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

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城镇化本身是一种空间过程,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和模式。浙江城市体系“三圈一群”的构架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带和城市群互促共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集约化城镇空间格局。
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四)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

城镇化本身是一种空间过程,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府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作用下,浙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行政主导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前,由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浙江城市数量受城镇建制政策的影响较大,但无论如何调整,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城市一直保留。这一时期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聚集功能也不突出,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发挥作用,浙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行政主导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2.“小聚集,大分散”的城镇均衡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快速推行家庭承包制,出现了集体企业、联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家庭工业多路并进的新局面。在城乡隔离的制度框架下,乡镇企业逐步萌芽和发展,出现一批较具规模的农民工商企业。随着浙江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促进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受当时“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政策方针影响,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区、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区、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区、以金华为中心的浙西区等区域小城镇都有了长足发展(朱磊、朱李鸣,2006),浙江城镇体系呈现出均衡发展格局。

浙江省在人口、产业、建设用地等空间要素的动态分布上表现出“就地转移”的城镇化过程,建制镇数量快速增加,其建设用地增长快于城市建设用地,城镇体系呈现出“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格局。

3.“大聚集、小分散”的集约化城镇空间格局

针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弊端,浙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连接主要城市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各类要素加速集中,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形成了更大的带动作用(朱磊、朱李鸣,2006),大中城市在各个区域的中心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日渐增强,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突显,形成三大都市圈。同时,浙中地区相对平坦的地势条件以及计划经济时期一定的工业基础,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推动了城镇快速发展,依托于杭金衢等交通廊道,初步形成包括金华市区、义乌市、永康市、兰溪市、东阳市及浦江县、武义县等在内的浙中城市群。浙江城市体系“三圈一群”的构架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带和城市群互促共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集约化城镇空间格局。

未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指导下,浙江城镇化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呈现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局面;城市体系将以不同等级的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为基本构架,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具有空间集聚力和辐射力、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有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