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敏感问题调查技术

敏感问题调查技术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实际情况,这种偏倚是由于被调查者故意说谎所致的,所以称之为说谎偏倚。对象转移法是用第三个人的敏感特征的行为或意见作为提问对象,询问被调查者对此的看法,从而间接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真实意见。

所谓敏感问题(sensitive problem)是指涉及个人(或单位)的隐私或利益的问题,以及大多数人认为不便在公开场合表态或陈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一些违法或犯罪的行为。

在医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受被调查者欢迎的,或感到尴尬的所谓敏感问题,比如吸毒、性行为、避孕手段、同性恋等。对这类问题的调查,如果使用直接调查的方式,很难获得被调查者的真实信息,必须采取特殊的、科学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应答率和真实回答率,以使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下面就介绍一些对敏感问题调查的技术和方法。

一、敏感问题的类型

(一)敏感问题分类

敏感问题按其答案的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属性特征敏感问题和数量特征敏感问题。

1.属性特征敏感问题 也称分类特征敏感问题,它被用于了解被调查者是否具有敏感问题的特征,并估计具有敏感问题特征的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故也可以称为敏感性比例问题。例如,是否有吸毒行为?是否有婚外性行为?等。这些敏感问题根据其所提供答案的数目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分类敏感问题和多分类敏感问题。

2.数量特征敏感问题 是指被调查者具有敏感问题数额大小的特征,一般是估计敏感问题数值的均数,故也可称为敏感性均值问题。例如,“你有几个婚外性伴侣?”“你每月的工资外收入有多少?”等。

(二)敏感问题调查常见偏倚

由于很多具有敏感问题特征的行为往往不被社会赞同,容易遭受非议,有些甚至会涉及违法犯罪,故在对敏感问题调查时,一部分被调查者会拒绝回答或说谎,这都会导致信息偏倚的产生。

1.无应答偏倚 被调查者不应答会导致应答率的下降,由于不应答者和应答者之间在某些特征上往往存在明显差异,故应答者的情况往往与整个研究人群的情况并不一致,这时如果用应答者的结果来推测整个研究人群的特征,往往会产生无应答偏倚。

2.说谎偏倚 即调查者故意说谎,给出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答案。在回答敏感问题时被调查者往往受到某种特定的社会倾向的影响,最常出现的是社会期望反应定势(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set),也就是应答者不是按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回答,而是根据社会期望的取向来回答问题。这就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实际情况,这种偏倚是由于被调查者故意说谎所致的,所以称之为说谎偏倚。

二、改良问卷调查

敏感问题调查之所以较其他一般问题调查困难,其原因主要来自于被调查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因此敏感问题调查能否获得满意效果,关键在于要消除被调查者的这种恐惧心理,一旦被调查者确信自己的隐私不会被暴露,那么他们给出真实答案的概率就会极大增加,从而使调查结果接近于真实情况。

(一)改良问卷的设计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用调查表进行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当调查表中涉及敏感问题的调查时,需对普通的调查表作一些改良。

1.巧妙安排 把敏感问题放到最后或中间偏后的地方,而且在提问时不要转折变化太大,最好渐次提出,即按非敏感问题到弱敏感问题再到敏感问题。

2.间接询问 在对被调查者进行敏感问题调查时,用对象转移法或假定法来间接地询问敏感问题。

对象转移法是用第三个人的敏感特征的行为或意见作为提问对象,询问被调查者对此的看法,从而间接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真实意见。比如欲调查中学生对早恋问题的态度,那么可以这么设计问题:“你们班有无男女同学谈恋爱的?你对此有何看法?”等。

假定法是设置一种假定状况,来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敏感问题的态度、看法。比如“如果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你想要几个小孩?”。

当然用对象转移法或假定法间接获得的结果与直接询问的结果是有区别的,故在分析时应全面考虑、仔细分析。

3.辅守密协议 为了消除调查者隐私被暴露的恐惧心理,可以在调查表的最前面(或最后面)附一份保证保守被调查者个人隐私协议书,协议书中必须注明保密的基本原则,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如果调查者泄密,应受的惩罚和被调查者应获得赔偿等。

4.奖励承诺 对完成含有敏感问题的问卷的被调查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一套纪念邮票等,再辅以守密的承诺,会大大提高应答率和正确回答率。

5.封闭式问卷 这是在敏感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没有姓名、年龄、学号(工号)等泄漏身份的项目,而且问题均为封闭式答案,被调查者只需打勾或写字母数字,无须在问卷上留下字迹,这样既省时省力,又防止从字迹的推断导致泄密,故较易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二)改良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①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实施性强;②省时、省钱、省力;③所获的信息全面;④可以获得每个被调查者的详细信息,这在统计分析时具有许多优越性和便利性,并可以进行易感因素或影响因素分析;⑤所需的样本量显著少于下面要介绍的随机应答技术。

