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落后”帽子下的“小灵通”大显灵通

“技术落后”帽子下的“小灵通”大显灵通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技术落后”帽子下的“小灵通”大显灵通小灵通,日本研发,被视为“落后的通信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却在中国创造了某种“神话”,这是工程创新——特别是市场创新——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在某些特殊场所,小灵通可能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移动通信工具。目前,小灵通网络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实际网络运行时各厂商兼容性差,这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下一步的统一联网工作。
“技术落后”帽子下的“小灵通”大显灵通_工程创新突破壁

第七节 “技术落后”帽子下的“小灵通”大显灵通

小灵通,日本研发,被视为“落后的通信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却在中国创造了某种“神话”,这是工程创新——特别是市场创新——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小灵通十年的发展历程。

一 小灵通及其技术、市场特性

小灵通无线市话(Personal Phone System)简称PHS,是一种新型的个人无线接入系统。它采用先进的微蜂窝技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在某个位置,可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本地和国内、国际电话。

小灵通起源于日本,核心技术由日本NT T研制。1994年,日本推出PHS系统实验网;1995年7月,经日本邮电省批准,NT T和DDI率先推出基于PHS技术的移动电话服务。可以说,1995—1997年是PHS技术在日本发展的主要时期,但日本运营商将PHS技术定位为低端移动电话,结果,高昂的移动服务器成本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其发展并不理想,导致这一技术被许多日本人认为是“落后的通信技术”。相反,中国电信将小灵通引入中国市场后,明确将其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样,其低成本、低资费的优势便凸显了,也就具有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信业进行大规模机构改革和资产重组,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拆分出来,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主要从事固定网络业务。自重组后,固网运营商开始进入固定电话业务被严重分流、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转型期。固网运营商在移动业务上的发展真空,给了小灵通涉足固话网络的机会。可以说,小灵通是固网运营商向夺走它曾拥有的大量客户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反击”,是固话运营商的无奈之举。然而,自信“商业感觉很好”的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鹰从这项技术中看到了机会。他认为,可将这种技术用于本地无线通信。UT斯达康公司市场调查结果表明,中国90%的人在90%的时间内只在本地范围活动,通讯需求不用全球、全国甚至全省,只要本地就够了。1997年,他们开发出“PAS无线接入系统”,作为接入到固定电话交换机的“无线市话”,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具备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中国电信与UT斯达康一拍即合,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类无线通信”业务为其进入蓬勃发展的无线通信市场,开了一扇后门。于是,中国电信开始以小灵通为商标推广这种业务。

小灵通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方式,酷似由中国移动和联通经营的移动通信方式。它同样使用小巧的“手机”,在覆盖区域随心所欲地通话。它可以提供优质的语音服务,高速的无线数据上网和丰富多彩的短信、电子邮件和内容浏览等增值服务。简单地说来,小灵通就相当于可以移动的固定电话,它是基于固定电话网络的一种无线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单向收费、资费便宜。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和信道动态分配技术,可使用原有固话线路作骨干传输,小灵通的建设省去了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大提高了原有设备的运行效率。小灵通与固定电话一样实行单向收费,采用与固定电话相同的费率标准和计费方式,即首次3分钟0.2元,以后每分钟0.1元,这就使小灵通的费率还不足当时移动电话资费的一半。二是绿色环保:小灵通的发射功率为10毫瓦,这个功率仅为电视遥控器和室内无绳电话发射功率的50%、手机发射功率的5‰,远低于我国现行的微波卫生标准。因此在某些特殊场所,小灵通可能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移动通信工具。三是功能完善。小灵通除具备固定电话的基本功能外,还有手机上网、来电显示、呼叫转移、短信息等增值业务。四是使用方便。由于小灵通手机的发射功率特别小,其电池十分耐用,一次充电后待机超过10天,连续通话可达6小时;小灵通号码与固定电话一样只有8位,简单易记。

