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梅安新教授印象

梅安新教授印象

时间:2022-01-25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梅安新教授印象王 平[1]20世纪80年代初,我被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志愿录取,当时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大学定位是培养高校师资的,能录取到华东师范大学,应该说是很满意的。地理系当时还有一批年轻的地理学家,他们风度翩翩、气质儒雅,同学们都称之为少壮派,梅安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对梅先生最初的印象,虽没有接触,但印象深刻。
梅安新教授印象_巡天察地梅安

梅安新教授印象

王 平[1]

20世纪80年代初,我被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志愿录取,当时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大学定位是培养高校师资的,能录取到华东师范大学,应该说是很满意的。但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录取的专业却被调剂到地理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第一反应:是否搞错了,地理不是属于文科吗?因为高考时,只有学文科的才考地理。况且我们在中学,从来没有学过地理,一点基础也没有。但在那个年代,填报高考志愿时,若填不服从分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也只能认命。

带着对大上海的向往、对华东师范大学的憧憬和对所学专业的未知,只身来到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荷花绽放,白的、粉红的荷花气质是那样高贵,出汙泥而不染,一下子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花园,上海最美校园果然名不虚传。直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每到盛夏,我都会去静静地看看校园的荷花,印象太深刻了,虽然校园种植的荷花面积大大缩减,也有遗憾之处……

接下来的新生入学教育,听介绍地理系的历史、实力,确实让人热血沸腾、引以自豪。华东师大地理系,是1952年我国院系调整,在浙江大学地理系基础上,成立的新中国第一个地理系。地理系可谓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有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区域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城市气象学家周淑贞教授,城市地理学家严重敏教授,能源地理学家钱今昔教授,地理教育学家金祖孟教授、褚绍唐教授,农业区划地理学家程潞等……,这些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是让人仰慕的。

地理系当时还有一批年轻的地理学家,他们风度翩翩、气质儒雅,同学们都称之为少壮派,梅安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这点,我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还会介绍地理系的课程设置,我们对每半年安排的一次野外实习,是非常兴奋的。在四年的学习中,可以到苏州、南京、庐山、黄山等进行野外实习,这种公费“旅游”,足以让其他系的同学们羡慕不已,我们也非常炫耀。当时大家的经济条件均很差,能到处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当然值得我们兴奋。作一比喻吧,那时到一次上海,比我们现在去一次美国还难……。这些等等,都被我们写进家信。中学同学之间的书信往来,也都是各自夸所进的学校、所学的专业。20多年后,诠释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我是深深理解了。

开始真正的专业学习,地理系的学生因大多是调剂进来的,或多或少还是有专业思想问题,对学习还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说地理是理科嘛,可自然现象描述太多,需要背的东西实在太多;学的课程又太多,但都不深,我们称之为“万金油”。学《地球概论》,对天体有所了解,但所学深度绝对赶不上天文系的同学;也学《地质学》,同样所学深度绝对赶不上地质系的同学;还学《气象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等,都是学得非常皮毛的东西,我们难免为前途担忧,以后我们到底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当然,后来我们是懂了,这正是地理的优势:综合性、区域性。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发展规律一样,它也是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再到预测。我国的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华东师范大学的遥感研究起步也是在这个时期,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的利用,应该说给地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当时的我们增加了许多学地理的兴趣。我们关注梅老师,也关注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还议论,潇洒的老师研究“时尚”的学科;我们也记得,在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地理系347教室、348教室变成了遥感教研室……

这是我对梅先生最初的印象,虽没有接触,但印象深刻。

留校工作的前几年,我担任辅导员工作,周三下午的全系的教职工大会,我们由于在这个时间要给学生开会,没有机会参加,因此对系里的工作、老师了解得很少,除非是我的学生的任课老师,会接触多一些。由于与梅先生工作没有交集,也少有接触。1989年,遥感教研室的吴健平老师带我的学生在奉贤县进行“遥感教学实习”时,才从两位老师那儿得到梅老师更多的信息,一个字形容梅老师,就是“严”字。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做学问要求严谨。这些信息,在我脑海里莫名形成一个字,那就是“怕”。