缺点:主要是无应答率较高而正确应答率较低,易产生信息偏倚。另外不适用于文化层次较低人群的调查。

三、随机应答技术

随机应答技术(randomizedresponse technique,RRT)是指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被调查者以一个预定的基础概率P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回答,除被调查者本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调查者)均不知道被调查者的回答是针对哪一个问题,以便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最后根据概率论计算出敏感问题特征在人群中的真实分布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一)常用随机应答技术

1.两个相关问题的RRT模型

(1)针对调查的敏感问题提出两个相关联的问题:例如,当调查人群中婚前性行为的状况时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问题1:我有过婚前性行为?问题2:我没有婚前性行为?两个相关问题的回答只有“是”或“否”二分类。

(2)设计一个随机装置:比如说纸箱、布袋等,放入红球和白球,两球的比例分别为P和1—P,红球与白球的比例接近1∶1,但不能等于1∶1(敏感问题的概率不能为0.5,否则无法计算),如0.6∶0.4等。以红球代表问题1(即敏感问题),白球代表问题2(非敏感问题)。

(3)受试对象回答问题: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受试对象从随机装置中摸出一球,根据球的颜色不同分别按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对应的问题。这样除回答问题的本人外,别人根本不知道她(他)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也就无法知道他(她)的真实情况,这样就保护了被调查者的隐私,又得到了被调查者的真实回答。回答完毕后将球放回并混匀,则得到了一个回答“是”者的比例λ值。

(4)分析:根据概率论的基本知识,计算出在被调查人群中具有某一敏感问题特征者的比例。公式:

λ=Pπ+(1-P)(1-π)

式中λ为回答“是”者所占的比例,P为红球的比例,l-P为白球的比例,π是具有敏感问题特征者的比例,n为样本量。根据上式可得:

例10-1 调查1000名男青年的婚前性行为,用上述方法,设红球比例为0.6,白球为0.4,通过调查,回答“是”的人的比例为0.47,则男青年中有婚前性行为者的比例π为:

本模型的优点是保密性极强,无论应答者回答“是”或“否”都不会暴露其任何隐私。缺点是模型的方差较大,而且两个问题均为敏感问题,容易导致应答者的抵触情绪。

2.两个无关联问题的RRT模型

(1)设计两个不相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敏感性问题,第二个问题针对一个与敏感问题无关的问题。如问题1:你有过婚姻外性行为吗?①是②否。问题2:你是工人吗?①是②否。

(2)设计一个随机装置:内置红、白两色的小球,红白球之比为0.6∶0.4(或0.5∶0.5等),混匀。

(3)受试对象回答问题: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由调查对象从随机装置摸出1球,摸到红球则回答第一个问题,摸到白球则回答第二个问题,回答完毕后将球放回,计算获得回答“是”的总比率λ。

(4)分析:根据概率论知识可得:

λ=pπ+(1-p)R

式中λ是回答“是”者的总比例,P为红球比例,l-P为白球比例,R是符合第二个问题特征者的比例,π则是有敏感问题特征者的比例。由上式得:

例10-2 调查1000名已婚男性的婚外性行为,用上述方法调查,其中红球比例为0.6,白球比例为0.4,已知受调查者中工人所占比例为0.55,最后得到回答的“是”的比例是0.40,问有婚外性行为的男性占多少比例?

本模型的优点是方差较小,精确度较高,而且抽到敏感问题的比例可以为不等于0或1的任何数(但不能太靠近0或1,否则保密性不好)。缺点是存在泄密的可能性较大(回答“否”则肯定无敏感问题特征,而回答“是”则可能有敏感问题特征),容易导致不真实回答。

3.多项分类敏感问题RRT模型

(1)设计敏感问题:该问题的答案可分为K种互相排斥的类别:A1,A2,……,Ak,例如,在一个地区进行性病患病及诊疗情况的调查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患过性病并做过治疗吗?”,可选择的答案有:①未患过性病;②患过性病,但在非正规医疗单位进行诊治;③患过性病并去正规医疗单位诊治。

(2)设计一随机装置:比如一套卡片,将卡片按一定比例分成K+l堆(其中K为敏感问题可能备选答案的类别数),在1堆卡片上写敏感问题及其可供选择的答案,在剩下的K堆卡片上,分别写上“1”,“2”,……,“K”的字样。比如上面的例子可将卡片分成4堆,1堆写上敏感问题及答案,其余3堆分别写上“1”,“2”,“3”。

(3)受试对象回答问题:在研究人群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样本中的每一个对象均从随机装置中摸出一张卡片,如卡片上写有敏感问题,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答案中选择“1”,“2”,……,“K”作回答。如果卡片上为数字,则直接读出,回答完问题后把卡片放回盒内并混匀。

