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长歌贺兰山_消失的古国

长歌贺兰山_消失的古国

时间:2022-06-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长歌贺兰山_消失的古国西夏历史放映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贺兰山下,有一支出没于莽莽苍山间,奔啸于岁月黄沙里的游牧民族,他们将贺兰山奉为神山,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李元昊的种种举措极大地笼络了党项族的分散势力,贺兰山下的党项族在他的大力整顿下迅速团结起来。内忧外患同时袭向风雨飘摇中的西夏国。

长歌贺兰山_消失的古国

西夏

历史放映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

贺兰山下,有一支出没于莽莽苍山间,奔啸于岁月黄沙里的游牧民族,他们将贺兰山奉为神山,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他们是贺兰山流传千百年的一曲长歌,是华夏史永不磨灭的一段记忆。(www.guayunfan.com)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帝国叫西夏。

崛起于贺兰山下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属西羌族的一支少数民族,也称“党项羌”,初时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生活。隋唐时期,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平夏部、庆州陇山以东的东山部、横山地区的南山部等分散型部落聚居地。这时的党项族臣服于唐。

唐初时,党项族首领拓跋赤辞投降唐后,被赐姓李,封为平西公。拓跋赤辞将族人迁至庆州,即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定居下来。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曾被大唐征作先锋部队前往甘肃剿灭起义军,党项族此次派出的是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拓跋思恭联合其他兵力共同出战。这一场浩大战事最后让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拓跋思恭因为战功被唐僖宗赐为“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州等五州地区,后又晋爵夏国公,再赐姓李。此后,党项拓跋氏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之一。

党项穹庐家族岩画

该画是党项族早期生活的生动写照,刻于内蒙古阿盟阿右旗曼德拉山。这里岩画作品有6000多幅,大多数是党项早期作品,堪称党项族的岩画宝库。

唐朝灭亡后,夏州定难军首领李继迁传位于儿子李德明,李德明善于审时度势,采取倚辽和宋的策略,同时向辽、宋称臣,使党项一族大局渐稳,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迅速充实起来,出现“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的和平盛况

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李元昊中等身材,平时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幼时即专心研读《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后又掌握了汉、藏语言文字,是一位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的英才人物。李元昊继任后的第一步举措便是去除赐姓,改为嵬名,同时严令“国中袭用胡礼”,官民一律秃发、耳垂重环,确定民族服饰,并根据党项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

李元昊的种种举措极大地笼络了党项族的分散势力,贺兰山下的党项族在他的大力整顿下迅速团结起来。李元昊认为建国时机成熟,便于1038年,在辽国的支持下,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因为大夏居于宋朝西面,所以史上也称为西夏。

西夏上师像

从三足鼎立到举国被灭

建国后的李元昊,引领党项族基本摆脱了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同时他还鼓励党项族向中原汉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为给大夏农业创造良好的灌溉条件,李元昊又特意兴修水利,在1038~1048年亲自主持修建了由平罗沿贺兰山坡向北延伸150千米的“昊王渠”,史上也称作“李王渠”。

李元昊治国期间,西夏的农业生产飞速发展起来。兴庆府、灵州一带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畜牧业地区则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羊、马、驼、牛等畜类数量猛增。在农业、畜牧业的强力推进下,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国势强大之后,李元昊开始向宋朝发起战事。1041~1042年期间,西夏部队与宋军交锋两次,分别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败宋军,中原宋朝不得不正式承认西夏国,西夏从此崛起。

西夏建国后近一个世纪,一直处于建设与发展时期。农业稳定,军力扩充,国势日渐昌盛。

1139年,第五代西夏王李仁孝继位,他是西夏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治国明君。李仁孝统治时间长达54年,他在位期间,将西夏推向了鼎盛时期。此时的西夏国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与陕西的部分地区,疆域广至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北控大漠,当时的中国版图已呈宋、辽、西夏三足鼎立之势。

1193年,李仁孝去世,西夏国势开始由盛转衰。太子李纯佑昏庸无能,自他继位后,西夏朝政腐败,国运日衰。1206年,堂兄李安全杀李纯佑篡位成功,李安全采取附蒙抗金的策略,逐渐向开始强大起来的蒙古靠近,并发动了金夏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战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审时度势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以追杀王罕之子桑昆为由,于1205年发动了进攻西夏的第一次战争。

两国交战初始,西夏还偶占上风,短短4年之内,蒙古接连三次强攻,令西夏国实力大损。1211年,腐败的西夏王朝内部再起宫廷兵变,李遵顼重演篡位历史,登上国王宝座。但当1217年,蒙古悍然发动了第四次战争时,这位“临时皇帝”却因害怕做亡国之君,于1223年将皇位让于太子李德旺。内忧外患同时袭向风雨飘摇中的西夏国。

榆林窟供养人壁画

榆林窟是保存代表西夏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的重要场所。图为瓜州县榆林窟第16窟的供养人画像。

李德旺本是治国之才,却仍然难以挽回西夏的覆灭厄运。他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谁料消息走漏出去,当蒙古攻克银川后,李德旺为保全国家,不得不向蒙古投降。当他的侄子李被推为皇帝后,成吉思汗又于1227年再度发兵,这一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却在中途感染重病,不治身亡。为了彻底消灭西夏国,蒙古方面密不发丧,待李率领残部开城投降时,蒙古兵遵照大汗遗嘱,当即屠戮全城。立国190年、历经10位帝王的西夏国就此消亡于一片刀光剑影中,多数党项族人被无情残杀,仅剩不多的另一部分人纷纷逃离此地,四处避难,党项族随之渐渐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西夏王陵