当然,与明显的优势相同,小灵通的技术局限性也一直困扰着小灵通的发展,甚至因为其网络通话质量不佳而影响其市场发展进程。小灵通的主要技术局限性在于:一是基站覆盖范围小。在发展初期,大多采用发射功率20mW的小功率基站,基站的低发射功率直接影响了通话质量。虽然后期采用了500mW的大功率基站,扩大了基站的覆盖范围,改善了通话质量,但是仍然无法与GSM和CDMA较大的基站覆盖范围相比。举例来说,10mW基站的覆盖范围约为150m~300m,500mW基站的覆盖范围约为200m~500m,因此理论上必须每隔200m~500m就设立一个小灵通基站,以消除网络盲区。显然,随着小灵通网络铺开,必然带来基站增多问题,这对于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网络优化而言,将花费更大的代价。二是频繁切换影响质量。由于基站覆盖范围小,手机容易出现不同基站间频繁切换现象,严重影响到通话质量。在越区切换时,更易出现切换时间较长和掉话现象。三是高频率弱点。小灵通空中传输信号频率高,电波绕射能力差,传播主要靠直射、反射。折射和穿透能力差、损耗大,衍射或绕射能力差。同时,由于发射功率小,信号穿透性较差,会导致室内通话质量没有室外通话质量好的现象。四是兼容性问题严重。目前,小灵通网络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实际网络运行时各厂商兼容性差,这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下一步的统一联网工作。五是频段问题。小灵通目前所使用的1900M Hz~1920M Hz频段,是今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段,这段频段以后将让位于中国的TD—SCDMA。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固定运营商所面临的商业及政策困境。同时,小灵通技术还存在一些使用缺陷:比如不能在高速移动(时速超过40m/h)的交通工具上使用,不能漫游,在低廉的小灵通手机终端无法实现短消息服务,等等。[61]以至有这样的顺口溜形容小灵通:“走在风雨中,手拿小灵通,不是没信号,就是打不通。”

可见,小灵通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并且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先天技术不足;它能够占领市场,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中国电信对中国市场娴熟的运作和不断推出的业务创新与市场创新。在中国通信史上,小灵通也可以算得是个传奇了。虽然技术上没有优势,但低廉的固话资费加上使用便捷的手机的组合,使得小灵通“通一城,火一城”。正如吴鹰在总结小灵通发展的经验时说,“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技术一定是让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小灵通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因为它适合中国国情”。他把小灵通成功的诀窍归结为四点:

一是将小灵通定位于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小灵通在几乎不增加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固定电话从住宅、办公室内的通信延伸到室外、城市内或者城市之间的通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小灵通业务主要针对的是本地中低端的移动用户——那些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大众用户。他们大多不经常出差,对漫游需求不高,对通话质量也不挑剔。在这个层面上发展,小灵通的成本、价格优势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如果一开始把小灵通定位于移动业务,不具备成本优势,可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二是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资料显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现有客户中,所谓的高端用户不超过三成。据中国联通公司2002年的一次调查统计,即使在通信比较发达的省市,预付费用户平均每月消费为69元,中西部地区则更低。中国还有不少手机只是处于回传呼、没事就关机的状态,电信网络资源也因此闲置。广大的工薪阶层迫切需要既具有移动性,消费价格又不至于太贵的移动通信工具。小灵通的出现满足了这部分低端消费者的需要,其市场的用户群特征如下:(1)无收入的学生群体。大多数学生属于有移动通信需求的低端用户,他们追求时尚的移动通信作为日常沟通方式的补充,同时他们又属于无经济收入来源的低端消费群体。(2)收入较低但对移动通信有需求的流动群体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主要包括外来的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但是对移动通信工具的需求很强烈。他们在选择移动通信工具时只对价格非常敏感,而对其他方面持有无所谓态度,因此,资费低廉,单向收费的小灵通吸引了他们。(3)追求价格低廉无线上网业务的年轻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和部分白领工人等,他们喜欢用移动通信工具上网,如收发邮件、浏览新闻时事,但是他们对上网的费用比较敏感,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资费低廉且上网速度较快的小灵通。(4)拥有手机但话务量比较多的中、高端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包括政府工作者、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他们选择小灵通主要还是看中小灵通的单向收费和资费低廉,除此之外,他们中一部分人则看中小灵通的低辐射能减少他们频繁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但是由于小灵通不支持漫游及网络信号不太好等原因,因此,他们只能将小灵通作为一个辅助的通信工具。(5)工作与居住相对稳定的工薪阶层。这部分消费者是固网运营商的重要目标群,他们人数众多,且活动范围大多固定于所生活的市区,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他们对市内移动通信有巨大的需求,同时对价格也比较敏感,因此,他们选择具有价格优势的小灵通作为他们的移动通信工具。(6)家庭主妇。这部分消费群体活动范围有限,而且更讲究经济实惠,因此,小灵通对于她们有很大的吸引力。(7)特殊群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小灵通低辐射、覆盖范围小等特性会成为用户选择小灵通业务的原因。因此,在某些特殊场所,小灵通可能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移动通信工具。[62]例如,在日本的医院里面就不允许使用移动电话,而PHS由于其发射功率很低,因此可以使用。此外,由于辐射小,小灵通也成为孕妇等处在特殊状态下的人群的最佳通信工具。

