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渤海与日本的交往_唐宋民族史

渤海与日本的交往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渤海与日本的交往_唐宋民族史一、渤海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第二代渤海郡王大武艺即位不久,日本即遣使前来联络。渤海坚持自主立场,拒不称藩,在国书体式等方面屡有争议。渤海和日本交往二百余年,加强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高度发展的唐朝封建文化,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

渤海与日本的交往_唐宋民族史

一、渤海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第二代渤海郡王大武艺即位不久,日本即遣使前来联络。大武艺为对抗新罗、黑水和唐王朝,于唐开元十五年(721年),派宁远将军高仁、德周、舍那娄、高齐德等二十四人出访日本,争取日本的支持。高仁等一行,海上遇险,飘到虾夷,高仁等十六人被杀,高齐德等八人幸免,于当年十二月抵达日本京城平安京(今日本奈良)。第二年正月初三,圣武天皇在太极殿,接受王臣百僚和渤海使节的朝贺,十七日于中宫召见高齐德,设宴款待,授高齐德等正六位上,赐彩帛绫绵诸物。高齐德向天皇进献貂皮三百张及渤海国书,表示“永敦邻好”之意。渤海仁安九年(728年)四月,高齐德等一行返回渤海,日本赠送渤海郡王彩帛十一匹、绫二十匹、丝一百绚、绵二百屯,派引田虫麻吕为渤海使,携带国书护送并回访,表示“沧波虽隔,不断往来”的亲善愿望。从此,渤海与日本建立了政治联系,到渤海末代郡王大醔时,在二百余年间,渤海访问日本三十五次,日本访问渤海十四次。

渤海出访日本的三十五批使团,最少的由二十二人组成,最多的达三百五十九人,一般在百人左右,乘船少则一艘,多则十几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援。随着渤海实力的增长及与唐朝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渤海派出的访日使团,政治和军事的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主要内容,渤海使团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贸易商团,双方通过使团互通有无,建立经济联系,发展到后期文化交流又成为主要内容。

日本以大国自居,企图迫使渤海成其藩属。渤海坚持自主立场,拒不称藩,在国书体式等方面屡有争议。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日本对外采取锁国政策,认为接待渤海使团是得不偿失,所以不仅不再回访渤海,而且限制渤海访问日本的时间,先是规定六年通聘一次,后又规定十二年通聘一次,以后干脆违约拒不接待。(www.guayunfan.com)渤海使团每次到日本,总是进呈方物土产,贡品有貂皮、虎皮、罴皮、豹皮、人参、松子、蜂蜜等地方特产,日本朝廷则对来访使节按级别各给予赏赐,赐物有彩帛、绫、罗、绵、绢、丝、锦、布等。双方的贡赐关系实质是宫廷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渤海派往日本的使臣大多是颇有造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诗善文,到日本后即起到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他们与日本的文人学士吟诗作赋,相互唱和,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是中日文学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渤海使己珍蒙第一次在日本演奏渤海乐,引起日本的兴趣。日本派内雄到渤海学习音乐,十年而归。渤海乐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音乐,丰富了日本的音乐舞蹈。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渤海使乌孝慎向日本进献长庆宣明历。宣明历在日食计算方面提出时差、气差、刻差三项改正,把因月亮周日视差而引起的改正项计算向前推进一步,简化了历法的计算步骤。日本贞观四年(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天皇批准,颁行长庆宣明历,一直使用到德川时代。元授时历传入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制定新历,于灵元天皇贞享元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宣布长庆宣明历废止。长庆宣明历在日本使用八百二十余年,对日本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渤海和日本交往二百余年,加强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高度发展的唐朝封建文化,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

二、日本道的开通

渤海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开辟了“日本道”。日本道分陆路和海路两段,陆路是从国都上京龙泉府出发,到达东京龙原府,从龙原府南行三十里穿过长岭子山口关隘,循海岸东行,抵毛口崴。海路,即由毛口崴乘船,横渡日本海。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经常飘着到出羽一带(今日本北部山形、秋田县),随着航海经验及航海知识的增加,渤海人逐渐掌握了航行这条海路的规律,即从秋天到结冰前,利用大陆吹来北风和西北风时自北而南形成的寒海流,扬帆赴日,在能登、加贺、越前(今日本石川、新澜、福井)等地登陆,到了夏季,渤海使者,乘海上吹起的南风和东南风,驾船北归。日本道的开辟,为渤海与日本,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