(4)分析:设写有敏感问题的卡片占全部卡片的比例为P,写有“1”,“2”,……,“K”数字的卡片比例分别有P1,P2,……,PK,显然P+P1+P2+……+PK=l。另以n代表样本量,以πi表示人群中具有第i类敏感问题的人占的比例,以λi表示回答数字i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则根据概率论知识可得:

例10-3 调查某人群手淫情况,提出一个敏感问题为:“你有手淫行为吗?”答案为:“①经常有;②偶尔有;③没有”。选择700人作样本,随机装置中代表敏感问题的红色卡片比例为0.5(10/20),白色卡片有10个,其中有4个写有数字“1”,3个写有数字“2”,另外3个写有数字“3”。让被调查者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摸球,摸到红球回答敏感问题(选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前面的数字作回答),摸到白球则回答球上的数字。结果有238人回答“1”,有284人回答“2”,有178人回答“3”,请问人群中各种手淫情况的比例。

优缺点:优点是本模型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多分类敏感问题调查,也可用于某些数量特征敏感问题的调查,所得的估计值也为无偏估计,且操作简单、易理解、计算简单。缺点为所需样本量必须足够大,否则πi的估计值可能出现负数,导致无法解释。

4.数量特征敏感问题RRT模型 对于某些敏感问题如逃税的数额、工资外收入的多少等,我们的目标是找出敏感特征数量的平均值,即平均逃税金额,工资外收入的平均值等。这些情况用上述介绍的RRT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用专门用于研究数量特征的RRT模型来进行调查。用于数量特征敏感问题调查较好的RRT模型为加法、乘法模型。这一模型用一个无关的随机变量(如随机数字表)与被调查者敏感问题特征的实际值的和或积作为答案,对敏感问题进行数值估计。由于随机变量出现的值只有被调查者知道,故能保护其隐私,易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其设计步骤如下。

(1)针对敏感问题提出问题:比如“你上个月的逃税额为多少?”

(2)找一组随机变量:该随机变量与敏感问题无关,常使用一组随机数字来做随机变量。

(3)设计一个随机装置:比如纸箱、布袋,内装小球或卡片,上面写有随机变量的数值,比如把一串随机数字分别写在小球上(或卡片上),混匀。

(4)受试对象回答问题:从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样本,让每个被调查者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摸球(或卡片),然后将本人敏感问题特征的数值与球上的数值相加(加法模型)或相乘(乘法模型),被调查者将相加或相乘后的结果报告给调查员,并把球放回随机装置中混匀。由于从随机装置中摸到的数字只有被调查者本人知道,故可起到保密的作用。

(5)分析:设被调查者敏感问题特征的数值为X,随机变量的数值为y,用Z来代表X与y的和或积,则有:

式中μx表示所有被调查者的敏感问题特征值X的平均值,μy表示所有随机变量y的平均值,μz表示所有被调查者所回答的数值Z的平均值,S 2Z表示所有被调查者所回答的数值Z的方差,n为样本含量。

故该地区个体工商户每季度的平均逃税金额估计为231.23元。

优缺点:缺点为μx的方差易受y取值的影响,当y比较分散(即y的方差较大)时,Var(μx)明显增大,但y取值过于集中时,保密性不好。优点为所需样本量较小,设计也较简单,模型的方差也明显小于无关联模型,另外X的分布无论是离散型的,还是连续型的,均可估计其均值。本模型的计算量也较小,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数量特征敏感问题的RRT调查模型。

(二)随机应答技术应用注意

(1)RRT样本的选择一定要遵循随机化原则,否则无论RRT的实施多么精确,其研究结果均没有代表性。

(2)实施RRT前必须对调查员严格培训,完全掌握RRT的原理及其实施方法,并能对应答者作必要的讲解。还需遵守伦理道德,态度和蔼,服务周到。

(3)对被调查对象做详细的解释,让他们理解RRT之所以能保密的原理,否则RRT使用效果不佳。

(4)随机装置设计的必须科学合理、保密性好,并能保证运用时不被他人看见。在调查过程中,各种球或卡片的比例不能改变,应答者回答后必须把球或卡片放回原处,并混匀。

(5)非敏感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其可能的答案应与敏感问题相同或相近,不会导致泄密。

(6)注意RRT模型的选择。不同的RRT模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敏感问题调查,故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敏感问题的特征和人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RRT模型。

(7)一般来讲RRT的样本量必须足够大,否则RRT的结果误差较大,甚至出现不可解释的结果。

例10-4 欲调查某地区个体工商户的每季度逃税情况,用上述加法模型进行调查,共抽取20个个体工商户,所用的随机数字表的均数和方差分别为160.5和243.36,所有调查对象的应答值的平均数为391.73,方差为7969.3657,试问该地区个体工商户每季度平均逃税金额估计为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