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_英国的历史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_英国的历史

时间:2022-06-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二)研究目的和意义_英国的历史选择“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这个研究题目,主要出于以下几种考虑:第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从农业向工业等非农产业部门流动,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内容之一,因而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_英国的历史

选择“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这个研究题目,主要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从农业向工业等非农产业部门流动,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内容之一,因而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正是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来解读城市化、从农业经济结构变革来阐释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进程,从中凸显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在现代化变革和传统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简言之,研究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既是从一个新视角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探求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起源,其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与土地相分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后备军,而且使工业生产部门拥有了广阔、稳定的国内消费品市场。在一定意义上,产业革命可以视为农村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等非农领域转移的历史后果,这种历史后果反过来又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将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因此,研究工业革命之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工业革命,理解世界史上这一伟大、壮观的历史运动。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由来已久。大而言之,从城市出现起,农村劳动力就开始向城市转移,甚至城市出现本身也是农村人口转移的产物;从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起,农业人口就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历史现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存在,在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尤为显著。以“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为研究时限,可以将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现象纳入“长时段”研究范围,不仅为我们研究现代化变革提供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使我们将工业革命前后的劳动力转移现象联系和统一起来,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为线索来了解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轨迹,从中找寻一条中古英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由农民而市民的发展线索,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英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涉及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流动两大方面,实质上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目前世界各国尤其在不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等,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正在进行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城市化的发展正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像外来人口过多、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及农村流民的社会偷盗等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治安等犯罪行为,都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城乡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尤为必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国家,具有典型意义。(www.guayunfan.com)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国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合理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城镇化建设。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经历值得我们探索学习,盲目照搬固不可取,闭门自封更要不得,借鉴和汲取国外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以为我们当前处理流动人口和城市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因此,研究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这一观点主要代表作有:P. Deane and W. A. Coll,1964: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Trendsand Structure, London;G. E. Mingay,1968:Enclosureand the Small Farmer in the Ag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A. K. Cairncross,1949:“Internal Migra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 Manchester School,XVII;A. Redford,1976:Labour Migration in England 1800-1850;J. A. Grrard,1971:The English and Immigration,1880-1910;B. M. Kerr, 1942:“Irishseasonal Migration to Great Britain 1800-1838”, Irish History Studies, III;E. J. T. Collins,1976:“Migrant Labour in Britain Agricul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nd ser., XXIX。

[2]Susan Reynolds,1977:An Introductionto the History of English Medieval Towns, 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Edward Miller and John Hatcher, 1995:Medieval England: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E. A. Wrigley,1992:People, Cities and Wealth: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 Oxford,Oxford:Massachusetts:Blackwell;R. H.Hilton,1992:Englishand French Towns in the Feudal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ristopher Dyer,2005:An Age of Transition?Economy and Society in 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Oxford:Clarendon Press.

[3]〔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4]Susan Reynolds, 1977: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English Medieval Tow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62.

[5]R. H. Hilton, 1976: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76-77.

[6]Richard Holt and Gervase Rosser, 1990:The English Medieval Town, A Reader in English Urban History 1200–1540, Longman, p.1,22.

[7]Paul E. Szarmach, M. Teresa Tavormina, Joel T. Rosenthal, 1998:Medieval England:An Encyclopedia, 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 p.736.

[8]Edward Miller and John Hatcher, 1995:Medieval England: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p.279.

[9]Edward Miller and John Hatcher, 1995:Medieval England: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p.278.

[10]Jan de Vries, 1984:European Urbanization, 1500-180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9.

[11]Jan de Vries, 1984:European Urbanization, 1500-180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73.

[12]Jan de Vries, 1984:European Urbanization, 1500-180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70-72.

[13]Jan de Vries, 1984:European Urbanization, 1500-180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0.

[14]Paul M. Hohenberg, 1985: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 1000-1950,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David Nicholas, 2003:Urban Europe, 1100-1700,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5]David Nicholas, 2003:Urban Europe, 1100-1700,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pp.6-10.

[16]Paul M. Hohenberg, 1985: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 1000-1950,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17,101.

[17]Paul M. Hohenberg, 1985: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 1000-1950,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04.

[18]D. M. Palliser, 2000: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Volume I, 600-15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7,24.

[19]D. M. Palliser, 2000: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Volume I, 600-15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03-104.

[20]D. M. Palliser, 2000: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Volume I, 600-15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741.

[21]Peter Clark,2000: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Volume II,1540-184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97.

[22]Peter Clark,2000: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Volume II,1540-184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27.

[23]L. F. Salzmann,1913:English Industries of the Middle Ages: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 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pp.200-240.

[24]L.F.Salzmann,1913:English Industries of the Middle Ages: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p.205.

[25]Edward miller and John Hatcher, 1995:Medieval England: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p.49.

[26]Edward miller and John Hatcher, 1995:Medieval England:Towns, C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p.55.

[27]Elisabeth Crowfoot, Frances Pritchard and Kay Staniland,1992:Textiles and Clothing:c.1150-c.1450,London,pp.77-79.

[28]Elisabeth Crowfoot, Frances Pritchard and Kay Staniland,1992:Textiles and Clothing:c.1150-c.1450,London,pp.82-89.

[29]Sybil M. Jack, 1977:Trade and Industr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pp.134-135.

[30]Sybil M. Jack, 1977:Trade and Industr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p.115.

[31]Michael Zell,2004:Industry in the Countryside:Wealden Societ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52-54.

[32]Michael Zell,2004:Industry in the Countryside:Wealden Societ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89,228.

[33]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体力量成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王晋新:《15~17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徐浩:《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历史》1996年第6期;王晋新:《人口运动与社会转型——人口史学与英国近代初期社会经济史研究》,《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陈紫华:《英国工业革命和人口问题相互关系初探》,《史学月刊》1986年第1期;李世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4]一般说来,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化和都市化是近代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35]当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种规模较大、持续较长的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现象,这也是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城市化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的原因。不过,也有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城市化开始于古代社会。见前文,亦可参见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页。笔者认为,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速度快慢、规模大小只表明城市化水平或程度高低,不能成为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准。因此,不能因为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水平低就否认城市化本身。所以,作者原则上赞同后一种观点,即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都存在城市化,并对此加以补充。笔者将城市化分为“城市化现象”和“城市化运动”两个阶段,即工业革命之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可称之为“城市化现象”,速度慢、水平低;工业革命之后的则可称之为“城市化运动”,速度快、水平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可以通过城市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历程。另外,以工业革命作为城市化的历史起点也是“欧洲中心论”史观在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种体现,因为这一标准只适合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印度等国的具体国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20世纪之后才开启城市化历程的,所以从全球史观角度,我们也没有理由将18世纪工业革命作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历史起点。

[36]〔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陈希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2~143页。

[37]转引自吴于廑:《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页。

[38]Peter Kriedte, Hans Medick, Jurgen Schlumbohm, 1981:Industrialization before Industrialization:Rural Industry in the Genesis of Capit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35.

[39]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3页。

[40]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1~184页。

[41]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体力量成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23~224页。

[4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