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基地自成立以来,持续聚焦学校综合改革与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此报告及时呈报教育部,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并派专人来到基教所座谈。根据国家关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努力将基地建设成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高地和原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建所以来,一直以“把握社会转型特征、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当代问题,扎根中国教育实际、动态建构21世纪新型学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大胆探索教育研究创新道路”为宗旨,以重大研究项目为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逐渐完善、创新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基地明确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的双向建构”的研究思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开放的国际对话中,努力探索、形成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路,促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尤其是诞生于此基地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基地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以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以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为对象,已经进行了长达18年的教育改革课题研究。同样诞生于此基地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建设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出版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2009年),包括《回望》、《立场》、《基因》和《命脉》4本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教育学领域内首次以推进中国教育学研究、创建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为宗旨的学术性论丛,以系列主题研讨的方式,为该学派的创建提供内、外交流平台,反映了该学派形成的生动过程和研究人员的探索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基地自成立以来,持续聚焦学校综合改革与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在学校综合改革方面,此基地重点推进学校转型性变革及其区域性推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在实处,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众多的实验学校、区域中,体现着改革研究的效应,在国内形成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变革影响力。

在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方面,此基地加大决策参与和政策咨询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力量,多项决策咨询建议被教育部采纳,并积极参与到区域性教育发展决策之中。如近年来,霍益萍教授带领的“普通高中教育研究”课题组,为教育部撰写了“关于高中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受到教育部领导批示,并接到教育部进一步的委托课题,提交了多份研究报告

此基地创建十年来,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之下,在理论发展与学派建设、学校及学科变革、政策研究与咨询、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于2004、2010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等级。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

该项研究创造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创生的独特研究方式,现已先后出版了三套研究丛书和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其中,《“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报告集》获得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新基础教育”论》于2009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新基础教育”研究深受试验学校的欢迎,并得到相关区域政府与教育领导部门的支持,开创了区域推进学校教育内部改革的实践,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发展价值的研究。

此所研究人员在积极促进试验学校改革发展的同时,催生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面世。叶澜教授撰写的论文:“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上、下)——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目前,该学派建设正处在从论丛系列进入到论著系列的新发展阶段。该学派还积极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与德国洪堡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者的对话、交往中,该学派正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对话平台。

2.携手中西部取得深度合作成效

在叶澜教授策划和倡议下,此基地邀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中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成立了意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作发展共同体,开展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研力量与中西部地区同行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此基地正在启动与中西部携手创建素质教育创新示范区的行动,已进行了多次调研和现场研讨,形成了数个相关研究报告。此外,合作发展共同体不仅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拓展出了新的功能。过去在共同体中,合作方式主要是中西部力量加入到东部的项目之中,而现在,新增了基地参与中西部项目(如西南民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这一合作类型;过去强调把东部经验拓展到中西部,而现在则是东、中、西部联手创建素质教育创新示范区,让地方高校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3.决策咨询服务

2005年7月底,叶澜教授、李家成博士、杨小微教授和范国睿教授联名撰写了《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关于当前如何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咨询报告》,针对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提出了十项建议。此报告及时呈报教育部,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并派专人来到基教所座谈。随后,教育部委托叶澜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素质教育调研专题“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整体变革研究”。叶澜教授还应邀于2006年8月22日参加温家宝总理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作为五位专家之一首先发言,叶澜教授汇报了几年来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的研究后,随后从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温总理对叶澜教授的建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3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继瞿葆奎教授指导的熊川武博士的论文“论反思性教学”2002年首次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之后,叶澜教授的两名博士生李家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李政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在2004年、2005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个基地4年中获得3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在国内同行中是非常少见的。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总体目标是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瞄准学科前沿,以多种方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关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求,努力将基地建设成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高地和原创性研究之重要生成源;推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更新性发展,将中国教育学建设成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气质、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形成自己的学派和学术风格;形成一支具有学术责任感、学术底蕴与遵守学术道德、富有创造活力并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质量教学和研究的学术队伍。

学科建设方面,一是支撑传统优势学科即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专业的持续与创新性发展,加大力度推进“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建设的进程;二是支持新设二级学科,如教育政策学、教育伦理学和中外教育关系等新兴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与创新性发展;三是支持新兴跨领域学科,如教育文化学、教育神经科学等的建设与发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基地建设与发展方向,在中国教育学发展与学派建设、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学校变革与区域推进、教师与学生发展、文化传承与教育理论应用等核心领域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基地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系列及教育部重大攻关等高级别项目,将基地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创新学科、创建学派、更新方法、营建团队,努力在学科前沿、思想智库、文科实验室、数据案例库等方面将本研究基地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