚书左丞相)等改革派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逐渐表面化。天会十五年(1137年),宗磐以贪赃罪将宗翰的亲信和得力助手尚书左丞高庆裔逮捕下狱,六月,被处死。山西路转运使刘思因与高庆商案有牵连而被处死,肃州防御使李兴麟被免官,宗翰一派遭到沉重打击,宗翰愤郁而死。宗磐一派的元帅左监军挞懒晋升为左副元帅,封为鲁国王;宗弼为右副元帅,封为沈王。天眷元年(1138年)七月,左丞相完颜希尹也遭罢免。八月,金熙宗采纳宗磐等人的主张,下诏书把河南地还给宋朝,宋向金纳币称臣。原在汴京设立的行台尚书省移治大名府,后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国)。金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仍以上京为中心的女真族内地为限。天眷二年(1139年),完颜希尹复任左丞相,与完颜宗、完颜宗弼等联合书劾奏完颜宗磐私通宋朝。六月,郎君吴矢(吴十)谋反处死,牵涉宗磐一党,金熙宗召宗磐等入朝,命宗与完颜希尹等将其逮捕处死。宗升任太师,宗弼升任都元帅。

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熙宗以宗弼为统帅,兵分四路南下。宋高宗被迫下令抗金,刘绮率王彦旧部八字军,先败金军三万人的进攻,后败宗弼十万援军,取得保卫顺昌城的胜利。同时,宋军韩世昌部收复汝州、宿州、亳州等地。宋军在陕、川一线屡败金军,挫败其占领和尚原进攻四川的预谋。岳飞在顺昌大捷后率军从德安府出发,大举北伐,先后攻占颖昌府、陈州、郑州,收复洛阳等地。七月八日,岳飞军与宗弼主力大战于郾城,打垮金军“拐子马”骑兵,取得郾城之捷。

金军南侵失利,统治集团内部又爆发了争权斗争。同年九月,宗弼自军中回朝,在熙宗面前密奏完颜希尹图谋篡权,使希尹及其二子被杀。完颜希尹死后,宗弼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仍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皇统元年(1141年)五月,宗病死。宗弼进拜太傅,位列三公,一人独掌军政大权。宗弼先后将汉族朝臣于文虚中、田珏、奚毅、邢具瞻等人杀死,使金朝尚书省为之一空。皇统八年(1148年),宗弼死。皇后裴满氏结纳朝臣,干预政事,支持宗之子完颜亮,反对右丞相兼中书令完颜宗贤等。帝后之间与贵族朝臣之间相互倾轧,熙宗处在纷争之中,已无力控驭朝政。为巩固皇权,他杀死了皇后裴满氏,并一再逐杀大臣,朝政日益混乱,贵族大臣人人自危。皇统九年(1149年)初,完颜亮被任命为都元帅,三月,拜升太保、领三省事;五月,被贬出朝,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亮出朝赴汴京时,路经北京,曾与留守萧裕密谋,在河南起兵北上,夺取政权,但中途又被召回朝,升为平章政事。十二月,完颜亮与左丞相完颜秉德等杀死熙宗,完颜亮篡夺帝位,是为海陵王,改年号天德。

五、海陵王改革

海陵王即皇帝位后,杀死篡权的同谋者完颜秉德等人,不久又诛杀宗翰子孙三十余人,阿邻及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并下令取消世袭万户的官爵,凡无功授予猛安谋克者全被罢黜,从而剥夺了许多旧贵族的权力。另外,海陵王以其弟完颜兖领三省事,兼都元帅,晋封太尉,总揽军政大权。并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为显宦要臣。渤海人大(挞不野)为尚书右丞相、神麓郡王;汉人张通古为尚书左丞;渤海人张浩为尚书右丞;奚人萧裕任平章政事,组成一个多民族的最高政治集团,以巩固其统治。次年十二月,海陵王下令废除汴京行台尚书省,政令统一于朝廷。正隆元年(1156年),下令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置尚书省,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不设左、右丞相、参知政事,废除平章政事官。经此改革,尚书省即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唯一政权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自金太宗设置都元帅府后,都元帅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和左、右副元帅统领重兵,左右全国政局。左副元帅宗翰领兵在燕京,右副元帅宗望领兵在云中,称为“东朝廷”“西朝廷”。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命废除都元帅府,仿汉制改设枢密院,由皇帝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海陵王对中央官制的改革于正隆元年(1156年)全部完成,史称“正隆官制”。

统一科举制。早在太宗攻占辽地之后,即已确立科举制,分词赋、经义两科。占领河北、河东后,设南、北两科,称为“南北选”。熙宗时,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海陵王下令废除南北选和儒学的经义科,只考词赋。

