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蒙元的云南儒学文化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蒙元的云南儒学文化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蒙元的云南儒学文化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自蒙古汗国统一中国后,云南便成为元王朝的一个行政省份,随蒙古军来自北方和中原的汉军、回回军和契丹军、女真军等军民,给云南带来封建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来自吐蕃以及东南亚、中亚以至欧洲的各种宗教流派,与其他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云南,使云南这块曾经闭塞的疆土,吸收了不同渊源、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聚结于云南,促使云南展现出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

蒙元的云南儒学文化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自蒙古汗国统一中国后,云南便成为元王朝的一个行政省份,随蒙古军来自北方和中原的汉军、回回军和契丹军、女真军等军民,给云南带来封建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来自吐蕃以及东南亚、中亚以至欧洲的各种宗教流派,与其他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云南,使云南这块曾经闭塞的疆土,吸收了不同渊源、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聚结于云南,促使云南展现出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

《云南简史》一书中,曾做过详细介绍。自唐、宋、元朝以来,中原文化即源源不断地传入南诏。到宋朝时,曾统治云南的大理国君臣和各族人民渴望得到内地儒家的经典,诸子百家著作及历史、文艺、医药学等书籍。例如宋崇宁二年(1103年),大理国主派遣使臣高泰运到宋朝廷求书,“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1]。

一些平民商贾为能阅读更多的经典,也通过民间贸易出省去求购书籍。大理国利贞二年(1173年),大理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到广西横山卖马,趁机开列书单,购买了《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序》《初学记》《广韵》《切韵》《玉篇》《百家书》等书籍。[2]凡是经、史、子、集等以及佛教经典都尽量购置,成为云南人热爱中原文化的盛况,也使大理国及元以后的历代政府和官员、平民诵读儒家经典蔚然成风。

当时的大理国,虽然热衷于儒家学说,尚不知道尊孔子,《云南志略》云:“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子。”[3]《元史·张立道传》亦云:“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4]此时,云南尚未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而是广泛地吸收内地的文化,读儒书只能在僧院道观里进行。(www.guayunfan.com)在元朝建国前,蒙古大汗窝阔台立即采用契丹儒臣耶律楚材的建议,实行科举制度,先在汉人俘户中考选文士,中试者放免为儒户,但还不是科举制度,直到至元六年(1269年),元朝便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规定中央设立“国子学”,地方设立“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并在中央及地方分别设立“国子监”及“儒学提督司”,着重开展以儒学为宗旨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活动。元朝在云南首建行省后,便直接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通过宣扬封建大一统、三纲五常、“教化以提防之”的孔孟之道,以巩固云南的统治地位。

关于云南儒学的开展,功绩卓著者首推张立道总管和赛典赤平章政事。据《元史·张立道传》记载: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子忽哥赤为云南王,镇守云南。诏立道为王府文学,立道劝王务农,王即委任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官兼领屯田事。立道曾三次出使安南(今越南),以德感召,官云南最久,颇得各族人民之心,后卒于官。云南人民为之立祠于善阐城(今昆明)西,立道所著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若干著作。[5]

张立道虽重视儒学,但真正在云南推行儒学的还是回回人、儒家学者赛典赤·赡思丁。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奉元王朝之任命,赴省接任云南行中书省长官之职,赛典赤初到云南,立即“询父老诸生利国便民主要”,首次开展尊孔读经活动。反对“蛮夷不可以仁义化”的谬论,他根据孔子修文德以服远人的思想,提出“力攻不如德降”,对边疆民族采取教育和安抚的方针,致使当地部落酋长“望风屈膝”。

同年,赛典赤和张立道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俗无礼仪”“子弟不知读书”的情况,认为必须建立学校、推崇儒术,才能巩固元王朝在云南的统治,首先在中庆路(今昆明)、大理等地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土人子弟以学。[6]供奉孔子牌位。每年春秋二季进行岁礼。从此,“云南始知尊孔子”,儒家的地位得到提高。接着创建学校教育制度,首在中庆路设“庙学”(路学),购置经史书籍,向外省聘请儒者来云南执教。“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7]设立“学田”制度,保证办学经费来源,并筹措资金,接着将学校制度推行到各路、府、州、县。如在大理、永昌(今保山)、丽江、鹤庆、楚雄等地设立学府,建盖孔庙,各地庙宇圣像一新。为便于管理这些学校,元朝于延祐元年(1314年)六月,设置云南行省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儒学提举司。[8]为实行科举,仁宗即位后,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敕中书省议行科举”,以经学取士,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即重视考者之德行,科目主要为经术,词赋则属次要。

考试时间为全国每三年考一次,共录取三百人,而云南会试时,每榜限取五名,其中“蒙古二人,色目二人,汉一人”[9]。试卷内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经。而到明朝时则扩大取士名额,由景泰年间录取二十名到万历年间录取五十名,取士考题是“初场经义一篇,四书一篇;二场论一篇,诏诰表内科一篇;三场策一篇,中试十日后,试骑、射、书、算、律五等”[10]。

元明以后,云南各地儒庙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以“正三纲,明五伦,教跪拜”为其重要内容。云南地方官员每年一次率领儒生们举行“释菜礼”,并旌表一些“读书尽孝”的士人。“尊孔读经”的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了“人习礼让,风俗稍变”[11]的气象。

儒家学说既然被历代封建王朝确定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因而就出现了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对于中原的封建文化逐渐向云南边疆的传播,实现内地中原与云南在文化领域成为统一体,发挥了重要作用。[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