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_唐宋民族史

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_唐宋民族史一、渤海郡国的灭亡渤海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封建贵族同广大农民、部曲、奴婢的矛盾日益尖锐的过程。渤海政权的衰颓,为与渤海世仇的契丹的侵犯提供了条件。东丹国自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渤海遗民此起彼伏的顽强反抗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东丹国至此结束了其五十七年的短暂历史。

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_唐宋民族史

一、渤海郡国的灭亡

渤海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封建贵族同广大农民、部曲、奴婢的矛盾日益尖锐的过程。从大钦茂开始,到大仁秀、大嵩瞞时代,渤海历代郡王无不热心于大兴土木,修建楼台殿阁,为此加重了人民负担,消耗了本来就不强盛的国力。贵族官僚阶层的生活日益腐化,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他们以朝贡形式到唐朝和日本换取锦绣绫罗、金银珠宝。阶级矛盾必然促使民族矛盾的日趋激化,黑水韩羯诸部虽归附于渤海郡国,但随时伺机想摆脱其控制,他们不断遣使入唐朝贡,想借助唐朝的势力挣脱出来,求得“独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在越演越烈。如大中元年(858年),大彝震去世,王权落到其弟大虔晃手中。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亡命高丽,礼部卿大和钧、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率民一百户投靠高丽。跟着左首卫将军冒豆干、检校开国男朴鱼等领一千户也亡命高丽。一年之中,身居高位的官员,将军,先后三次率众逃亡国外,说明渤海大醔政权已陷入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境地。

渤海政权的衰颓,为与渤海世仇的契丹的侵犯提供了条件。经过一二十年反复较量后,契丹于天显元年(926年)正月,在其首领阿保机的率领下,攻占了渤海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接着命令惕隐安瑞、肖阿古只为先锋,带领一万士卒乘胜打败渤海老相增援扶余的三万大军。契丹皇太子、大元帅尧骨、韩延徽包围了忽汗城(渤海上京),大醔素服牵羊,率领僚属三百多人出城投降。阿保机派遣近侍康末恒等十三人入城后,被渤海士兵所杀,大醔又转而率众反抗契丹,耶律阿保机再次挥师攻陷忽汗城,大醔又一次马前请罪乞降,渤海国至此灭亡。

二、东丹国的建立(www.guayunfan.com)契丹灭渤海并占领其全境后,将大醔送往皇都临潢,筑城以居。为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强对渤海的统治,于天显元年(926年)二月十九日改渤海郡国为东丹国,改忽汗城为天福城(今黑龙江宁安县),册封皇太子耶律倍(突欲)为东丹王,又称“人皇王”,掌东丹国大权。所谓“东丹”,即为东方契丹之意,渤海从此成为契丹政权的东土。

契丹对东丹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对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比契丹高得多的渤海遗民,采用汉法进行管理,大体沿袭了渤海旧制,保留了渤海的族帐及官号。东丹王之下设中台省,置左右大相和左右次大相。阿保机任命其弟迭剌为左丞相,命渤海老相为右丞相,为佐贰之职;任命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一方面把东丹国实权控制在契丹王室手中,一方面又用高官厚禄对渤海贵族实行笼络和怀柔。对俘虏来的渤海人,同俘虏来的汉人杂居交错,设置州县进行统治。契丹规定东丹国每年必须向其缴纳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以及其他方物土产,有战事则迫其充当前驱。

东丹国自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渤海遗民此起彼伏的顽强反抗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契丹人虽用武力镇压了各地的反抗斗争,但富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的渤海人民并不甘心做契丹的顺民。而统治集团内部,耶律倍深得父亲阿保机的信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极力笼络渤海旧臣,其旧臣又以他为靠山,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去世,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虽登上皇位,但对耶律倍却怀有戒心,派遣卫士在暗中监视其行动,并通过耶律羽之遥控东丹事务,使耶律倍遭到猜忌和排挤。耶律德光为防范耶律倍和渤海人的反抗,他采纳了耶律羽之提出的建议,即利用耶律倍滞留契丹都城临潢府,不在天福城的机会,以渤海遗民逐渐发展恐为后患为由,于天显四年(929年)将他们尽徙于辽河流域,以充实东平,进而将东平改为南京予以控制。渤海遗民对此甚为不满,他们或逃到日本,入居新罗,或保聚地方,拒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契丹为强迫渤海遗民迁徙,焚烧了上京等地的宫殿、民宅,造成巨大损失,耶律倍也于天显五年(930年)弃国出走,逃往后唐。辽景宗乾享四年(982年),撤销东丹中台省。东丹国至此结束了其五十七年的短暂历史

渤海世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