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17世纪非农产业发展概况_英国的历史

17世纪非农产业发展概况_英国的历史

时间:2022-06-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7世纪非农产业发展概况_英国的历史经过16世纪的人口增长后,到17世纪时英国人口又恢复到大瘟疫前的状态,人口压力甚至超过14世纪中叶。西部和北部地区在17世纪中叶后普遍发生的“农舍重建”现象,也是这种繁荣的进一步体现。煤炭产业得到迅速、广泛发展,17世纪末时,英国煤炭甚至远销欧洲大陆。兰顿考察了17~18世纪的兰开夏郡西部和南部,该郡是英国重要采煤中心。

17世纪非农产业发展概况_英国的历史

经过16世纪的人口增长后,到17世纪时英国人口又恢复到大瘟疫前的状态,人口压力甚至超过14世纪中叶。而经历过16世纪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圈地运动后,17世纪的英国乡村正在进一步大规模推进农村社会变革,越来越多的农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专业化的谷物生产区出现,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日渐提高。简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在这样背景下,人口由稠密的谷物种植区向稀少的牧区流动就成为十分正常的选择,像西部林区、北部山区和东部沼泽区都成为农村居民迁移的重要目标,对移民构成莫大吸引力的正是上述地区拥有大量公地、草场。

在17世纪的英格兰牧区,牧民们从事工业工作不是偶然的、辅助性的权宜之计,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地区,各种矿产资源颇为丰富,它们为牧民向农业之外行业转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而牧区耕地少,主要生产行业无论牛羊育肥、放牧抑或挤奶等工作比谷物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少得多,这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因此,劳动力向畜牧业与工业行业流动是非常普遍的,这种行业流动与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融为一体,构成牧区生活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如果说17世纪早期牧区吸引移民的主要因素是存在大量荒地资源的话,那么到该世纪晚期则是因为牧区各种繁荣兴旺的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除从事畜牧业外,农牧民们开发各种自然资源、采矿、发展家庭工业:制陶、制钉、金属加工、制袜、麻纺织等,一些企业家还引入了新的产业,将牧区的当地手工业发展成面向全国市场的乡村工业。像农业地区广泛种植的工业作物一样,在牧区种植亚麻和大麻非常普遍,通常也被视为获利较大行业。一般而言,亚麻和大麻地租为3英镑/英亩,劳动力成本为2英镑或3英镑,但作物产值达10~12英镑。因而,每英亩利润为5~6英镑。[47]这些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廉价原料。政府早在16世纪(1533年和1563年)就颁布法令,规定60英亩耕地至少种植1/4英亩大麻和亚麻,诺福克和萨福克还曾因大麻和亚麻种植量没有达到规定数额而被课以罚款。

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许多地区尤其是英格兰中西部、赫里福德郡部分地区、伍斯特郡、沃里克郡、诺丁汉郡、德比郡和斯塔福德郡,农村劳动力从事亚麻种植、纺织业现象显著增加。随着大麻和亚麻种植,家庭麻纺织业也一同发展起来,其中东盎格里亚一跃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麻和亚麻纺织中心,登记的麻纺织乡村教区数量由1%上升到接近1/4。[48]一些地区的亚麻和大麻纺织工业还受到波罗的海国家进口原料贸易活动的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盛况在对外贸易中也得到体现。在出口商品中,虽然纺织品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17世纪初的80%~90%降至1699~1701年间的70.9%,但总量仍占据首要地位,为其他行业难以企及。当然,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而言,17世纪牧区展示出一派较农业地区繁荣得多的景象。西部和北部地区在17世纪中叶后普遍发生的“农舍重建”现象,也是这种繁荣的进一步体现。

17世纪其他产业也得到发展,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煤炭能源产业。在1551~1560年和1681~1690年间,煤炭产出增加了1400%,大部分增长发生于17世纪。罗伯特·默顿详细列举了英格兰主要矿区相应年代的总产量和增长幅度,见下表6-2。[49]

表6-2 英格兰主要矿区相应年代的总产量和增长幅度(单位:吨,倍)(www.guayunfan.com)可见,从16世纪后半叶开始,煤炭在英格兰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此煤炭成为国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煤炭产量则逐年上升,其中在17世纪晚期增长幅度最大,超过工业革命发生的18世纪晚期,有力批驳了“燃料生产落后于工业革命”的观点。据估计,1650年煤炭工业雇用了大约8000工人,100年后达到15000人。[50]伦敦是国内最大的煤炭消费城市,所需煤炭源源不断地从达勒姆和诺森伯兰经海路运到首都。据利物浦大学的约翰·兰顿(John Langton)所言,伦敦居民“厅堂取暖”普遍燃烧煤炭,犹如“面粉之于烘烤面包”一样重要,不可缺少。[51]

