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全皇后简介资料_南宋全皇后的故事

全皇后简介资料_南宋全皇后的故事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全皇后简介资料_南宋全皇后的故事南宋度宗(赵禥)全皇后全,是会稽人,是理宗(赵昀)母亲全氏的侄女。从此,全皇后成了无依无靠的人了,幸好全昭孙的一位朋友知道了此事,将全皇后收留在自己家中,全氏才有了容身之所。新上台的公卿大臣特别痛恨权臣丁大全,认为丁大全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全皇后简介资料_南宋全皇后的故事

南宋度宗(赵禥)全皇后全,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理宗(赵昀)母亲全氏的侄女。全皇后的父亲全昭孙虽是横刀立马之辈,却很喜欢读史书,尤其爱读人物传,家里藏了好多书。全皇后母亲早亡,受父亲的薰陶,自幼就喜欢读史书,晓知历史上的人物、掌故。父亲到哪里上任,她就跟随父亲到哪里,吃了不少苦。

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全昭孙在岳州(今属湖北)为官任满,带着女儿赴京,路经潭州(今湖南长沙)。当时,元军从罗鬼进攻,相继攻占了全州、衡州、永州、桂阳四镇,紧跟着又包围了潭州。全昭孙从潭州城出来后,带着女儿,颠沛流离,几经波折,一年以后,才到达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戎马倥偬,全昭孙带着女儿在临安刚停下脚步,就又受命到别地赴任了。由于积劳成疾,全昭孙不久就病逝于任上。从此,全皇后成了无依无靠的人了,幸好全昭孙的一位朋友知道了此事,将全皇后收留在自己家中,全氏才有了容身之所。

那时正好朝廷为太子(赵禥)选妃,全氏竟被选中。细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起伏。开始,理宗采纳了右丞相兼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军机要事)丁大全的建议,觉得临安府尹顾寓的女儿不错,准备择一良辰昔日,下聘礼,召顾女入宫。由于战事纷繁及其它一些原因,这事情就搁置下来。后来,丁大全被罢官贬黜,临安府尹顾高因与丁大全交往密切,也丢了乌纱帽。这样一来,为太子选妃一事就有了变化。

新上台的公卿大臣特别痛恨权臣丁大全,认为丁大全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恨极则迁怒,侍御史沈炎、监察御史饶虎臣、刘应龙等人追查丁大全党羽,佞臣的女儿不配做太子妃。

当时,有的大臣提出选全氏为太子妃,认为全昭孙一心一意为朝廷效命,不辞辛苦,最后死在任上,备尝人间冷暖,熟知创业艰辛。如果选全氏为太子妃,即使她得了富贵,也不会轻狂自恃,一定会始终如一地辅佐太子,况且,全氏又是皇上母亲的侄女。理宗想来想去,觉得沈炎、饶虎臣等大臣讲得有道理,可以采纳,便发了一道诏书,将全氏召入宫中。

宫廷政治斗争就这样改变了全氏的一生,是福是祸,是喜是忧,已无法挽回。

全氏入宫后,理宗对她说:“你父亲全昭孙,在宝佑年间为国殉职,每想起此事,朕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沉重!你父亲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啊!值得人们怀念!”

全氏听了,泪光莹莹,若有所思地对理宗说:“臣妾的父亲,忠于朝廷,为朝廷殉职,固然令人怀念,可眼下外敌强凌,战火四起,黎民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更值得挂念啊!恕臣妾直言,陛下应以社稷为重,时刻想着百姓的苦楚,切勿拘于一恩一念!”

理宗听了全氏这番话,不但没有生气,反倒显出特别惊喜的神情。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弱女子竟有这般头脑,有这么大的胸襟,内心里赞叹不已。他对大臣们说:“全氏女的这番话,实在令朕感动!有这样贤惠聪疑的女子为太子妃,真是朝廷的喜事啊!”

大臣们也纷纷附应着,称道全氏的品德。

景德二年(公元1261年)农历十一月,全氏被封为永嘉郡夫人,农历十二月,才被册立为皇太子妃。度宗继了帝位以后,于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正月册封全氏为皇后。www.guayunfan.com

度宗赵禥特别好色,喜新厌旧,全氏被册立为皇后不久,度宗就对她冷落了,另求新的美色。对此,全氏并不嫉妒,只是娓婉地劝说度宗,要度宗注意龙体,以国事为重。度宗哪里肯听全皇后的劝说,依然我行我素。由于纵欲过度,度宗不久就患了病,咸惇十年(公元1274年),这位以好色著称的皇帝驾崩了。

