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志性成果“985工程”10年建设成效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1999—2008年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985工程”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20%。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985工程”学校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校均博士学位授予数从1998年的110名提高到2007年的550名。
“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1)总体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学校的共同努力下,“985工程”实施以来,各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自身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才培养方面,“985工程”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水平的大学群体,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10年中,“985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上,已经超过以美国大学协会成员高校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平均水平。博士生培养规模的增长尤为显著,博士学位授予数从1999年的不到9000人增加到2007年的40000多人,年均增幅达19%,其中39所“985工程”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一直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10年中校均授予博士学位数从110名提高到校均550名,增加了4倍。

在科技创新方面,“985工程”学校承担了众多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研究任务,做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解决了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科研任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985工程”学校始终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985工程”学校通过为科学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建设科技园区、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等多种形式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10年中,各校根据各自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积极倡导并组织对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985工程”学校还积极参与并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设或共同建设了3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自身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方面,各校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尝试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2)标志性成果

“985工程”10年建设成效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10年来,“985工程”学校作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量和层次都显著提升。2004年,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1999—2008年颁发的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通用项目)中有4项由“985工程”学校获得。2006年,南京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2008年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985工程”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20%。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经过10年建设,“985工程”学校承担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985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40%的“973计划”项目和近50%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校均1.1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校均7.1亿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等9校”)的校均科研经费在2008年已超过10亿元。

“985工程”学校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建立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创新基地。超过50%的国家实验室和近5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依托单位是“985工程”学校。在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评估的8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985工程”学校的工程中心数虽然只占全国的20%,但在评估中获得了第一名,并在前十名中占据了五席。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政府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985工程”学校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人文社科类国家重点学科和2/3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跃上新的台阶,汇聚了一批国际水准的学术大师和中青年学者。通过“985工程”建设,学校积极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和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如清华引进国际计算机科学界最高荣誉“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施一公等)。10年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增选过五次,新当选的院士中“985工程”学校所占的比例持续提高,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55%。10年中,“985工程”学校教师获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聘任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占全国的比例都在80%以上。

人才质量获得国际认可,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优秀人才。“985工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批学生在国际竞赛中屡获佳绩(如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团队在“美国计算机协会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荣获第25届和第29届全球总冠军等)。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985工程”学校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校均博士学位授予数从1998年的110名提高到2007年的550名。在1999—2008年评选出的98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60%以上的培养单位是“985工程”学校。在与我国签署国家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双边协议的国家中,与发达国家签署的协议基本都是在实施“985工程”建设之后。

学科建设加速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能够进入美国ESI数据库的都是论文被引次数位居各学科世界前1%的机构。2007年,“985工程”学校仅有40个学科被选进入ESI数据库,而到2008年,进入ESI数据库的学科数量就翻了近两番,已经有34所大学的140个学科被选进入ESI数据库,主要集中在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物理、临床医学等学科。其中按被引总次数统计进入世界高校百强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985工程”学校的26个学科。如按发文数量统计,“985工程”学校已经有11所学校的18个学科进入本领域世界前20名高校行列。这些学科表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

学校优势继续加大,出现了若干所高水平论文数达到世界名校水平的大学。1998年,所有“985工程”学校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总和(校均240篇)只略高于美国哈佛大学一所学校。2007年,“985工程”学校校均发表论文数超过1000篇,其中北京大学等9校的校均论文数已达到2400篇,超过英国罗素集团(包括剑桥、牛津等20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校均数和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数(均为2200篇),逼近美国大学协会60所成员学校的平均水平(2800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的论文数已进入世界高校百强,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大致相当。“985工程”学校发表的国际论文篇均引用率从1998—2002年的1.5次/篇提高到2004—2008年的3.0次/篇。北京大学等9校发表的国际论文10年来增长了近4倍,而论文被引次数增长了10倍之多,显示出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数量的增长速度。

重点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引领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建设计划。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不但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投巨资支持实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如日本的“21世纪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我国台湾地区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等。英国、法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也在酝酿类似的建设计划。我国“985工程”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在国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的《“985工程”建设报告》)

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