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明清时期是如何选妃的_历史趣事

明清时期是如何选妃的_历史趣事

时间:2022-06-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是如何选妃的_历史趣事看多了宫廷戏,有人认为古代帝王选妃就和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一样,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再由皇家支付路费,由其父母在规定时间内将其送到京城进行初选。不合格的,自然不能成为后妃人选;合格者,在宫中接受30天的培训。一般情形下,皇后人选确定后,另外两人就会被封为贵妃。首先,对参选女子,朝廷会严格审查她们的旗属与年龄。

明清时期是如何选妃的_历史趣事

看多了宫廷戏,有人认为古代帝王选妃就和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一样,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其实不然,古代皇帝选妃是件相当复杂而又隆重的事情。其中的繁文缛节、苛刻程度比现在的选美大赛要复杂百倍。那么,古代宫中选妃是怎样一个过程?其中有什么样的制度?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明朝:历史上选妃最苛刻的朝代

明代皇帝决定选妃时,就会立刻诏令天下停止婚娶。然后由皇宫派遣宦官到各地挑选年龄在13岁到16岁之间的美貌少女,共选5000名。这有点类似于现在“超女”比赛中的“海选”。再由皇家支付路费,由其父母在规定时间内将其送到京城进行初选。

那些在初选中被淘汰出局的,将被送回原籍;初选通过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龄大小排队入宫,参加“精选”——由太监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统统挑出来,再次送回原籍。这阶段一般会淘汰掉1000人左右。留下来的,再按年龄大小编组,最后进入苛刻的“四审”阶段。(www.guayunfan.com)↓乾隆皇帝嫔妃图(郎世宁)(局部) 乾隆皇帝、皇后及11位妃嫔肖像画卷,是专供乾隆皇帝把玩所用,并非为外人所看。这些真实的画像,不论从服装色彩,还是顶戴佩饰上,都能显现出人物在宫廷中地位的差异。

一审,主要是看各位美女的“硬件”。肩负重任的太监们,以“毒”到的目光,审视每一位美女。首先要仔细观察她们的容貌,只要有一处看着不顺眼,她们就得“靠边站”;然后还要辨听她们的嗓音,那些嗓音沙哑的、尖细的、听着不顺耳的,也得卷铺盖走人。这一审,基本会淘汰掉2000人左右。

就这样,剩余的大约2000名美女,将进入二审。这一阶段,太监们对各位美女的“硬件”进行审核。他们会拿着尺子,逐一测量她们的手、臂、腰、腿、脚的尺寸。凡是一处尺寸不符合要求或各部分“零件”搭配不协调的,统统淘汰;之后太监会让剩下的美女“活动活动”——那些走路姿势不雅,以及风度、仪态不佳者,一律打发回老家。就这样,过了以上几关的美女,也就剩下1000名左右,她们都将成为宫女。但能否成为后妃,还要经过更为严格的考察。

二审过后,太监们“欣赏美女”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的三审由女官和年老宫女负责——她们会把那些姑娘逐一带到密室,然后命其褪去所有衣着,“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不合格的,自然不能成为后妃人选;合格者,在宫中接受30天的培训。在她们学习礼仪规范、熟悉宫中规矩这一过程中,女官们会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这样,从这1000人中选出300人为宫女头目,然后再在这300人中进行筛选。

四审阶段,主要考察这300位美女的“软件”,一般由皇帝的“特派员”详细观察一个月。这些“考官”们,会依据那300位姑娘平时的言行举止,判断其是否温柔、贤惠,是否具有智慧和才气。这一过程,再筛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以上四审阶段完毕后,剩下的50人则进入最后的“选三”程序,进行终极PK。这一过程,一般由皇太后或太妃负责。她们对这50人审其形,辨其音,考其才,最终选出3位供皇帝钦定,从而确定皇后人选。一般情形下,皇后人选确定后,另外两人就会被封为贵妃。而其余的47人,则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

人们常认为,皇帝都有“佳丽三千”,如果按照明代这些苛刻的选妃程序来计算皇帝的妻妾们,自然没有那么多。但明代内廷一般设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 司”,每司的女官均在百人以上,她们都是皇上后妃的“后备军”。如果再加上那些随时可以让皇帝召唤的宫女,其数目就远远不止3000了。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内廷宫女多达9000人,堪称一个“女兵师”。要知道,现在军队中的一个师,也不过10000人左右。

↑补衮图·清

清朝:历史上独有的选妃制度

说起清朝的选妃制度,颇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味道。清朝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因此,清朝皇室为了使自己的子嗣血统纯正,只在满族内部选拔。自顺治皇帝起,规定凡是满族八旗年满13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可以说,这一选妃制度是清朝的“独创”。

首先,对参选女子,朝廷会严格审查她们的旗属与年龄。那些不属于八旗的女子或属旗下却虚报年龄者,想蒙混过关,比登天还难。

每到朝廷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获批后,再行文八旗统领衙门,由各基层官员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再由户部上报皇帝,以决定选阅时间。如若有残废、疾病、相貌丑陋的不能入选,也要经过严格查核后呈报皇上,得到允准后,方可免去应选义务,自行婚嫁

之后,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至京城,由皇帝或皇太后进行初选。当然,那么多秀女,在一两天是不可能全部选阅完的,通常每天只阅看两个旗。

一般情况下,当天参选的两个旗的秀女,分别由本旗负责人按照满、蒙、汉这一顺序为她们排序。最前面的是皇亲国戚家的女子;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最后的就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顺序排列完毕后,她们乘坐骡车,上插“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牌,于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

而此时,那些已经空了的骡车是不能在此停留的,也不能直接回家,而是要从神武门夹道向东南行至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过北街市到达地安门,之后按照之前的行车路线,再次来到神武门外,等待那些初选完毕的秀女。这一大圈转下来,差不多就是第二天中午了。此时,初选基本完毕,那些秀女们再依次登上来时所乘坐的车辆,各回其家。

而在那些骡车于半夜满大街“转圈”的这段时间里,秀女们则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宫中,由皇帝或太后选阅。那些被看中的秀女,就会留下名牌,这叫“留牌子”;不入皇上或太后“法眼”的,就直接“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未中者,也会被“撂牌子”。

那些过了复选这一关的秀女,通常有两种命运:一是复选虽过,但对皇帝来说,还差那么点儿意思的,则被赐予皇室宗亲;二是被皇帝看中的,就留在宫中,成为后妃的候选人。而最终后妃的确定,程序则更为复杂。除了初次“引阅”后,还要屡屡“复看”。被选中留牌子的,称作“记名”;被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称为“上记名”。最后,就和现在很多年轻人“试婚”一般,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通常这样几轮筛选后,最后留下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余的都是“撂牌子”。

从以上明清两代的选妃制度不难看出,古代很多皇帝都是不惜人力物力,从全国各地搜罗美女。其烦琐、苛刻的选拔细节,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

独具超凡姿色和才学的佳丽们,又有多少能风平浪静终老。如果当初她们明晓宫中生活的惨烈,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热情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