三是性能和技术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小灵通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其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小灵通基站覆盖范围扩大,已经基本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关键问题。另外,运营商在成本收回以后,继续在价格上做文章,竞相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价格优惠活动,以吸引消费者。

四是企业运营商采取了非常正确的市场策略。小灵通的发展,整体上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稳打稳扎战略。在小灵通引入市场的初期,运营商主要打“价格牌”,在中小城市依靠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并积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小灵通进入市场成熟期,其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的形势下,小灵通运营商和制造商为了使小灵通业务适应环境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小灵通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其定位为“准移动业务”——以固定电话的收费标准,提供移动电话的服务。运营商除了继续进行价格优惠酬宾活动外,注重发展增值业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位,相继在市场推出了机卡分离、双模/多模小灵通手机、灵通无绳、手机搜索、老人儿童专用小灵通等新业务、新产品。

中国电信等固话运营商将小灵通的潜在市场定位于“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并且,借助于低资费等特点,我国小灵通实现了膨胀式发展。截至目前,小灵通在网用户数量最高达到了9300多万,其中中国电信拥有6500万用户,中国网通拥有2800多万用户,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小灵通网络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投资都已相继收回,并有良好的赢利前景。与此相关,小灵通系统和终端设备的主要提供商UT斯达康等企业的销售额连年攀升。2000年3月,UT斯达康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之时,股价一度冲高至73美元,很快便跻身世界十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行列,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创造了在电信低迷时期的成长奇迹。

二 小灵通的发展历程回顾

小灵通自1997年在浙江余杭开通以来,其产品生命周期也如同其他产品一样,既经历了引入期的步履蹒跚,也经历了其发展期的一路凯歌和成熟期的稳步发展。综观小灵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97—2000年,小灵通在质疑声中艰难跋涉;第二阶段是2001—2004年,小灵通在喝彩声中一路凯歌;第三阶段是2005年以后,小灵通在默认声中内涵发展。

1.1997—2000年,小灵通在质疑声中艰难跋涉

小灵通自1997年在浙江余杭开通以来的两三年时间内,并未如运营商所预期的一样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反而显示出了要淡出市场的迹象。当时,小灵通在狭缝中求生存,遭受着电信主管部门的限制,电信同行的抵制以及业内权威人士的质疑。

小灵通上市后,信息产业部认为小灵通采用的PHS技术已经过时,曾先后下过数道文件限制它的发展。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等待评估,使小灵通的生存、发展陷入危机;幸运的是,一个月之后,信息产业部再度发文,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给了小灵通发展以适当空间,小灵通的发展又亮绿灯;2000年12月,为了制止小灵通的过快发展势头,信息产业部四次下文,要求小灵通提价,以降低其在电信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地位。

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联手抵制小灵通进入移动通讯市场。最后,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勉强达成折中协议,小灵通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但不能够进入大城市。同时,小灵通也遭受着业内权威人士的非议,认为其信号质量、市场前景和运作模式等都存在致命问题,甚至有行业内知名学者对其做出了“撑不过三年”的预言。

由于小灵通性能不完善,政府、运营商和业界专家基本不看好小灵通的发展,加之用户对小灵通产品缺乏了解,导致截至2000年底小灵通用户只有130万。

2.2001—2004年,小灵通在喝彩声中一路凯歌

由于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和终端成本快速下降,管制环境日益宽松,以及运营商加大网络建设,小灵通用户在2001—2004年间迅猛增长,市场遍布全国各地。

