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光弼简介资料_唐朝李光弼的故事

李光弼简介资料_唐朝李光弼的故事

时间:2022-01-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光弼简介资料_唐朝李光弼的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范阳(今北京)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二十万叛军自范阳南下,如风扫残云,直下唐朝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李光弼太原大战 以少胜多李光弼、郭子仪在嘉山大捷后,上表请求率军北上,直捣叛军巢穴范阳,捉拿叛军将领的妻子儿女做人质,迫使叛军不战自溃。

李光弼简介资料_唐朝李光弼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范阳(今北京)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二十万叛军自范阳南下,如风扫残云,直下唐朝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强盛一时的唐王朝濒临灭亡,幸亏有一批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对唐朝忠贞不渝的爱国将领率领广大军民奋起抵抗,平定了这次叛乱,唐王朝这才转危为安,免于灭亡。李光弼就是其中一位贡献突出的将领,他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李光弼讨伐安史 初战告捷

李光弼,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契丹人,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其先辈为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在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虽出身于少数民族,但幼年时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读班固的《汉书》。他善骑射,少年时便跟随父亲过着戎马生活,并子以父贵,资荫左卫郎。天宝五载,在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王忠嗣麾下供职,深得王忠嗣的赏识和器重,王忠嗣常说:“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将来肯定能做上节度使这样的高官。

天宝八载(749年),官至河西节度副使,封蓟郡公。天宝十一载,升为单于。大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副都护,成为边疆大吏。天宝十三载,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安思顺入朝,推荐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实际上就是让李光弼代管朔方节度使事务。安思顺非常器重李光弼的才华,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因为不同意这门亲事,就装病辞官,回到了长安。

天宝十四载,当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攻下洛阳,进逼关中之际,唐玄宗命令在家养病的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保卫京师长安的安全。正在此时,李光弼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左兵马使。十二月,他即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沿黄河东进,并于静边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击败叛军,获得了很大胜利。

至德元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为了进一步组织兵力收复洛阳,命令郭子仪回朔方扩充队伍,并选拔一员大将代替他率军征讨河北地区。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唐玄宗便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把郭子仪所属的朔方军一万人拨给他指挥。不久,晋升他为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河北道采访使,主持收复河北地区的战斗。

李光弼率朔方各族骑兵万余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占河北中部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正在围攻饶阳的叛军首领史思明解饶阳之围,率二万余骑兵进抵常山城下,企图围歼李光弼。李光弼先派遣步兵五千由东门出战,击退敌骑兵。接着,命一千名弓箭手分成四队出城大战,敌骑兵抵挡不住,退到城北。李光弼又派遣五千步兵出南城,在呼沱水(今河北滹陀河)两岸布阵,敌骑兵多次前来挑战,都被击退,损失了大量人马。此时,当地老百姓报告,敌步兵五千由饶阳前来,正在常山东的逢壁休息,李光弼即派遣步骑兵各两千人前往偷袭。他们偃旗息鼓,沿呼陀水西行,至逢壁,乘敌兵正在吃饭,突然发动袭击,几乎全歼敌兵。史思明得知步兵被歼,率兵退到常山东的九门县。常山所属九县中,至此已有七县被唐军克复了。

三月,唐玄宗任李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此时,史思明断绝常山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间率军进入常山,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九门击败史思明,迫使他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唐军军威大振,乘胜攻占赵郡(今河北赵县)。接着,李光弼率军进围博陵,经过十天的围攻,一时未能攻克,加上粮饷不继,只好解围而去。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还归常山,并在沙河(今河北大沙河)大败史思明尾随而来的部队。安禄山见史思明处境不妙,派遣蔡希德从洛阳率步骑两万人、牛廷蚧从范阳率步骑万余人前来救援。唐军采取“贼来则守,去则追之”的战略战术,深沟高垒,严阵以待,白天耀兵扬威,夜里偷袭敌营,使叛军无法休息。过了数日,叛军疲惫不堪,李光弼、郭子仪率军出城,在恒阳境内的嘉山与史思明展开激战,歼敌四万,俘虏千余。

