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宋保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成了无的放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指导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和本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大发展。应当看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我们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科学发展观准确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一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种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要从当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认真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认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弱势群体、下岗职工、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认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广廉租房制度,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力争尽快改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认真解决执法和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缺一不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掌,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要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不断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总之,要大力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安全、节能、清洁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确保生态平衡。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增效的工作,杜绝环境污染,确保人民身心健康。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这是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党在十七大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作者系吴忠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