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苏子处处赋湖诗_南宋的历史故事

苏子处处赋湖诗_南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6-1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苏子处处赋湖诗_南宋的历史故事苏轼,号东坡居士,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将长堤命名为“苏堤”。为及时疏浚西湖,苏东坡专门设立机构“开湖司”,并订出禁约。苏东坡十分喜爱西湖,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先后居杭五年多,足迹遍及西湖群山。在宋代咏西湖诗中,又以苏东坡的影响为最大。历代描写杭州与西湖的诗歌不计其数,而作家个人创作数量之多,苏东坡则超过了前代任何诗人。

苏子处处赋湖诗_南宋的历史故事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学造诣很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艺术精湛(图6),跻身于北宋“四大家”的行列;其诗词承前启后,立一代之宗。此外,他还精通绘画(图7),深知音律,谙于鉴赏,善于烹调,懂得园林艺术,堪称艺术上不可多得的全才。

图6 苏轼 北游帖

苏东坡对杭州和西湖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自称“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又说:“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离杭以后,常常怀念西湖:“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苏东坡曾两次到杭州做官。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因上书论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御史谢景温所劾,并被诬贩私盐。为避开政治漩涡,要求补出,任杭州通判之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正值司马光执政时期,苏东坡屡有论事与当朝不合,恐不见容,又上书乞调,再次赴杭任知州之职,两次来杭,期间相隔十五年。(www.guayunfan.com)图7 苏轼 枯木竹石图

作为地方长官,苏东坡为杭州百姓做过许多好事;作为诗人,他与湖山朝夕为伴,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苏东坡前后作诗三百余首,其中咏西湖者即达一百六十多首(离杭后作不计在内)。其弟苏辙说他在杭时“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并非夸张。苏东坡为自己能任职杭州而倍感欣兴,杭州和西湖也因苏东坡的锦绣华章而更添异彩。

说起苏东坡与西湖,当代著名作家陈祖芬写有枟西湖重枠一文,她写道:“最重视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州太守苏东坡,……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过苏东坡,……诗人毛泽东41次到西湖,但不写一诗,毛泽东说苏轼的枟饮湖上初晴后雨枠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以至乾隆题‘西湖十景’时也将‘苏堤春晓’引为西湖第一景。”(见2012年4月5日枟浙江工人日报枠)如今,当我们置身于西湖,看到横贯南北的苏堤,就不禁想起“平堤绕碧想前贤,太守风流接踵传”的苏东坡,史学家所赞“葑草湮塞,苏公开浚”,就是苏轼对西湖的重大贡献。

苏东坡在枟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枠中,制定了设备、修理、分界、违禁、经费、管理等办法,具体实施开浚西湖的计划。工程一开始,动用二十万人工,以湖四周为岸,环湖三十里,彻底清葑除淤开湖,较快地恢复了西湖原貌。又将清出的葑泥筑成南北数里的长堤,堤东为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种植桃、李、芙蓉。再架设六桥,春景融和,分外好看。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将长堤命名为“苏堤”。“苏堤春晓”就在压堤桥附近。他还在外湖中三个深潭处,筑起三个石塔,作为分界标志,规定三塔以内不准种植菱芡,以防止湖泥淤积;三塔以外,募人种菱取息,作为修湖的经费。这样既可种菱除葑,又能防止滋蔓湖面,一举两得。当时杭州人盛赞这是浚河开湖最彻底的一次。

苏东坡曾赋诗(枟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枠):

一朝美事谁能纪,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晴波。

可见苏东坡对此亦深感欣慰。后来他在颍州(安徽阜阳)疏浚当地西湖时,曾回忆此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林希任杭州知州,题写“苏公堤”三字,从此长堤被称为“苏堤”了。为及时疏浚西湖,苏东坡专门设立机构“开湖司”,并订出禁约。又重修六井,新开二井,用瓦管代替竹管,使“西湖甘水,殆遍一城”。