李光弼太原大战 以少胜多

李光弼、郭子仪在嘉山大捷后,上表请求率军北上,直捣叛军巢穴范阳,捉拿叛军将领的妻子儿女做人质,迫使叛军不战自溃。但是,在大好形势面前,求胜心切的唐玄宗却误信宰相杨国忠的意见,逼迫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交战,以期及早收复洛阳。哥舒翰虽然拥有近二十万军队,但都是临时招募来的,未经训练,只宜据险坚守,不宜弃险与敌硬拼。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之下,他只好在六月率兵出关,结果在灵宝(今河南灵宝北)被叛军打败,做了俘虏。叛军乘势攻占潼关,附近各郡官吏纷纷弃城逃跑。杨国忠与唐玄宗弃京师仓皇出逃,安禄山喜出望外,不战而下长安。

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急解博陵之围,与郭子仪率军退入井陉,刚刚收复的河北郡县又相继丢失了。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录武(今宁夏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他召见李光弼和郭子仪,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太原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命令李光弼率河北士卒五千赴太原,继续经略河北地区。

第二年正月,史思明在基本占领河北地区后,分兵由东、南、北三面进攻太原,四路合兵十万。他认为李光弼士卒不多,太原指日可取,打算在攻占太原后由北道迳取灵武。李光弼原所率领精兵已调往灵武,跟随他从灵武到太原的只有河北士卒五千人,再加上太原的驻守士卒,不过万余人。因此,听说史思明率各路大军合攻太原,李光弼的部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四十里,贼垂至而役兴,是未见敌先自困也。”

也就是说,还未见到敌人,就劳民伤财大修城墙,将使自己陷入困境。他决定在城外挖壕沟,这可节省民力、物力,又可以达到加强防御的目的。李光弼亲自率领士卒、百姓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营垒被敌人打坏,则用土坯随时补修。史思明攻城受阻,月余不能取胜,又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亲率士卒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的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令行禁止,士卒警戒巡逻,没有丝毫的懈怠,使史思明无隙可击。

李光弼在敌我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是单单防御固守,而是守中有攻。他挑选三个做过矿工的士卒,指挥将士从城中挖掘一条通往城外的地道。史思明派士卒在城外辱骂李光弼,唐军从地道里捉住他的脚,把他拖入城内,然后拉到城墙上处死。史思明士卒因而惶恐不安,走路时都得低头看地。还有一次,史思明的士卒以云梯攻城,还没有到达城下,就因地道塌陷而撤退。

李光弼为阻止史思明强行攻城,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发射巨石轰击叛军,一炮射出的石块可以打死二十几个人。有一次,叛军攻城,就被石炮击毙十分之二三。叛军多次发动猛烈进攻,都被唐军击退了。但他们自恃人多势众,继续围攻唐军。李光弼为了击破叛军的围困,派人到史思明大营诈降,并约定了出城投降的日期,借以麻痹敌人。叛军信以为真,放松戒备。李光弼乘机暗中派人把地道挖到史思明的大营,地道顶上留下很薄的土层,用木头支撑作为陷坑。到了约定出降的日期,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士卒出城,伪装投降,史思明将士深信不疑,准备受降。

此时,唐军撤去地道中的撑木,叛军大营突然塌陷,死了一千多人,将士惊恐异常,乱成一团。唐军擂响战鼓,奋勇冲杀,俘斩叛军一万余人。

正值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庆绪在洛阳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令史思明等部回守范阳,仅留蔡希德率众继续围攻太原。史思明看到一时无法攻破太原,只好率军北归。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敌七万余人,缴获军资器械、粮草不可胜数,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窜。

