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名称的异译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名称的异译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名称的异译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早期契丹名称,在东汉末、三国、西晋时被称作“箄于”。“审吉”是契丹最古老的称号。关于契丹的读音,《通鉴释文》云:“契丹音乞塔,夷狄国名。”[4]程大昌云:“契丹之契读如盙。”在汉史文献中,有不少是“契丹”译写。另外在宇文首领的名称中,也有音读近似契丹的。此外,在大辽和西辽时期,因不断与东欧国家密切联系,他们并将契丹作为中国的国名。

契丹名称的异译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早期契丹名称,在东汉末、三国、西晋时被称作“箄于”。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潘鮖撰《册魏公九锡文》云:“鲜卑、丁零,重译而至;箄于、白屋,请吏率职。”但册文原“箄于”字在后来诸旧刻本《三国志》中,却被讹成了“单于”,其他文献也因袭此错误,后被唐代李善更正云:

张茂先《博物志》曰:“北方五狄,一曰匈奴,二曰秽貂,三曰密吉,四曰箄于,五曰白屋。然白屋今之靺鞨也,箄于今之契丹也。本并以箄于为单于,疑字误也”。[1]

箄于之名,又曾见于李巡《尔雅注》,李注的“五狄”是:“一曰月支,二曰秽貂,三曰匈奴,四曰箄于,五曰白屋。”[2]这两种内容和表达形式,李巡注和张茂先《博物志》基本相同,二者有因袭关系。

箄于的“于”古音近“呵”。《契丹国志》有“迺呵”“喎呵”“昼里昏呵”,都是传说中古先“主”号。[3](www.guayunfan.com)“箄于”又作“审吉国”。《辽史·太祖记》指出:“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审吉”是契丹最古老的称号。

关于契丹的读音,《通鉴释文》云:“契丹音乞塔,夷狄国名。”《唐书释音》云:“契丹,上期讫切。”胡三省云:“欺洁反。”[4]程大昌云:“契丹之契读如盙。”[5]在突厥文《毗伽可汗碑》《阙特勒碑》《暾欲谷碑》碑文中所谓“契丹”并读Qitay。

在汉史文献中,有不少是“契丹”译写。如《辍耕录》作“吉答”,《元朝秘史》作“乞塔”。博明《西斋偶得》作“乞答”,《黑鞑事略》作“吸绐”。这些读音皆相似。另外在宇文首领的名称中,也有音读近似契丹的。如“豆归(又作逸豆归)”[6]“乞得龟”[7],这些名称,可能有关联,但语义亦无由探索。这些名称即不专指一人,又非同时,因而使我们怀疑这些名字也许是乞得(逸豆)之归(龟),或乞、悉的得龟(独官),逸、悉、乞得或悉独,也可能是契丹别译[8]。

又见女真文《大金得胜陀颂碑》所记契丹作“犀炭”,音读“希Xi弹Tan”,汉文译“辽”,也不以“丹”独称,不论是由契丹独释或自汉文“契丹”转译,称曰“契丹”很明确。吉答、乞塔、吸绐等异译,直接反映读音,这些读音都没有省掉“契”。

此外,在大辽和西辽时期,因不断与东欧国家密切联系,他们并将契丹作为中国的国名。如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и,即契丹译音。Kytay、Cathay、Kitail、Khata、Huta等用于中国的国名,和呼为赤塔(Чита)的地名皆从契丹而起。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即英语中国(China)之转音。[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