皇帝没了,确立皇位继承人就提到日程上来。全氏共为度宗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未长大就死掉了,后生的一个,名叫赵显(即后来的瀛国公),年纪很小。当时,除了他以外,度宗还有一个儿子,是一个妃子生的,叫赵是,年纪比赵显大一些。许多大臣认为,战事纷纷,朝廷岌岌可危,要维持政局,必须立年长的皇子为皇帝。

可是,把持朝政的贾似道却另有打算,他觉得立幼主,更有利于自己继续把持朝政,所以,找了很多借口,强词狡辩,竟力主张由嫡子(皇后所生)即帝位。群臣畏惧他的权力,尤其是他阴狠毒辣的手段,没人敢多言。于是,幼小的皇子赵显即了帝位。

全皇后虽说做了皇太后,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可蒙古大军压境,幼主即位,朝政混乱不堪,军队丧失了抵御能力,等待她的绝对不是一场好戏。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宋朝都城临安,幼主赵显和全皇后等人,被元军掳向北方,历时三百余的的宋王朝,就此灰飞烟灭了。

全皇后被迫北迁时,作了一幅自画像留给同族人,画中的她,宽额头,丹凤眼,双眉细长,横插云鬓,一副富贵之相,可身上却穿着白色的袍子,样子似道袍一般。全皇后这么做,无非是表明自己忠于朝廷的心迹,祭奠宋朝败亡。

北迁途中,全氏心情特别沉重。她早就看到宋朝岌岌可危的境况,可她万万没想到恶运降临得这么快,自己竟成了亡国的太后。她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情景,“那时候有多好,虽受些辛苦,却乐得无忧无虑!”

她也想起了入宫后步步登高时的心情……元兵的吆喝声,惊破了她对往昔专注的追忆,她心中的感慨翻滚涌起。“父亲若不忠心耿耿,以身殉国,我何以入宫而富贵;若不处富贵之位,又怎能象今日这样,受制于鞑虏!”想着想着,她的思绪又投向对未来的设想。“明天的自己会怎样呢?朝廷虽说完了,可我身为一国太后,能向鞑虏屈服吗?”问风?风在呜咽,不能告诉她;问云?云在快速地飘游着,无暇停下脚步告诉她,只有杂沓的马蹄声、脚步声,以及嘎嘎的车轮辗动声,向她展示一个惨酷的事实;

一个王朝灭亡了,一个王朝兴起了,她是新王朝的战利品,是亡国的耻辱,是胜邦的荣耀。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五月二日,全皇后一行俘虏被押到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他们。忽必烈见赵显年幼,不忍加害,封他为瀛国公。瀛国公曾写一首诗,送给南归的汪水云。他的诗这样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瀛国公一直未得南归,在北疆度过了余生。

这年的农历五月十二日夜晚,也就是全皇后一行被押到大都第十一天的夜晚,故宋宫人——安定夫人陈氏和安康夫人朱氏,在与其她两个宫女洗浴后,点起几柱香,向南拜了几拜,自缢而死。其中朱夫人还在衣袖上留有血书.上面写道:“我一个弱女子,既没有辱国,也没有辱身,今以死守贞保节,并奉劝忠臣孝子,立志恢复大宋!”

第二天,元主忽必烈得知此事,非常气恼,因为陈、朱两夫人无疑是以死抗拒元朝,是对元朝的轻蔑。忽必烈命人将陈、朱两人的头颅斩下来,挂在全皇后的住所,以此警告全皇后不要和元朝作对。

全皇后一向机敏,善于言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她时,她呆在一旁儿,一声不吭,脸上毫无表情。忽必烈问她:“江南一带已被平定,天下从此再没有战争了,大家都很高兴,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忽必烈的这番话,很有些戏弄的味道,无异于问灭了宋朝好不好。全皇后稍想了一下,回答说:“自古本无千岁之国,没有让我们母子见到亡国后的局面,真是太荣幸了!”

全皇后的这番回答,柔中带刚,很有分量,意思是说,宋朝的灭亡,并不能证明你们蒙古人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一国都有灭亡的时候,蒙古人虽然暴戾,却很愚蠢,没有让我们看到国家灭亡的惨相。元世祖忽必烈听了,心里暗暗佩服。接着,忽必烈又将从宋朝宫中掠来的珍宝放在宫中,叫全皇后去看。全皇后看了一眼,就想立即返回,忽必烈忙叫住全皇后,笑着问道:“你不想要点什么吗?”

全皇后答道:“宋人的珍宝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我怎么忍心拿取它们呢?”

忽必烈碰了一鼻子灰,哭笑不得。

全皇后居住在大都,不习惯那里的风俗,也不服水土,多次上奏忽必烈,请求放自己回江南,做个平民百姓,了此余生,忽必烈没有答应。后来,全皇后请求出家为尼,忽必烈答应了。于是,全皇后到了正智寺落发为尼,在正智寺中度过了余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