太原之战,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个战役前后共计歼灭叛军八万多人,沉重打击叛军的嚣张气焰,从而彻底打破了史思明企图夺取河东,然后攻朔方、陇右的计划,有效地掩护了朔方战略基地,为此后击败安庆绪,收复两京,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太原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战役中,李光弼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运用了极为巧妙的战略战术。太原是河东节度使的治所,地处战略要冲,为河东之根本。李光弼依靠就地重新组建的劣势兵力守城,采用加固城池,顽强坚守,与不断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不仅使叛军屡攻不破,而且给予歼灭性的打击,从而彻底打破史思明的战略计划,有效地保护了朔方战略基地的安全。

在防守太原时,李光弼还采用了石炮和地道,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守城战术与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战斗中,李光弼身先士卒,始终与士卒同甘共苦。叛军围城五十余日,李光弼设小帐幕于城东南角,不分昼夜,同将士甘苦与共。办理军务路过城中家门,未尝回顾,一直到击败蔡希德后的第三天,处理完军务,方归还府第。这对提高将士斗志,稳定军心、民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原之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下诏褒赏李光弼,以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封魏国公。

李光弼邺城受挫 败不折兵

至德二年(757年)初冬,郭子仪等率军击败安庆绪,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败逃邺城(今河南安阳)。但是,唐肃宗认为胜利在握,急于迎唐玄宗回朝,大封功臣,因此迟迟没有组织战略追击。安庆绪乘机收集残部,重整旗鼓,他令黄河以南叛军全部撤至邺城会合,连同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聚集六万余人,准备固守邺城,对抗唐军。

过了近一年时间,唐肃宗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乾元元年八月,唐肃宗召李光弼入朝,升李光弼为侍中,改封郑国公。九月,命令李光弼、郭子仪等十节度使兵合数十万讨伐安庆绪。唐肃宗认为李光弼、郭子仪都是国家元勋,难相统属,因而不设元帅,而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节度诸军,鱼朝恩实际上就成为此次出征的最高统帅。

十月,各节度使兵进逼邺城。安庆绪屡战屡败,退入城内固守,并以让位为条件,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与安庆绪早有矛盾,他自恃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与安庆绪分庭抗礼。但安庆绪危在旦夕,他又担心安庆绪如被唐军消灭,自己将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决定亲率大军南下救邺。他分兵三路攻入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后,按兵不动,于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在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

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按兵不动,意在麻痹朝廷的军队,然后乘朝廷军松懈戒备,以精兵进行袭击。为此,他建议以本部人马和朔方军主动发起攻击,迫使史思明出战,而史思明因有被朔方军击败的惨痛教训,必然不敢轻出,这样不仅暂时可以牵制史思明,而且时间一久,邺城必然疲困不堪而被攻破。邺城一破,魏州的史思明更加孤立,也就容易被消灭。但是,李光弼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遭到既无能又嫉贤的宦官鱼朝恩的反对,从而贻误了战机。

果不出李光弼所料,三月,史思明看到十节度使兵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亲率五万精兵突然进逼邺城下,袭击十节度使兵。李光弼因为早有准备,率军拒战,未分胜负。但是,由于十节度使兵互不相统属,没有主帅,指挥不统一。鱼朝恩掣肘诸将,屡屡贻误战机,再加上运输粮草的船只遭到史思明的劫掠,军中粮饷不继,士气低落,结果被史思明击败,损失惨重。各节度使相继率本部兵马撤归本镇。李光弼的军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返归太原。

邺城之战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然后进入邺城。不久,留其子镇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李光弼固守河阳 出奇制胜

邺城之败,鱼朝恩应负全责,但他却把罪责推到郭子仪头上,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唐肃宗任命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得到任命,即率五百亲兵自太原赴洛阳就任,在夜间到达朔方军大营。

李光弼到达洛阳时,郭子仪已离开洛阳入朝。朔方军将领对朝廷更换朔方节度使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一方面为郭子仪打抱不平,另一方面又担心李光弼治军严肃,对部将约束过甚。加上李光弼又是在夜间到达朔方军大营,他们认为这是对朔方军的不信任。驻守河阳(今河南孟县)的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尤其激愤,说:“朔方军不是叛军,为什么李光弼乘夜而入,这不分明是对朔方军的不信任吗?”