苏东坡十分喜爱西湖,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先后居杭五年多,足迹遍及西湖群山。他常带一两名老兵,从涌金门上船游湖,然后在对湖登岸,盘桓于灵隐、天竺一带,饱览湖光山色,傍晚,才骑马从钱塘门回城。当时杭州高僧辩才、佛印、道潜、海月等都与他互有唱和。

杭州和西湖自唐、五代、宋相继开发,再经文人学士的不断吟咏、渲染,使湖山显得更美。在宋代咏西湖诗中,又以苏东坡的影响为最大。他的西湖诗成为西湖文学史上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著名书法家姜东舒[1]亦曾书苏东坡咏西湖诗作为礼物赠送日本友人。诗云:

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苏东坡咏杭州和西湖的诗堪称一绝,其特色是:

(1)内容丰富。历代描写杭州与西湖的诗歌不计其数,而作家个人创作数量之多,苏东坡则超过了前代任何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他常将公事移到西湖来办。其咏湖之作,除写西湖的四时、昼夜、晴雨、风雪光景和四季花木之外,还有凭吊古迹的,如枟赠上天竺辩才师枠;还有以湖境与诗境相衬比,在风景诗中写出创作心情的。如枟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枠中:

……

君诗如清风,吹我朝睡足。

登临得佳句,江白照湖渌。

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

是时风雨过,霭霭云归麓。

疏星带微月,金火争见伏。

惜哉此清景,变灭不可逐。

归来读君诗,耿耿犹在目。

……

在描写杭州和西湖的风景诗中,他还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如枟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枠: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是隐刺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的。又如枟八月十五日看潮枠: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这是讽刺新法兴水利的。他咏杭州而不只是流连光景,这是不同于其他众多咏杭州与西湖诗的地方。

苏东坡描写杭州山水的诗词,笔意健爽,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还能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2)风格多样。苏轼的杭州与西湖诗,体裁多样,变化无穷。有五、七古,也有律诗、绝句。以格调论,有谐婉恬静的,有动宕奔放的。

苏东坡善用幻化之笔写平静的湖天,这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如枟望海楼晚景枠: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描写暴风雨的诗篇,有上乘之作如枟有美堂暴雨枠: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枟望湖楼醉书枠,也是用动宕之笔写平静之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首写起云、下雨、刮风、放晴四种天气,四句并立,一句一转;四句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为一体。从字面看,描写的是刹那间变化无常的天气;实则以跌宕之笔反映出西湖在风雨一过,又依然平静“水如天”的景象。西湖夏日雷阵雨的景象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西湖的四时、昼夜、晴雨、风雪光景和四季花木经过东坡之笔点染,都别有一番风味。写西湖月色,如枟夜泛西湖五绝枠其一: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作者的心情与西湖夜色完全融为一体了。

西湖奇特的景色,使诗人迷恋,诗人又用风格多样的描写反映了西湖多姿多彩的景观。苏东坡不仅是治理西湖的功臣,而且是西湖美的欣赏者、讴歌者。他写西湖四季景色: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清丽明净,句句似画,真实地反映了西湖的千姿百态。苏东坡的西湖诗,善于掌握大自然景色的变化,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既注意缜密细致的观察,又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奇景入诗。

写西湖晨景:

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

山分宿雾尽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写西湖夜景: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写湖边山景: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涂勒破千里足,金鞭玉蹬相回旋。

写湖边泉景:

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这些在杭州常常能见到的西湖风景到苏东坡笔下,都成了“山色湖光都入画,阴晴雨雪皆好景”的美诗了。苏东坡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西湖的美丽;用风格多样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的变化;用奇思妙想的笔触,写出了山水的灵秀;用雄拔豪迈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的气势。因此自他之后历代慕名来杭的人士,常常背诵这些诗句,以助游览的雅兴。

