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儿童的情感去体味诗歌的情感

用儿童的情感去体味诗歌的情感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带着童年时稚嫩的目光和灵魂去体验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读着《老祖母的牙齿》,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童趣,老祖母的牙齿掉了,说话的样子把我们逗得笑嘻嘻的,多么有意思,这不正是儿童天真烂漫的表现吗?诗人抒写的儿童心中的情,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儿童诗能引领我们回到童年。诗句中饱含小男孩对母亲纯真而强烈的情感。

彩虹用色彩,瀑布用巨响,诗人用诗,万物皆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感情来了,诗来了;感情走了,诗也走了。感情,就是诗的生命。那飘荡在空中的诗情呦,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敏锐的儿童诗人感受到了,他用感情的五线谱,真诚地记录了下来,人间便诞生了五彩缤纷的儿童诗。

(一)用儿童的天真去体验诗歌情感的真挚表达

我问:“童真是什么?”

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的天真稚气。

诗人答:“童真是一泓清水,清澈见底,让人一览无余;童真是一轮明月,皎洁无瑕,让人一见钟情;童真是漫天繁星,活泼可爱,眨着顽皮的眼睛;童真是烂漫山花,光彩夺目,舞着娇弱的身姿……”

我们留恋童真,我们回味童真。一首首儿童诗,把我们带回童年,带回纯真年代。让我们带着童年时稚嫩的目光和灵魂去体验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1.在童真的语言中感受“固有的本真”

最是单纯孩提时。不是吗?在孩子的心目中,所有事物都充满“情味”,也许对我们大人来说,这显得如此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却在这样的“不可思议”中感受到了“返璞归真”!

奶奶年纪大了,牙齿一颗颗都“退休”了,于是,便有了《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曾妙容

时间真是恶作剧,

爱在老祖母的牙齿上开山洞;

风儿更顽皮,

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

嘘!嘘!嘘!

老祖母的话儿半天才说一句:

去!去!去!

逗得我们笑嘻嘻。

读着《老祖母的牙齿》,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童趣,老祖母的牙齿掉了,说话的样子把我们逗得笑嘻嘻的,多么有意思,这不正是儿童天真烂漫的表现吗?这不正是儿童“童言无忌”的体现吗?儿童读起来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我请二年级的孩子们读《老祖母的牙齿》,孩子们的体验各种各样:有的说:“我们的牙齿也有‘山洞’呢!还好时间又把我们的牙齿给送回来了!老祖母的牙齿是不是被时间忘记了呢?”有的说:“我的牙齿上本来也有个‘山洞’,可是已经封闭起来了,是用新牙齿封起来的。”还有的说:“年纪大了牙齿就会掉,牙齿一掉,说起话来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所以老祖母说话的调就变了,听起来很好笑,但是在我的心里,她依然是我最喜欢的老祖母。”……

在这样的回答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璞玉般的天性与不泯的童心。

我们常常透过儿童诗中幼稚的语言,看见一个个顽皮又淘气的孩子,看见一个个天性被完全释放的孩子:

不擦盘子的高招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

(做那讨厌无聊的家务)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

(而不是去商店购物)

如果你不得不去擦盘子

就故意掉一个在地上——

也许他们就再不会

让你去把盘子擦亮

你是不是也曾干过这样的“坏事”:不想看书,就把书偷偷藏起来;不想做作业,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不想吃蔬菜,就趁人不注意时把菜倒进别的同学的碗里……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坏点子”。诗人抒写的儿童心中的情,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2.在奇妙的幻想中感受“纯洁的真诚”

童年是人生的晨曦,这时的我们拥有超群的想象、单纯的天性。儿童诗能引领我们回到童年。王立春在《大眼贼》中这样写老鼠

大眼贼

王立春

偷过荞麦未成年的孩子

和玉米的金牙

还在黄豆的家里

把黄豆的荚骨打断了

疼得黄豆满地乱滚

读着诗句,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猜度:这些诗句,好像是在儿童的口授中写出来的,意随笔落,凭的是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纯真感觉,不加修饰,也不借助知识和技巧,只需要来一点“儿童的灵感”,便能在儿童独特的思维中,展开一个亦真亦幻、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首儿童诗:

着急的锅子

谢武彰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

菜却没煮好,

弟弟等得好急了,

妹妹等得好急了,

小猫等得好急了。

只有妈妈最辛苦了,

还不停地忙着,

急得脸上都是汗,

我赶紧来帮忙。

打开锅子一看,

呀!锅子也急坏了,

它也满头大汗呢!

呦,锅子怎么流汗了?大人们笑了:“嘿,这有什么奇怪的?这不就是水蒸气吗?”是呀,大人见怪不怪的小事,如果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就变得有趣起来。菜没煮好,妈妈可着急了,脸上都是汗,于是,锅子也急坏了,它也满头大汗。儿童是富有幻想的,在他们的情感中有太多幻想的成分,但是,事实上,孩子却不觉得这是虚幻的,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这一切就是真实的。锅子是会流汗的,小狗是会说话的,花儿是会脸红的,青蛙是会唱歌的……

泰戈尔说:“儿童喜欢泥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泰戈尔评传》)给孩子们引路,使他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对教师来说也是人生的“再次启蒙”。儿童都拥有一颗天然的心,在他们纯真清澈的目光里,人世间的一切都像母爱和花朵一样,是美丽的,是单纯的,是和谐的,是无忧无虑的,是光明磊落的,是欢乐明快的……诗歌的表达亦是如此。

(二)用儿童的热情去体验诗歌情感的热情奔放

热情,是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与激情相比,热情更平和一些。如果说第一学段的孩子处于天真烂漫的幻想世界中,那么第二学段的孩子的情感已由冲动走向稳定,他们已经会用自己的热情去体验诗歌中蕴含的热情,这个过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感受诗中的“主动友好”。