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根本改变贵族代行中央职权的局面,天德五年(1153年)初,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诏令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为大兴。汴京为南京,大定府为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年号改为贞元。迁都后,在大房山营建“山陵”,将太祖、太宗的灵柩从上京迁至此地安葬,加以祭祀。正隆二年(1157年)十月,诏令拆毁上京会宁府的旧宫殿和女真各大族的住宅,将其平作耕地;削封贵族的王爵官职,毁抹带有王爵字样的一切公私文书和墓碑。将大批女真贵族南迁于大兴府、山东路、大名府,第二年又把在中都屯田的两猛安迁到南京,分地安置。女真人散处在汉人村落之间,促进了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女真旧贵族势力的削弱,使海陵王的地位得到巩固,试图消灭南宋的行动又重新开始。正隆四年(1159年)二月,征调各路猛安谋克军,凡年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均编入军籍,计二十四万人。第二年七月,又签发诸路汉军(包括渤海)约十五万人。海陵王亲自从猛安谋克军中挑选强健能射者五千人,进行阅试,号为“硬军”。正隆六年(1161年),兵分四路南下。一路由海陵王亲自率领,枢密使完颜昂为左领军大都督,尚书左丞纥石烈良弼为右领军大都督,随从征战,进攻寿春。第二路由工部尚书苏保衡统领,任浙东道兵马都统制,从海道进攻临安。第三路由太原府尹刘萼统领,任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攻打荆襄。第四路由河中府尹徒单合喜统领,任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攻打大散关,待命入川。太子光英在汴京留守。南下行军途中,完颜福寿不愿南征,率万余兵众返回辽阳,与完颜谋衍发动政变,杀死东京副留守高存福,拥立完颜雍为帝,是为金世宗。正当海陵王率军渡过淮水,攻入南宋淮南路时,金世宗下诏废黜海陵王,改元大定。任完颜谋衍为右副元帅,完颜福寿为右监军。海陵王继续率军南下。十一月二十七日,耶律元宜突然率兵攻入海陵王营中,将其乱箭射死。海陵王南征彻底失败。

六、世宗之治

金世宗在动乱中被拥为皇帝,为稳定政局,巩固统治,世宗尽力争取各族贵族、臣僚的支持。留守南京的太傅、尚书令张浩自开封府上表贺世宗即位,世宗召他入朝,封为太师,仍为尚书令。太保、枢密使完颜昂在耶律元宜杀海陵王后,派使臣到南京杀太子光英,向世宗上表祝贺,大定二年(1162年)入朝,任都元帅,仍为太保。世宗还积极争取在外将领的支持。海陵王死后,白彦敬、纥石烈志宁降世宗,白彦敬被任命为曷苏馆节度使,又召入朝,任为御史大夫;纥石烈志宁仍为临海节度使。由于继续任用海陵王时的文武官员,使动荡的政局较快地得到稳定。

金世宗立帝后,各族人民的反抗继续进行,在镇压以撒八、移剌窝斡领导的北方契丹农牧民起义的同时,下诏废除契丹族猛安谋克编制,分别编入女真猛安谋克部,受其官员直接统治。为防止契丹人的反抗,除年老官员可留存一二匹马外,其余均由官府“括买”,不得留存。

移剌窝斡起义被镇压后,大定二年(1162年)冬,金世宗调派右丞相仆散忠义统领重兵南侵宋朝。第二年金军攻占宿州,在符离大败宋军,迫使宋孝宗遣使求和。大定四年(1164年),金军攻占盱眙、濠、庐、和、滁等州,宋再次遣使求和。双方议定:宋割让海、泗、唐、邓、商、秦六州给金;宋改称侄皇帝;每年纳银、绢各减十万两、匹;岁贡改称岁币。史称“隆兴和议”。此后约三十年间,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金世宗在东京即皇帝位,一些女真贵族建议还都上京,但世宗采纳参知政事李石等的建议,仍定都于中都,继续实行直接统治汉地的国策。世宗即位后,命吏部侍郎、汉人石琚详定官制,于大定二年(1162年)十二月由尚书省正式颁行。新官制基本上继承了海陵王时期的体制,其中较重要的改动是增设平章政事二人。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官,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宰相增员,显然是为了便于更多的官员参予政事,以巩固他的统治。宋、金议和后,又将元帅府改为枢密院,作为当时的最高军政机构。对于官员的任用,从参知政事以上的宰相、执政官,宗室贵族前后共七人,非宗室贵族十五人,汉人十四人,契丹、渤海各二人。这样做的结果,使金世宗统治的三十年间,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统治核心,巩固了金朝的统治。[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