他召集诸将到洛阳并谋划率领精锐士卒突然进攻洛阳,驱逐李光弼,然后请求朝廷让郭子仪继任朔方节度使。但是朔方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认为,这样做必将引起朝廷对郭子仪的怀疑,会坑害郭子仪。他们劝止了张用济的军事行动。张用济无可奈何,单骑来到东都。李光弼因张用济未按时到达,以违犯军令罪将他处死。朔方军的将领这才表示,要服从李光弼的指挥调遣。李光弼素以治军严整著称,他严厉整顿军纪,巡视沿河诸营,朔方军的壁垒、旌旗,军情等从此为之一变。www.guayunfan.com

八月,唐肃宗又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等使,准备出兵收复河北地区。但是,由于邺城之败,唐军士气受挫,史思明的气焰极为嚣张。九月,史思明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攻占汴州(今河南开封),然后西攻郑州。这时,李光弼已收缩兵力,退至洛阳。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他召集诸将商讨守战之策。李光弼对东都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而来,我军利在坚守,不利速战,这样,洛阳就必须放弃,你认为怎样?”韦陟建议留兵陕州,退守潼关,据险以挫敌之锐气。李光弼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敌我实力大致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无故放弃五百里之地,叛军的气焰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河阳,北连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二州,形势于我们有利时可进取,不利则可以退守。

这样表里相应,迫使叛军不敢西侵,此即猿臂之势也。”但是,韦陟又提出:“洛阳为帝宅,奈何不守?”李光弼回答说:“若守洛阳,则汜水(今河南荥阳西北)、崿岭(今河南登封境内)、龙门(今洛阳南)三处都应派驻重兵,你作为兵马判官,能守得住吗?”韦陟无以对答。于是,李光弼下令撤退吏民、物质,放弃洛阳,北守河阳。

李光弼亲自指挥先头部队运输辎重,撤出洛阳。史思明前锋尾随而来,但不敢逼近交锋。李光弼手持火炬,率领全军安全地渡过黄河,到达河阳。此时,李光弼只有二万士卒,粮草仅够十日之用,但由于他部署有方,令行禁止,人心安定。

史思明进入洛阳,因城空毫无所得,又担心李光弼抄袭他的后路,不敢进入洛阳宫城,退到白马寺(今洛阳东北)构筑大营。从此,史思明南不敢出百里,西不敢攻潼关,与李光弼对峙于黄河两岸,李光弼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十月,史思明率兵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进至城下挑战,为唐将白孝德所击杀。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让士卒赶到黄河南岸的沙渚上去洗澡,循环往复,借以显示马匹之多,吓唬唐军,李光弼下令挑选军中的牝马五百匹,把这些牝马所生的小马驹留在城内,待史思明的士卒将马牵到黄河岸边,就将牝马全部赶到黄河北岸,牝马思恋留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思明的牡马(一般战马都是牡马)听见牝马嘶叫,全都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李光弼所获。史思明弄巧成拙,气急败坏,就派战船数百艘,以火船为前驱,企图顺流焚烧李光弼所控制的浮桥。

李光弼早有所备,他在黄河北岸安装了数百棵百尺长竿,长杆一头固定在大木桩上,一头绑上铁叉,待史思明的火船一到,即用木铁叉叉住火船,使之无法向下游飘荡,自焚而尽。同时用木竿铁叉以拒战船,并施放石炮轰击,史思明几百艘战船几乎全部被击沉,不胜而去。史思明又派兵至河清(河阳之西,南临黄河)企图切断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出河阳,在野水渡立营防御。到了晚上,他又突然返回河阳,只留部将雍希颢率一千士卒据守营栅,嘱咐说:“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史思明必派其中一人前来劫营,我暂且离开,你在此等候。如果贼兵到来,不要和他们交战。如果贼将投降,就把他领来见我。”

