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措施

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措施

时间:2022-0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措施李世民即位之初,国家面临重重困难。唐太宗教诫太子、诸王时将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主张减轻对百姓的压迫,缓和矛盾,以利统治。唐太宗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www.guayunfan.com由于贞观君臣“励精图治”,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在太宗统治的二十三年中,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措施

李世民即位之初,国家面临重重困难。首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造成了“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的荒芜景象。其次,局部农民斗争并未停息,甚至唐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亦“境多盗贼”。再次,唐王朝经济拮据,“每岁租米,不实仓廪,随即出给,才供当年”。在这种背景之下,贞观君臣认真探讨前代王朝尤其是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寻求巩固李唐王朝的方法,史称“贞观君臣论治”。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便是贞观君臣论政的重要记录。概括起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亡隋为戒。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王朝,给予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唐太宗教诫太子、诸王时将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主张减轻对百姓的压迫,缓和矛盾,以利统治。据史籍记载,贞观君臣讨论隋亡教训达四十五次之多。

第二,慎择良吏。唐太宗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因为“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竟进矣!”鉴于此,唐太宗慎择良吏,基本做到了“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在他周围聚集着魏征、张玄素、李img2、高士廉、岑文本、刘泊、马周、戴胄等一批人才,形成了一个中央决策集团。太宗还意识到,地方上的都督、刺史等官吏,“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他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政恶迹,作为赏罚依据。贞观八年,太宗派遣十三名黜徙大使巡察各地,奖优惩劣。

第三,善于纳谏。太宗认为“好自矜夸,护短拒谏”是亡国之道,因此他在贞观初、中期,采纳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谏言,认真听取大臣们乃至后宫嫔妃的意见,及时纠正错误。名臣魏征先后进谏二百余次,深受太宗赏识,被誉为“人镜”。

第四,采用“布德施惠”的民族和好政策。唐太宗认为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虽修长城亦无用,故他采纳魏征提出的“布德施恩”的民族亲和政策。太宗选择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官员充任边地长官,抚慰所在地少数民族,如张俭、李素立都是为少数民族拥戴的官员。对于破坏民族关系者严惩不贷,如立有大功的侯君集纵容部下抢劫高昌王宫,即被劾下狱。在收取赋税上,给予少数民族减半征收赋税若干年的优待。用和亲政策笼络吐蕃、薛延陀、吐谷浑等少数民族首领,缓和关系。对强悍的少数民族,则采用打击和怀柔的两手政策。唐太宗发兵攻灭东突厥,但仍委颉利可汗及大小首领各级官职。采取民族和好政策后,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各少数民族经常往来于唐都长安,唐太宗亦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贞观君臣论治的内容丰富,还涉及尊崇儒术,防止奢惰,严申法律等方面。这种君臣论治的风气对改善政局和吏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形成“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之一。www.guayunfan.com

由于贞观君臣“励精图治”,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在太宗统治的二十三年中,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总的说来,贞观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较强,是唐朝三百年中较好的一段时期。贞观三年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者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人口从贞观初的不足三百万户,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增加到三百八十余万户,为唐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能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制定适当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失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但由于历史上与阶级的局限,太宗在贞观后期逐渐滋长骄奢之气,抛弃了兼听纳谏的作风,对人民剥削日趋沉重,对外也开始屡兴战争,正如他临终前承认的,“居位以来,不善多矣”,只是“功大过微,故业不坠,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