1990年9月—1991年10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跟着刘树人老师做“六·五”攻关“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全国海岛调查、上海三岛土地利用调查等项目,因同在遥感组,与梅安新老师见面的机会比以前要多,但每次遇到也只是点点头、问声好而已。也不敢与他多说话,生怕打扰他,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他确实很忙,当时中国的遥感技术研究、遥感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场竞争中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哪个单位也不愿意落在后面,更何况作为地理系遥感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承担的压力更大,而且他又是有强烈责任感的老师。但每次见到他,他都是精力充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只要他不出差、不出国,他的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得很晚。由于遥感在地理学是新兴的专业方向,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报考遥感专业的研究生,我记得梅老师门下的研究生在地理系是最多的。

我在遥感教研组工作一年期间,梅老师跟我讲话最多的一次,是鼓励我学外语,报考在职研究生。

至今想想都让我遗憾的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继续做遥感研究。由于工作的变故,我又回到学生岗位,后一直从事管理工作。期间,虽有犹豫,曾也想过,再回到研究岗位,梅先生、刘树人教授等都给我极大鼓励,但终没有实现。有时,我也想,如果我继续做遥感研究,现在是什么样子?但人生是没有假设的。

1996年3月,学校组织部任命我担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工作,我是非常忐忑的,因为我工作的对象大多是我的老师,第一次我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老师们讲话的时候,脑子几乎是一片空白,语无伦次……但很快他们打消了我的顾虑,我的老师和同事们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教我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提高演讲能力等等。我也尽我自己最大努力投入工作,来回报大家的关爱。在地理系工作的几年里,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按照要求将国土整治专业调整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新申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使地理系本科专业设置齐全。1996年我们成功申报“国家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华东师大地理系成为我国最早批准建立的5个全国地理学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在地理系担任总支书记工作的几年里,没有惊人的成绩,但我可以说,没有耽误地理系的发展,也尽力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这得感谢老师和同事们对我工作上的极力支持!也感谢老师和同事们除对我工作支持外,对我个人的发展也是非常关心的。梅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我清楚记得,梅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别忘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些话,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也一直心存感激。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快20年过去了,我也不再年轻,当许多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也有人问我,是不是心里酸酸的?我的回答是:否。在我年轻的时候,走上管理岗位,那么多老师和同事真心诚意支持我,我没有理由不支持现在的年轻人!

1999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地理系,但几乎没有离开学校。对地理系的发展、对地理系的老师和同事们仍然关注。就是一段时间遇到梅先生,如果再见时,也感觉不到他的变化,他仍然是精力充沛。我们总是会聊上几句,聊聊他退休后的工作、聊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是他割舍不掉的情结。

2001年4月我调到河口海岸研究所工作,面对学校唯一的“五星”级单位,且人才济济,集中了许多“重量级”的人才,我感到工作难度较大,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久遇到梅先生,他主动跟我谈河口所的工作,让我也很感动,他也关心着我,很快知道了我的工作变动。

2007年,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河口研究的机构——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在整理河口院的发展历史时,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梅先生也是河口院“元老”级的人物,只因当初在看中出身的年代,由于其成分不好,河口海岸的研究处于半军事化管理,他未能继续从事河口海岸的研究。

知道了这段历史,在2010年,陈吉余院士九十华诞之际,我跟梅先生约稿,梅先生很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很快送来《忆导师卓越成就,庆导师九十华诞——陈吉余院士永远是我的学习榜样》征文,对陈先生的学术贡献评价非常全面、对陈先生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2012年,在李春芬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让我记忆深刻。梅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他出身成分不好,他的婚礼很少人参加,但李春芬先生亲自为他主持婚礼……

2013年大年初一,我去给陈吉余先生家拜年,也遇到梅先生给陈先生拜年,我得知,梅先生在大年初一给陈先生拜年,已经很多年……

点点滴滴,让我了解到,梅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严格的人,也是一位感恩的人、记情的人、关心他人的人……

在梅先生八十华诞之际,衷心祝愿梅先生及余师母健康长寿!

【注释】

[1]作者简介:王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党总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