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血管性损害

肾血管性损害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剂量的增大,肾小球滤过下降,血肌酐上升,停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长期大剂量应用者可出现不可逆的肾小管萎缩、纤维化及微动脉损伤。肾毒性多出现在疗程的最初4个月时,尤其是在原有潜在性肾损害患者。病理表现为肾微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血管发生不全性堵塞。当血液强行通过时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小板破坏。临床上除肾衰竭外,表现有嗜酸性细胞增多,预后往往较差。

【致病药物】

1.环孢素 出现于10%~40%的服药者。随着剂量的增大,肾小球滤过下降,血肌酐上升,停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长期大剂量应用者可出现不可逆的肾小管萎缩、纤维化及微动脉损伤。肾毒性多出现在疗程的最初4个月时,尤其是在原有潜在性肾损害患者。

2.其他药物

(1)丝裂霉素C:治疗转移性癌可发生慢性肾小球微血管病。病理表现为肾微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血管发生不全性堵塞。当血液强行通过时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小板破坏。可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或抗血小板制剂治疗。

(2)口服避孕药、儿童应用甲硝唑: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3)麦角新碱:用于产妇可造成红细胞破坏及肾小动脉栓塞,导致产后肾衰竭。

(4)噻嗪类利尿药、磺胺类药物:可致肾过敏性脉管炎。

(5)别嘌醇、卡马西平、格列本脲、苯妥英钠及奎尼丁等:可引起坏死性肉芽肿脉管炎。临床上除肾衰竭外,表现有嗜酸性细胞增多,预后往往较差。应用泼尼松治疗有效。

(6)青霉胺:可引起致死性肾脉管炎伴微肾小球肾炎

(7)链激酶:可致血清病伴肾动脉炎,表现为肾小球性尿蛋白及血尿。

(8)马血清制剂、疫苗:导致免疫复合物型肾炎伴肾脉管炎。

(9)苯丙胺:滥用时可引起典型的多动脉炎综合征。

(10)吡罗昔康:可致哼诺赫-舍恩莱因综合征伴肾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