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培养人才服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又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说。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_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陈运普(1)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2)“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新局是不可能的。”(3)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质量,转化为服务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发展思想库,并通过思想理论宣传、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一、培养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社会责任应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为培养人才服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又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从教育的本质上说,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通过具体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但受到传统的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敢理直气壮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加之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和误解而产生的短期行为与浮躁思想,部分教师错误地把教书与育人分开,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结果使所培养的人才造成一定程度的素质缺陷。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第一,科学文化知识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说。它包括文学、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门类,数十个一级学科和数百个二级学科,具有知识性特征,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作为价值体系,体现着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生活提供指导,是科学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具有意识形态特征、政治性特征,带有先导性和根本性。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使大学生逐步形成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第三,综合素质提升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集古今优秀文化精髓之大成,具有典型的人文精神特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养成,但根本是要看其能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正是通过其人文意蕴从多个角度致力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思想、法律意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肩负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首先,高校哲学社会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应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应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敢讲真话,会讲真话,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在作风上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给大学生以深刻影响。其次,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要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地位,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进步成长,使大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成才,而且要在精神上成人。再次,克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许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毫无关系,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根本没有讲授过任何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用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观点、新材料,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改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社会服务

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4)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研究属于科学活动,它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既然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它就负有社会使命的社会责任问题,这就是以整个社会精神生产一部分的著作和文章影响社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在第21条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这是对高校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是确立社会价值“无价”观念,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标准来衡量,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挥的作用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有人就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因而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而没有认识到这种间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才真正具有长久性作用。实质上,哲学社会科学是作为一种高级的智力和知识产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价值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体现在提高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及其成果不仅揭示着知识和精神生产的特点及规律,也揭示着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组织规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将日益直接介入生产、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并日益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而这些长久性作用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产生实际的社会效果,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大力宣传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全方位的服务理念。这不仅仅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直接为企事业单位、政府实务部门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为工程技术提供社会人文支持。当今社会,自然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无疑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要使科学技术得到合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靠自然科学是不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许多工程项目单从技术上讲是可行的,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从社会发展来讲就产生许多问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中的道德问题、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工程项目在其施工过程中,忽视人文与社会发展规律所致。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性作用日益凸显,许多深层次的重大实际问题、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迫切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通过宣传、传播等手段为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牢固树立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切实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效发挥出来。

履行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服务责任。一是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普及,提高公众人文素质。《纲要》第21条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社会就要承担起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核心是通过思想理论宣传与文化传播引导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的主阵地。面对多种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碰撞、多种信仰并存社会现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公众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够建成。为此,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关键是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说服力;通过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唯其如此,文化传播才具主体地位。二是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参与政府的决策,为实际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对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导向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6),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提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汇聚着众多的学科,拥有充足的智力储备,就前瞻性研究、从长远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议,发挥“思想库”作用方面优势显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紧围绕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紧紧围绕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决策的难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中心,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挂钩,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在重大课题上有新突破,在应用科学上推出一批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三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纲要》提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的原创性生产,并不等于商品、市场和需求。我们要以企业(市场需求),建立起产学研用结合的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及时地多途径地将优秀科研成果向文化产品转化。

三、繁荣学术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不断地得到繁荣和发展。江泽民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7)“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社会科学能够得到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8)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经常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理论课题和重大的现实课题,给予科学准确的回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时刻体察中国社会的实际,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源头所在。立足社会现实,不断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基本方式。致力于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间的和谐,是进一步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因此,要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传播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作出符合现实要求的新的解释和说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和综合研究水平。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于教育实际。高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高校教师既是学术园地的耕耘者,也是教书育人的践行者。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引导人们认识世界、传承特定社会文明成果、巩固特定群体价值观念等功能,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不能仅仅重视科学研究一个方面,还应当立足于高校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努力在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同时,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价值。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定位的必然要求。必须真正围绕唱响主旋律、围绕学校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准确、客观地反映校园实际。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从情感上贴近师生听众,在共鸣中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人为本。脱离人的需要和生活实际,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忽视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况,哲学社会科学将无法实现其传承文明,也不可能达到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形成特定价值观念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和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进步成长,使大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成才,而且要在精神上成人。

做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通过学习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振奋精神,深入实际,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和其他相关的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陈运普,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4页。

(3)《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文献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4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8)《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文献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