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岩溶率及线溶率评价溶洞发育

岩溶率及线溶率评价溶洞发育

时间:2022-01-26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大冶铁矿区大部分矿体处在地下水位之下和当地排泄基准面附近。4.大冶群裂隙溶洞含水层大冶群在棺材山至象鼻山一带裸露地表,其他地段均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下。雨后流量显著增大,显示其透水性能良好。上述现象表明,由于近矿体地段可溶岩大部分裸露地表,矿床地势相对较高,水动力条件垂向变化急剧,决定了岩溶以浅部发育为主。近SN向断裂带,规模较大的有F23、F77,位于狮子山矿体东西两侧。
水文地质条件_国家矿山公园大冶

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

大冶铁矿区大部分矿体处在地下水位之下和当地排泄基准面(标高40m)附近。主要含水层有:现代人工堆积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大理岩裂隙溶洞含水层和岩浆岩风化裂隙含水体。弱透水和隔水层分别是大冶群第三段薄层灰岩(T1dy3)及第一段泥灰岩(T1dy1)和新鲜闪长岩体。

1.人工堆积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露天采场四周斜坡和谷地,其中以棺材山至胡山和龙瞿大湾北部废石场规模最大,堆积高度一般30~50m,堆积物以大理岩和闪长岩碎块为主,氧化铁矿石及其他松散物次之。地下水承受降水和废石场上部山间小溪水渗入补给。但受分布范围限制,雨后短时间蓄水量较大,泉水流量在降水期间每秒可达数十升,无雨时流量仅0.2~3.0L/s。地下水以泉水集中排泄为主,排泄区均位于原始地形低洼的谷地和地表溪流的沟底,往往成为小溪新的源头。

2.第四系冲洪积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水溪两侧低洼地带。岩性从上而下为亚粘土、亚砂土和砂砾石层,厚10~20m。主要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5~7m,泉水流量一般为0.01~0.08L/s,渗透系数0.21~2.55m/d,地下水埋深不足3m,个别大口径生产井日出水量可达千吨以上。

3.闪长岩风化裂隙含水体

位于矿体北侧,一般厚15m,面积裂隙率0.15%~7.4%。渗透系数为0.077 8~0.102 5m/d。风化裂隙以下,为相对隔水层。

4.大冶群裂隙溶洞含水层

大冶群在棺材山至象鼻山一带裸露地表,其他地段均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下。其中薄层条带大理岩(T1dy3)裂隙不发育,含水较弱,基本属隔水层。中至厚层状大理岩(T1dy4-7)是矿区主要的含水层,储水空间为溶洞,溶隙次之。一般涌水量为0.003~0.94L/ms,渗透系数为0.005~0.659m/d。雨后流量显著增大,显示其透水性能良好。如象鼻山地下暗河的流量及积水深度,受降水影响极为显著,1975年6月25日晚上降水109.2mm,次日早晨积水深由0上升到1.25m,流量由雨前的131m3/d,剧增至4 000~5 000m3/d。雨后三天水深降至0.17m。由此可知,矿区岩溶地层含水不丰,但在近SN向张性断裂带岩溶地下水局部富集。区内岩溶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是矿体南侧大理岩裸露地段,岩溶地下水获得补给后,主要作走向运移,通过泉水集中排泄于地表,主要排泄区为尖林山矿体南姜安村和龙洞西南的上邹村。矿床开拓后,铁山背斜以北岩溶地下水向矿坑汇集。

矿区地表岩溶地貌不明显,主要有溶沟、溶槽、小型洼地及落水洞。地下则以溶洞、溶孔和溶隙为主,象鼻山发育一条长度大于200m的暗河,钻孔岩溶率在0.37%~16.25%。在平面上岩溶发育呈明显的东弱西强:尖山矿体南侧大冶群第三段(T1dy3)薄层大理岩区,地表地下岩溶不发育;象鼻山、龙洞矿体南侧大冶群上部(T1dy5-7),地表各类岩溶现象星罗棋布,钻孔和坑道遇溶洞甚多,溶洞直径一般为1~6m,最大达6.5m×15m×13.5m。岩溶形态大致以标高80m为界,80m以上岩溶以垂直形态为主;标高40~80m,垂直、水平洞穴皆有,这一现象主要受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制约。矿区天然地下水位标高平均为84m,说明标高80m以上地段地下水运动以垂向为主。姜安村西泉口(流量15~122L/s)标高55m,表明该标高以上为地下水季节性波动带,地下水活动最为强烈,也是岩溶最发育的部位。如象鼻山地下暗河就是发育在此带,其底部标高为50~60m,宽2~5m,洞顶部见串珠状分布的天井状溶洞,有的直通地表。标高40m以下处在当地排泄基准面下部,地下水循环交替仅沿局部有利地段进行(断裂带、接触带和不同方向裂隙交汇部位)。例如,尖林山60m水平设备井所见8个溶洞,只有一个发育于断裂带上,而20m水平斜井所遇10个溶洞中8个位于断裂带附近。上述现象表明,由于近矿体地段可溶岩大部分裸露地表,矿床地势相对较高,水动力条件垂向变化急剧,决定了岩溶以浅部发育为主。断裂、接触带两侧是地下水运移的良好通道,也是区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部位。如尖林山20m和-50m水平巷道,共见规模不等断裂破碎带16条,其中9条溶孔溶洞沿断裂带呈串珠状排列,大者高达8~9m,直径1~6m。西采坑主斜井所遇溶洞全部发育在断裂带。

5.构造裂隙含水带

NWW向断裂带,规模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地下巷道揭露仅有少量出水点,属弱含水带。NW向和NE向断裂带,F25断裂斜切狮子山、象鼻山两矿体,断裂带宽10~20m,仅见小股涌水和滴水,水量0.167~1.516L/s。NE向为F13,破碎带宽10~20m,钻孔自然涌水量3.75m3/d,此两组断裂属弱至中等富水裂隙带。近SN向断裂带,规模较大的有F23、F77,位于狮子山矿体东西两侧。其中F23松散的角砾岩破碎带宽13~14m,井下巷道揭露时发生强烈涌水,涌水量为1 700~2 500m3/d。F77由一系列陡倾断裂系组成,常发生突然涌水,最大涌水量1 123m3/d,水量稳定,竖井抽水试验,渗透系数为8.06~11.98m/d,影响半径达620m。目前F23、F77突水量占东露天采场正常排水量一半以上,属强富水裂隙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