苏东坡笔下所写的西湖景色,还承载着他的心情。当他看到疏浚西湖的计划实现时,兴奋之情传之笔下:“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他对西湖爱之深、情之切是令人钦佩的,在枟喜刘景文至枠一诗中写道:

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

过江西来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吴姝。

新堤旧井各无恙,参寥六一岂念吾。

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钱塘湖。

(3)富有哲理。苏东坡游西湖,是把西湖看作一本书来读的,他在诗中告诫友人:要放下架子,与百姓交友,又谙熟诗意,这样才能“浅深随所得”地读好这本书。看他说得多风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东坡的枟饮湖上初晴后雨枠诗,不愧是咏西湖诗中的绝唱。人们一提西湖诗,最先想到的就是它,因而流传得也最广。全诗语言浅显,比喻贴切,读后令人倍感亲切。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在前一首枟望海楼晚景枠和后一首枟八月十五日看潮枠中,当潮头从水天相连之处初起的时候,像一条白线向前推进,顷刻之间白雪成堆,望海楼前波腾浪卷,喷玉溅珠,蔚为壮观。这是从涛形着笔。而就潮水的气势来说,又似万人吼哄,声震三吴。这是从涛声着笔。南宋画家李嵩亦曾作画表现潮景(图8)。

图8 李嵩 夜月看潮图

如果说苏东坡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从涛形、涛声两个方面对钱江潮作传神的描绘,那么这两首诗的后两句便从实转虚,暗寓理趣了。潮水涨得高、涨得快,人跑得更快、站得更高,意味着只有快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赏遍人间壮观的景象。这就不仅写出对壮观江潮的珍惜之情,而且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志向。

和苏东坡其他杭州山水诗词一样,理趣就是这样在描绘景色中自然流露的。

苏东坡晚年曾说:“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东坡与乐天虽相隔两百年,但都是杭州古代人民心目中倍受敬重的贤人。他们都同情人民苦难,为杭州人民做过好事;在政治上都受到打击、迫害;又都曾出守杭州,浚治西湖;离杭时,白居易唱出“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的心志,苏东坡则高吟“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的情怀;都是两袖清风,深为杭州人民所怀念。灵隐寺大雄宝殿里有这样一副楹联: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此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白居易、苏东坡两人,不仅在西湖吟咏方面可以倡首,更重要的是他们可列历史上西湖功臣之冠。但比较而言,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较长,流传至今的记载比白居易多。苏东坡在杭州时,杭人就“家有画像,饮食必祝”。离开杭州后,杭州人民为他建立“苏东坡祠”。

苏东坡虽然一再整治西湖,造福民众,却能功成不居。他在枟次韵刘景文西湖席上枠一诗中曾说:“我今官已六百石,惭愧当年邴曼容(邴曼容养志自修,为官不肯六百石,事见枟汉书·两龚传枠)。”认为自己比之汉代循吏邴曼容来说,还是愧对钱塘父老的,真正是虚怀若谷,难能可贵。

苏东坡在杭州的遗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摩崖题记和碑刻。

在杭州大麦岭,也就是现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的对面、浙江宾馆的地盘内,有一块刻着苏东坡题记的岩石。“苏轼、王瑜、杨杰、张同游天竺,过麦岭。”楷书,字迹清晰。题记高约36厘米,宽约34厘米。此刻不书年月,但据阮元枟两浙金石志枠卷六载:“同游三人与龙华题名同,又与枟咸淳临安志枠所载韬光题名同,二刻皆元祐五年三月二日,此一时所书,故不复纪年云。”

在杭州碑林内(杭州劳动路孔庙),曾经保存着一块苏东坡撰并书的枟表忠观碑枠(宋刻原立于杭州城南龙山表忠观内,早已不存。此碑为明嘉靖三十六年重刻,共分八块,后亦不存),称颂“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赞扬钱弘俶在北宋统一全国时,“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今有明重刻碑文拓片存世。

图9 张大千 东坡居士吟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