动物是儿童的朋友,诗人常常紧紧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来创作诗歌。如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小象》:

小 象

[苏]马尔夏克

送两只鞋给小象

象叼起来望了望

说是太小

它穿不上

一对不够

得给两双

这首诗看起来特别简单——简单的词句,简单的情感,但是细细一品味,简单之中又蕴含着不简单。小朋友送给小象两只鞋,小象叼起来望了望,小朋友听懂了,那是小象在说:鞋太小了,穿不上。简单的词句传达出儿童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场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纯洁、爱意融融。

诗人在诗歌中的类似语言,其实很多来源于儿童。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惊叹,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与周围的草木、动物是不分彼此的,诗人用纯净的心灵以发现的眼光和儿童交往,因此孩子们因物我不分所蹦出的一言半语,常常能够被诗人敏锐地抓住,点燃创作的灵感。

第二层次:感受诗中的“热烈积极”。

在儿童的世界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他们总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如下面这首诗歌:

我是男子汉

傅天琳

如果今天夜里突然起风

不要害怕,妈妈

我是家里的男子汉

我已经六岁了,我是男子汉

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

把不听话的风

赶到

没有灯光的角落

让它罚站

爸爸不会回来,今天不是星期天

妈妈,你不要发愁

我是男子汉

我会用爸爸用过的锯子和斧子

给你劈开生炉子的柴

叔叔说男子汉就是有出息

妈妈,你也有一个有出息的

男子汉儿子

如果你收到一封

从天上拍来的电报

那是你的男子汉儿子

要摘来一颗星星

照你写字到很晚很晚

这是一篇“男子汉宣言”!每个小男孩心中都有“男子汉”情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小英雄,得到大家的赞赏。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每个男孩似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像爸爸那样,像爸爸一样胆大心细,像爸爸一样承包家里的所有力气活,像爸爸一样坚定地说:“有我在,别怕!”

诗中的小男孩非常有想象力,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他要用自己的陀螺鞭子把吓人的风赶走,他想从夜空中摘来一颗星星为妈妈照明。在孩子的眼中,在有趣的诗里,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诗句中饱含小男孩对母亲纯真而强烈的情感。

(三)用儿童的含蓄去体验诗歌情感的委婉表达

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把意思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这是诗歌的一大特征。如果说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孩子或是天真的,或是热情的,那么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增,儿童在情感表达上变得更加含蓄和委婉。

从观点表达的方式来看,这一学段的儿童常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观点,而不是直白的呼喊。

如这一学段的儿童都比较喜欢的台湾诗人李舜容的诗《忍》:

李舜容

妈妈不说苦

心中有泪

手上有茧

短短三行诗,写尽妈妈一生的含辛茹苦。诗题虽只有一个字“忍”,却高度概括了诗歌的主旨,表面上看是说妈妈的艰辛——“心中有泪,手上有茧”,其中蕴含的却是孩子无尽的感恩之情,凝练而深沉。

又如《秋千》这首诗:

秋 千

光 明

爸爸是根绳

妈妈是根绳

吊起一座桥

我在桥上摇啊摇

欢乐飘啊飘

成长中,需要爸爸的关爱,也需要妈妈的呵护。爸爸和妈妈用“爱”吊起了一座桥,而“我”呢,站在桥上摇啊摇,感受快乐和幸福。父母是孩子的依托,是孩子欢乐的来源,整首诗没有一句直接表达对亲情、对父母感恩的语句,却处处弥漫亲情,其乐融融。

附:教学随笔

那天,无意中读到了日本女诗人金子美铃的《小麻雀》,诗歌如下:

小麻雀

[日]金子美铃

小孩儿捉住了小麻雀。

小孩儿的妈妈微笑着。

麻雀的妈妈看着他们。

在屋顶上不声不响地看着他们。

心头为之一震:麻雀的妈妈和小孩儿的妈妈,一个微笑着,一个在屋顶不声不响地看着……诗歌中既没有直白的表达,也没有观点的体现。如果孩子读到这样的诗,会有怎样的体验呢?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带着这首《小麻雀》走进了五年级的课堂:

我先出示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读完之后,我这样问孩子们:“同学们,有个爱麻雀的孩子,捉住了一只小麻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把麻雀放了吧,麻雀妈妈会着急的。”有的说:“蓝天才是鸟儿的家,我们不应该把它关在笼子里,让它失去自由。”

我说:“是的,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可是,孩子的妈妈为什么微笑呢?

学生们猜测:那是因为妈妈爱孩子,孩子笑了,妈妈也就笑了。

“那么你是否感受到了作者想对这位妈妈说的话呢?”我引领孩子们走向思维的更深处。

“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全然不顾麻雀妈妈的感受,是何等的自私!”一个孩子说。

“是的,在妈妈的微笑里,我看不到慈爱,更多的是溺爱!”另一个孩子说。

不忍心对文中的妈妈做更多的批判,我引入下一个问题:“孩子高兴,妈妈微笑的时候,麻雀的妈妈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第三、四句诗:麻雀的妈妈看着他们。在屋顶上不声不响地看着他们。

孩子们沉思了一会儿:“麻雀妈妈看到此情此景,心正在流泪。”

我借机引导:是的,这首小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在于此,一是孩子妈妈的微笑与麻雀妈妈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将麻雀妈妈的痛苦隐藏在不声不响之中,麻雀妈妈眼见自己的孩子被抓走了,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不声不响地望着他们。作者虽然表达含蓄,没有用犀利的语言谴责捉麻雀的小孩儿和自私的妈妈,可是我们却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