兵器冶炼与美酒酿造

西夏是一个全民皆兵、马上打天下的国家,与宋、辽、金、元均有过多次大小战争,加之李元昊治国之时大兴农事,急需农用利器,所以西夏的党项族人非常重视冶炼锻造技术,西夏国的兵器制造非常出名。

西夏剑当时在兵器中号称举世无双,宋时曾有“契丹鞍、夏国剑”的记载。苏东坡、宋钦宗等历史名人均以佩夏国剑为荣,就连一些武将大臣也以获得西夏剑作为最高规格的赏赐。

西夏护身甲胄也较为有名,陵墓中出土的甲胄残片薄厚均匀,花纹精细,有些武将甲胄的外表甚至饰有镏金。弓箭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武器,西夏独创的神臂弓尤是利器,“以糜为身,檀为销,铁为枪镫,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穿透力与杀伤力极强。

成吉思汗在带病远征时,还曾被西夏的一种神秘武器——瓷蒺藜所伤。瓷蒺藜只有拳头般大,圆球形表面全是钉刺,只有接地处较扁平,作战时埋在地面,为古代地雷之一。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就曾被瓷蒺藜掀得人仰马翻,当时他身患有疾,这一掀竟将这位不可一世的一代天骄掀得病卧榻前,不久即与世长辞。

西夏的冶炼锻造技术已经出现了锻、铸、焊接、抛光、切削、钻孔、拉丝、镶嵌、镂刻和镏金等各种先进工艺,西夏国不仅将这种先进技术广泛用于军事装备,还批量制造农业生产工具。从榆林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壁画《锻造图》中就可见一斑,此外,在一些大型陵墓中还出土许多西夏农具,如犁、锄、镰、镢、锨、耙头等,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锅、凿、釜、剪刀、灯、勺、铲、臼、杵和斧等。

西夏历经多年的游牧生活。酒在这个民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榆林石窟中还发现有《酿酒图》壁画,这幅画向后人翔实展现了两位西夏女性已熟练掌握了酿酒工具与制作过程。南宋的陆游也称赞西夏美酒“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西夏党项族人在逢年过节,或是祭祀盟誓,或是远行征战,或是心情愉悦时常以酒庆祝、践行或纵乐。《西夏书事》中有记载:“元昊谋攻延,悉令诸侯酋豪于贺兰山坡与之盟,各刺臂血和酒,置髑髅中共饮之。”《天盛律令》也有记载:“三司内领取三两香、一斗酒、三斤酥、原粮一斗……以祭祀。”可见,酒已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制造业方面,西夏引以为傲的还有制瓷技术。西夏本没有瓷器,直到毅宗时期,才开始兴建瓷窑,发展制瓷业。独具特色的西夏瓷器还曾远销到海外,当时的西夏国制瓷中心就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

西夏文石碑残片

西夏王陵前石碑被砸毁留下的残片,残片上字大近寸,方正挺拔,是研究西夏书法和历史的重要实物。

西夏王陵与黑城遗址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

西夏王陵是中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在中国18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是唯一的以单一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以西约25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方圆近50平方千米,坐落着9座帝王陵和140多座陪葬墓。当年西夏建都兴庆府,即现今银川市时,疆域广大,国势日盛。西夏统治者在贺兰山建有“离宫”、“避暑宫”等多处皇家宫殿和皇家寺院,统治者在修筑西夏王陵时,就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融合起来,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4千米,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均为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由鹊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特别是黄土筑成的八角塔形陵台,高达20余米,被誉为“中国金字塔”。西夏王陵受唐宋帝陵影响,地宫形式多参照唐宋帝陵修建,由墓道、中室和左、右耳室组成,深达24米多。王陵中的陪葬墓墓主一般是西夏王朝的重要官员,按照西夏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官位不同,各个陪葬墓的建筑形式和规模也均有不同。如此严谨规整而独具特色的大型陵墓建筑,在中国的帝王陵墓中并不多见,可以说,西夏王陵是西夏建筑文明及灿烂文化的历史缩影。

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另一处大型遗址便是黑城。黑城位于内蒙古最西端阿拉善盟额济纳河下游的东方、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千米,四周有残存的城墙,最高可达10米。在西南方向,有一座蒙古包顶、壁龛样式的清真寺造型的礼拜堂,礼拜堂边是5座高低不等的覆钵式佛塔。

黑城是北方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的古都,也叫黑水城,党项语叫“亦集乃”,蒙古语叫“哈日浩特”,是西夏国当年一个繁华边镇、驻军重镇。当西夏国都兴庆府被破之后,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与珠宝财富被移至远离西夏统治中心的黑城隐藏,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踏平此地后,这里便成为一片埋葬无数珍贵文物的废弃之地。

1886年,当俄国人波塔宁发现黑城遗址后,盗掘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从这里野蛮地掳走160千克重的西夏文物;1909年,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发现汉文和西夏文的双解词典《蕃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学习对照语言文字的工具书,直到此时,俄国人才明白,科兹洛夫盗去的160千克文物属于中国的西夏王朝;1915年,英国人斯坦因再盗走230册珍贵的汉文古籍和西夏文书;1923年,美国人兰登等人又在此地疯狂扫荡10天;1927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这里掘得一部元刊本《大藏经》;1930~1931年间,中德西北考察团又发掘出1万多枚居延汉简,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黑河遗址被一群偷盗列强无情地侵袭、肢解。

直到1982~1983年,中国才组织联合考古队对黑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包括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的史料文书,通过对这些史籍的整理研究,昔日西夏王朝的一部完整发展史这才重现世人眼前,那一段贺兰山下辉煌而沧桑的史迹才被人们熟知。

宁夏青铜峡黄河西岸“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