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蒙古族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蒙古族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族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蒙古族进入云南,主要是随元世祖忽必烈攻打南宋,采取腹背包抄战略,夹击南宋。另一部蒙古人,是元朝时随诸王迁入云南的民户,逐渐与汉人军户参错杂居,只有元军曾于临安西曲陀关置都元帅府,以重兵戍之。元代驻云南的蒙古人,大部分是军户形式驻屯在一些重要城镇和要隘地区。明廷稳定后,多数蒙古人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成分,有的已融合于其他民族。

蒙古族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蒙古族进入云南,主要是随元世祖忽必烈攻打南宋,采取腹背包抄战略,夹击南宋。另一部蒙古人,是元朝时随诸王迁入云南的民户,逐渐与汉人军户参错杂居,只有元军曾于临安西曲陀关置都元帅府,以重兵戍之。

这支蒙古军后裔,包括曾任都元帅的阿剌帖木耳蒙古右旗后裔,即今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5载云:鞑靼营,在河西(今通海县)县东南东湖旁,蒙古常屯民来此而居。

康熙《河西县志》卷1云:

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元帅府于曲陀关……元治曲陀关。(www.guayunfan.com)《河西县志》卷3又云:(元)临、元、广宣慰使司,驻曲陀关。上述所指是临安、元江、广西(今泸西)等处宣慰司在今通海县曲陀关,蒙古军屯散在县境。元代驻云南的蒙古人,大部分是军户形式驻屯在一些重要城镇和要隘地区。明军入滇时,蒙古军屯瓦解,人员流散各地,仅通海县境内有数千户蒙古族聚居,实际上蒙古族是分散于全省,如今滇东南的师宗、丘北、石林,滇中的禄劝、武定、楚雄,滇西的大理保山、施甸、龙陵及境外的缅甸等。明廷稳定后,多数蒙古人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成分,有的已融合于其他民族。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云南布政司云南府》说,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而已,还有罗罗、达达、色目等共同杂居。其中“达达”即蒙古族,色目即回族,至明代中期,他们已经与僰人、罗罗一起被视为“土著”。明初迁入的汉人口却仍被称“移徙”。随后流散于白、彝、汉等族中的部分蒙古人,直到今天仍保留他们唯一的蒙古族谱,姓氏也由“铁姓”(铁木真)改为“余姓”或他姓。[2]

清代以后,遗留下来并聚居的蒙古族,只有通海兴蒙乡那部分了。康熙《河西县志》卷4《名宦》云:

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旗,宣慰司总管,子旃檀,流寓于此。

又同书同卷《流寓》云:

旃檀,字南谷,右旗子,元(后)至元二十年(1336年)嗣父任曲陀关宣慰使,卒于官,谥忠勇,生四子,家河西。

直到清初,旃檀后裔及元代驻屯于曲陀关的蒙古军户子孙,仍聚居河西上、下渔村,即今通海兴蒙乡,其三圣宫内供奉着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三位先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