众将不解其意,感到好笑。史思明听说李光弼领兵至野水渡,果然派遣李日越前来劫营,叮嘱他说:“李光弼长于据城坚守,现在他出城野战,必然成擒。你带铁骑连夜赶去,替我把他捉来,捉不到就别回来见我。”李日越率五百骑兵在第二天早上到达野水渡,隔着壕沟看见雍希颢的士卒正在营寨中休息,欢唱自如,感到奇怪,大声问道:“李光弼在吗?”士卒回答:“昨天夜里回河阳城去了。”又问:“这里有多少军队?”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回答说:“雍希颢。”

李日越思索良久,对部下说:“如今李光弼已走,攻下营寨,只能俘获雍希颢,回去必定被杀,还不如投降的好。”遂率士卒投降。雍希颢领着李日越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不久,史思明另一猛将高庭晖也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损兵折将,在洛阳进退维谷,气急败坏,于是亲率大军进攻河阳。李光弼命李抱玉坚守南城,亲自率军屯驻中漳(河阳西南黄河中的小岛)策应,击败史思明大将周挚的进攻,进入河阳北城。周挚收拾残兵,又渡河进攻北城。李光弼率众进入北城,他登城观察敌阵后,很有信心地对部将说:“贼虽多,气焰嚣张,但军阵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必为诸君攻破。”他根据敌方兵力的分布情况,派遣众将分头出击,并命令说:“你们看我的令旗而战,若令旗缓缓飘动,你们可见机而战,若令旗急摆三下触地,则万众齐进,杀向敌阵,拼死而战,有退却者斩。”

他把一把短刀藏在靴子里,对诸部将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我是国家重臣,不能死在贼兵手里,万一出战不利,诸君前头死在敌手,我就自刎于此,决不会让你们单独牺牲。”诸将率军勇猛出城。两军交锋不久,李光弼在城上急挥令旗三下触地,诸路军不顾生死,一齐杀向敌营,战鼓雷鸣,呼声震天。叛军抵挡不住,很快就败下阵来,被歼千余人,被俘数百人,溺死者又千余人,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也被唐军俘虏,周挚仅率数骑逃遁。史思明正率军进攻南城,得知北城败讯,无可奈何地下令退兵。

由于李光弼在河阳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使史思明不敢率军西进,从而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乾元三年(760年)正月,唐肃宗以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太尉仍是三公之一,中书令也是“使相”,但地位却更加尊崇)。此后,李光弼沿黄河与史思明对峙,屡屡获胜,消灭了大批叛军。二月,率兵进攻河阳东北的怀州(今河南沁阳),击败史思明的援军,歼敌三千余人。三月,又破叛军安太清部于怀州城下,尔后留兵一部分围攻怀州。四月,李光弼又在河阳再次击败叛军,歼敌五千余人。史思明连连失败后,退守洛阳。十一月,围怀州的将士经过百余日激战,破城并活捉了安太清。

李光弼邙山兵败 固守淮北

上元二年二月,唐肃宗根据宦官鱼朝恩的建议,命令李光弼进取洛阳。李光弼看到史思明兵锋尚锐,所以上奏唐肃宗,说明不可轻进。然而,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之言,接连派宦官催促出军,李光弼不得已,令部将李抱玉留守河阳,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率军渡过黄河,往攻洛阳。李光弼命令仆固怀恩在洛阳城北的北邙山据险布阵,但仆固怀恩骄傲轻敌,以骑兵据险列阵不便大战为由,请求移到平原布阵。李光弼指出:“据险而列阵,败可以退,胜可以进,倘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史思明士卒众多,不可轻敌。”仆固怀恩固执己见,违反军令,擅自把军队调到平原布阵。仆固怀恩布阵未定,史思明即乘机出击,唐军死伤数千人,遭到惨重的损失。李光弼被迫下令渡过黄河,退到闻喜(今山西闻喜),河阳、怀州又相继落入叛军手中。长时期以来河阳、洛阳两军对峙的局势已被打破,叛军随时可能西进入关,威胁长安,唐肃宗君臣为之大惧。然而,史思明获得大胜后不久,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因而发生一场持续几个月的混战,史思明集团四分五裂,再也无力从洛阳西进。

