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探贪污贿赂犯罪原因及心理动态

初探贪污贿赂犯罪原因及心理动态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贪污贿赂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共财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而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分子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极端的物欲与消极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变得贪婪性动机急剧膨胀。
初探贪污贿赂犯罪原因及心理动态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楠生

我国《刑法》所涉及的贪污贿赂犯罪,在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发案率颇高,犯罪金额也在增大,它既严重损害国家工作人员的声誉,又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的打击和防范贪污贿赂犯罪,便理所当然成为目前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探讨其所产生的犯罪心理动态,也是当前在办案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贪污贿赂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共财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而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分子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主体对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共同作用,是量变导致质变的恶性转化过程。有人认为职务犯罪就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或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的犯罪,我觉得一方面上述观点限制了职务犯罪的范围,把一些符合职务犯罪本质属性的犯罪排除在外,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职务犯罪全部视为有职务身份者所实施的一切犯罪,虽有一定的职务身份,但其犯罪行为与职务无关则不属于职务犯罪的范畴。所以,贪污贿赂犯罪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贪污贿赂犯罪的概念反映出了犯罪的本质属性,是对犯罪心理的一种理论概括,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对此我从犯罪心理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产生犯罪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其可以随着机会的出现和消失而膨胀和缩小,一旦社会某些条件和不良动机相结合,就会使犯罪得以实施的机会更加成熟,同时,这种犯罪的心理容易和一般目的的犯罪心里相融洽,产生犯罪动机。我国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漏洞、薄弱环节和一些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侵蚀,而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社会制度约束力削弱,为职务犯罪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滋生诱发犯罪的因素增大,构成巨大动因,在客观上形成犯罪的心理。具体表现在:

1.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体系尚未确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一些人中是非观念模糊,腐朽思想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发展和蔓延。

2.由于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权利的运用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提供了滋长蔓延的温床。

3.法制体制和社会规章制度不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许多市场行为、企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未能及时用法制形式加以规范和制约,使一些行为被一部分人可利用,使“犯罪黑数”增大,使职务犯罪“风险”减小。这一增大和减小的矛盾刺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主观动因,从而导致职务犯罪的现象增多,存在着“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犯罪心理,以至于心安理得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钱财。

二、人生价值观念的歪斜和扭曲,产生犯罪心理

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但影响着个体的一般倾向,而且支配着人们的整个精神面貌和意向。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人们的旧传统思想随着社会发展而受到冲击和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产生了种种“庸俗”的实用主义思想。一些人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收敛钱财的私有工具,把非法所得的钱财当作人生的价值体现,求财已经成为一项心理活动,甚至把能否非法占有钱财作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和尺度,证明自身价值的自我荣耀。“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极端的物欲与消极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变得贪婪性动机急剧膨胀。在金钱万能心理诱惑下,一些意志薄弱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贿赂,一次又一次的对拥有巨额金钱的快乐情感,使他们对金钱的追求更加狂热,贪欲心理成倍增长,胆子越来越大;从被动接受礼物发展到主动索取大量公私财物;以隐蔽的手段作案,转化为公开性的内外勾结,上下串通结伙作案。例如,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与张家口卷烟厂厂长李国庭利用卷烟紧张时共批了61条卷烟,得到了百万元之余的贿赂。

在金钱万能者以贪污贿赂犯罪的核心心理驱使下,陷入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其主观表现为:

1.政治素质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政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的利益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

2.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具体工作,法制观念淡薄。

3.特权思想严重。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群众观念淡薄,颠倒了主仆关系,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

三、社会分配不公,超前高消费等弊端,产生犯罪心理

需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刺激了贪污贿赂犯罪心态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各种需求产生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心理平衡状态。”现时期我国生产力水低下且不平衡,缺乏合理衡量各种社会劳动的尺度,由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具体政策不配套,产生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党政机关干部的收入和某些单位相比差距很大,与个体经营者相比更加悬殊,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理失衡。由于国家未能及时有效的限制和调整社会成员间物质生活水平差别,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有些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信念认识,政治地位的优越感和经济地位的失落感形成强烈反差,非法致富和合法劳动形成巨大差异,使意志薄弱的国家工作人员心理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时期很多所谓的“巨富”,并非靠诚实劳动所得,在物质丰富与精神匮乏的不协调及其他因素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超前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低薪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权力的制约问题重视不够,权力一旦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必然产生极大贪婪性,从而趋向腐败。

四、抑制能力同滋生犯罪形成反差,产生犯罪心理

没有制约的“权力”也是产生腐败的根基。抑制能力同滋生犯罪的反差,使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得以掩饰,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冒险心理的气焰。任何一种犯罪心理转化都要经过徘徊、稳定、转变三个过程。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常常抱着一种先拿着试试看,不能拿退回的试探性心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在执法中,有些司法机关不能正确处理好打击、保护、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执法上随意性较大,对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处理偏轻,有的甚至重罪轻判,以罚代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降低了执法机关的威信。措施不够有力,使犯罪分子心理得到强化,使犯罪分子变本加厉、有恃无恐。不仅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也无异于养痛为患,使国家的财产遭到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