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信息系统进展

智能信息系统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能系统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开放的、进化的系统,是能够灵活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系统。特别是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过程中信息处理机制的科学。它对于智能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的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及相互促进与交融,将会产生崭新的理论与方法,建造高级的智能信息系统。

1.6.3 智能信息系统进展

智能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知识管理、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融合、创新及应用,为智能信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信息管理发展到当前的知识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向知识系统发展,信息工程向知识工程发展,信息管理科学全面地迈向知识管理科学或智能信息管理科学。这就需要创建交叉学科理论,指导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

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的A.Debons教授在1996年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信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知识科学。

中国科学院陆汝钤院士认为,对知识的研究应该是一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应该把知识工程的概念上升为知识科学。

为了寻求一种统一的人工智能理论体系,以涂序彦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广义智能信息系统论,主要包括:①智能信息论。智能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各种智能活动(感知、思维、行为)实质上都基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过程;各种智能特性(自适应、自学习、组织)都体现在信息的获取、记忆、联想及利用过程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创造性上。②广义智能论。它包括智能普存论,即人、动物、个体、群体、机器都有智能;智能层次论,即人机智能存在着水平层次区别;智能进化论,即人、动物、机器的智能都可以进化。③智能系统论。智能系统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开放的、进化的系统,是能够灵活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系统。系统在有目的的智能活动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并得以成长起来,提高系统的有序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系统[6]

马费成教授和胡昌平教授在多部论著中全面论述了信息获取、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邱均平教授在《知识管理学》中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应用。

国内外许多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智能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执著而艰苦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完善和创新智能系统科学、知识管理科学或知识科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智能信息系统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智能信息系统的未来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密切相关。海量知识处理技术的研究是由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它是所有智能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当前搜索引擎的智能程度太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所用的信息检索与搜索技术是基于语法的,应该发展基于语义、语用知识的智能信息处理机制。这就要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获取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

(2)信息管理科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和研究是主要因素。信息管理科学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数据、信息、知识综合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如数据库与知识库技术、检索与推理技术等),将产生崭新的知识处理理论与方法,以促进两学科的共同发展,并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信息管理工作者将在智能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特别是在知识获取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作为信息资源专家,提供信息资源的管理经验知识;作为知识获取专家,收集、整理和精练知识系统所需要的知识;作为知识工程师,开发海量信息源的知识获取机制、大型知识库的高效管理机制、面向用户的高质量知识服务机制等。

(3)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例如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特别是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过程中信息处理机制的科学。它对于智能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的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及相互促进与交融,将会产生崭新的理论与方法,建造高级的智能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2]马费成,胡翠华,陈亮.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邱均平,文庭孝,马大川,等.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陆汝钤.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朱福喜,朱三元,伍春香.人工智能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李长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张玉峰.智能情报系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8]Sowa J F.Architectures for intelligent systems[J].IBM Systems Journal,2002,41(3):331-349.

[9]http://www.intsci.ac.cn/20070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