李光弼退到闻喜后,上表坚决请求贬官。唐肃宗认为邙山之败,罪在仆固怀恩,因此下令以李光弼为侍中,兼领河中节度使。五月,史朝义进攻淮水流域,唐肃宗又召李光弼入朝,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山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以阻止叛军向淮水流域推进。

八月,李光弼起程赴河南行营临淮。宝应元年(762年)正月,李光弼在赴任途中攻克许州(今河南许昌),擒获史朝义颍川太守李春,并于城外击溃了史朝义的援兵,然后径至临淮。李光弼到达临淮时,宋州(今河南商丘)已被史朝义围攻数月,情势危急。部将劝李光弼南保扬州,李光弼断然反对,说:“朝廷以国家安危重任托付给我,我若退缩,朝廷还有什么希望!”五月,李光弼率轻骑北上,进入徐州(今江苏徐州)、派兖(今山东兖州)、郓(今山东东平西北)节度使田神功率军进击史朝义,迫使史朝义解宋州之围北撤。唐肃宗闻讯,封李光弼为临淮王。

十月,新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以雍王李适(kuò)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各节度使兵和回纥兵讨伐史朝义。李光弼奉命率河南淮北各节度使兵自陈留(今河南开封南陈留)进攻洛阳。在唐军的打击下,史朝义众叛亲离,再加上李光弼镇守淮北,无法向南发展势力,九十万大军集结洛阳一带,困难重重,终于被仆固怀恩等各节度使兵和回纥兵击败。史朝义走投无路,率数百骑东逃,然后渡黄河北上,企图返回范阳老巢。但是,他的部将李怀仙已于范阳投降朝廷。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日暮途穷,被迫在林中自杀。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整整八个年头,指挥唐军多次击败叛军,消灭了叛军的有生力量,不仅给予叛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大大鼓舞和提高了唐军将士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为唐王朝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史书赞扬他“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一代雄杰 名留青史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青藏高原的吐蕃乘机发展势力,进入了河西地区(今甘肃)。唐廷由于集中力量平定安史之乱,加上宦官从中作梗,没有采纳郭子仪的意见,及时加强对吐蕃的防御。宝应二年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不久,吐蕃乘虚攻入关中。四月,又进逼京师长安,唐代宗率百官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京师陷落。唐代宗急召李光弼赴行在。当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专权,他由于担心遭到鱼朝恩的陷害,迁延不去。后来郭子仪击败吐蕃,唐代宗回长安,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又借故不受,并率军由洛阳返回徐州。唐代宗又召李光弼入朝,李光弼仍然惧怕遭到鱼朝恩、程元振的迫害,不敢前去长安。由于这一系列事件,李光弼的心情十分忧郁,再加上几十年的戎马生涯,积劳成疾,广德二年(764年)七月,这位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名将终于与世长辞了,享年五十七岁。

李光弼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一生,特别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与郭子仪相继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实际上是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战功赫赫,加宰相头衔,位至三公,被封为临淮王,荣耀无比,与郭子仪齐名,当时号称“李郭”。但是,郭子仪以治军宽厚著称,李光弼则以治军严整著称,“军旅之政肃然”。李光弼在战略战术上,“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在我国军事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有些史家评论古代名将,说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比之于李光弼,“或有愧德”,就是说,孙、吴、韩、白等人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李光弼,对李光弼的军事才能评价极高。但是,史家又往往以李光弼晚年不勤王,不入朝而加以非难,认为李光弼令名不全,不能以功名始终,这实在是过于苛求了。因为在宦官专权的年代里,特别是李光弼功高盖世,程元振、鱼朝恩对他忌恨入骨,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奉召、不入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事求是地说,李光弼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名杰出将领,是一位对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值得肯定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