除居民日常生活用煤外,许多制造业如肥皂、砖、玻璃生产和酿酒以及食盐、蔗糖和明矾提纯等行业,迅速采用煤炭取代了木材燃料,铅、锡和黄铜生产也开始应用煤炭。铁器生产也从1620~1660年间危机中恢复,冶铁炉数目虽有所减少,但生产能力提高了,在17世纪产量增加30%~40%;锡产量增加也十分显著,“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从英格兰进口锡”,其中康沃尔和德文两郡是重要产区。制盐和玻璃工业同样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发展”,其中玻璃工业在1662年之前的20年间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显著增长”,到17世纪末,英国玻璃年产量达到100000箱或10000吨,而在1560年以前大约不及该数字的1/15。[52]

据记载,1635年6月23日,威廉·布里尔顿爵士(Willian Brereton)乘船前往希尔兹,看到“安置在河口的盐锅不计其数,利用水路从纽卡斯尔运来的煤炭炼制海盐……每排有4口盐锅,6排组成一个生产单元……配有12台火炉”,“炼制出来的大块黑盐主要运往科尔切斯特,在那里进行精加工,然后高价出售。……每口盐锅一周炼制4块盐,每块海盐价值1镑10先令,除去燃料成本和工人工资,净利润2镑10先令……该地250口盐锅年利润高达600英镑”[53]。繁荣的食盐工业生产规模日渐扩大,以至于笛福(Defoe)后来旅行途经此处时,在16英里远处就看到山丘上弥漫着厚厚的烟雾。

因此,在私人家庭使用和生产、商业应用需求推动下,贵族、骑士和乡绅、地主阶层开始大量投资、介入煤炭采掘业。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在当地蕴藏有煤炭矿藏的庄园里,开采煤炭已经变成庄园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有的领主甚至“免费为佃户提供煤炭”。煤炭产业得到迅速、广泛发展,17世纪末时,英国煤炭甚至远销欧洲大陆。兰顿考察了17~18世纪的兰开夏郡西部和南部,该郡是英国重要采煤中心。他将该郡煤炭采掘业分为三个阶段:1590~1689年、1690~1749年和1750~1799年。在第一个阶段,煤炭行业同数百年前中世纪时期没有多少差别,每个煤矿只有一两个矿井,每个矿井只有三五个挖煤工人,年产量在1500~3000吨左右。在第二个阶段,煤矿开工数目缓慢但持续增加,尤其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煤炭产量显著上升,增长幅度都在一倍以上。利润大幅上升,进一步刺激地产贵族增加生产投资。随着矿井深度增加,许多煤田都配备了蒸汽机“排水”[54]。随着1757年桑基运河(Sankey Canal)、1774年利物浦运河开凿通航,兰开夏煤炭行业进入了18世纪“加速发展”的第三阶段。此不赘言。

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流动在17世纪得到迅猛发展,无怪乎后来被学者们称为“原工业化”阶段。当然,此时英国工业的主要结构和特点尚未发生显著改变。就生产组织而言,17世纪英国纺织业和金属冶炼加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太多变化,大多数农村乡民仍采用“家内制”或“外包制”,比较现代生产方式只在玻璃、纸张生产和酿酒、食盐、蔗糖提纯等行业得到发展,这些行业固定资本集中程度比较高。“家内制”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是手工工场的第一阶段——分散的手工工场。一般而言,英国南部和北部的分散手工工场各有其特点:

南部手工工场更具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呢绒商资本雄厚,直接经营但不参加生产,许多小工匠和手工业者已基本失去了独立生产地位;北部手工工场一般规模较小,工场主较多地保留了生产者传统,工匠本人及其家属和雇工一起参加生产,并种有一小块土地,饲养几头牛或几十、十几只羊,兼营农业和畜牧业。显然,从生产组织形式上讲,南部手工工场比北部更发达,南部的手工业者比北部的更接近于工厂制下的雇佣工人,故而英国经济史家利普森将北部的手工工场称为家内制“初级阶段”,而将南部称之为“发达阶段”。

家内制发达阶段比之初级阶段,是否更接近大工业下的工厂呢?

从逻辑上似乎如此,但答案是否定的,历史提供了相反的事实:大工业诞生于英国北部!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看来,生产组织形式或发展程度同大工业之兴起没有简单的、必然的因果关联。另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南部德意志的富格尔家族。在15、16世纪之交,富格尔家族积累了巨大财富,在欧洲历史上是“空前的”,南部德意志输出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模式影响了欧洲“极为广大的地区”,英格兰就曾引进德意志的铜矿开采技术。美国学者亚·格尔申克隆认为,南德的银矿开采和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打破了前一时期造成欧洲经济停滞的通货紧缩压力”[55]。遗憾的是,南部德意志也没有成长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可见,近代大工业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限于主题,我们这里不再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