2002年,两大固话运营商在缺乏移动牌照,以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连年快速增长,给固话市场带来了极大压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固网电话用户流失,都将无线接入业务确定为其未来主营业务之一,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力度。同时,这两大运营商积极争取政府对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支持,效果非常明显。这一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批准中国电信以固定网、小灵通业务为招股项目海外上市;信息产业部发文废止了450 M Hz CDMA系统,客观上清除了以PHS技术为表征的小灵通系统的一个竞争对手,规范了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环境;2003年,信息产业部在《关于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中,同意将无线市话用户纳入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至2002年底,小灵通业务在除京、沪之外的地区已全面运营,开始进入了迅猛发展期。

为了扩大小灵通业务的覆盖网络,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移,2003年年初,中国电信在广州、东莞、中山、佛山等四城市秘密发展小灵通,搭建“珠三角”移动网,力争实现向大城市的业务渗透。3月,信息产业部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这就意味着主管部门“禁止在京津沪穗发展小灵通业务”的禁令已不再具有效力。随后,小灵通在北京怀柔区放号,正式冲破这一政策限制。紧接着,小灵通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相继开通、发展。从此,小灵通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终于以“进城”而修成正果,并呈星火燎原之势,使整个移动通信市场格局发生动荡,用户数节节高升。自2003年11月起,各地电信公司相继开始了小灵通文字短信业务的商业试用,同时对于不具备接收文字短信功能的小灵通,文字短信将被转换为语音短信。2003年12月,我国北方十省市区小灵通实现短信互通,并且,用户还可通过小灵通进行无线浏览、接发电子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和定位信息服务等。这样,小灵通用户就能随时随地和外界保持高效沟通,打破了小灵通单一通话功能的形象,为小灵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可以说,2003年是小灵通业务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2003年第一季度,电信史上移动业务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固定电信业务的收入。更为可喜的是,小灵通用户数已占了中国电信新增用户数的30%以上。2003年小灵通用户增长率接近100%,从2002年的1314万户迅速增至2003年的3500万户,净增2100多万户;中国电信新增小灵通用户1200多万户,系统容量超过3700万门,用户总量超过2300万户;中国网通新增小灵通用户900多万户,系统容量近2000万门,实占率为60.89%,用户超过1100万户。2003年,小灵通系统设备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3年底,全国小灵通网络拓展到国内31个省份的约400个城市。

2004年初,中国电信小灵通短信已经实现全国互发,资费仅为0.08元/条。2004年10月,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网通集团、中国联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各方就小灵通实现短信互通及结算达成一致,从此,全国近4亿手机及小灵通用户之间实现无障碍互发短信。从这时起,小灵通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开始尝试探索一套符合小灵通增值业务发展规律的业务发展模式,以积极推动内容建设和价值链的整合,并形成全国统一品牌。2004年12月,中国固网和PHS终端联盟正式成立,倡导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更具个性化、功能更齐全的小灵通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截至2004年底,小灵通的用户总数已达到6387.9万户,较之以前翻了几番。

3.2005年以后,小灵通在默认声中内涵发展

尽管定位在无线市话,小灵通的目标市场和低端移动用户市场却是重合的。小灵通业务与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价格是其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自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下调其资费标准,加强了对低端用户市场的争夺。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城郊结合地区、农村地区,移动运营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下调通话费率,其移动业务资费已经接近了小灵通和固定电话的资费水平。如中国移动在城郊和农村推出无漫游功能的“神州行大众卡”,目标直指低端用户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推出资费低廉的“郊区卡”蚕食小灵通的地盘。大城市中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2005年,北京移动推出了“神州行充值返话费”、“动感地带大幅降价”、“神州行上网包月”等优惠活动。其中,动感地带的资费最低调到了每分钟0.15元。随后,联通将旗下的“长市合一型如意通”话费全面下调,优惠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移动和联通的夹击之下,小灵通昔日廉价资费的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

自2005年以来,在价格优势被削弱的情况下,小灵通运营商和制造商共同努力,紧密依靠业务创新,以“愈战愈勇”的精神,有效地应对了上述挑战,向中国的通信市场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几年里,为了使小灵通业务适应环境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固网运营商和UT斯达康公司等设备制造商颇费心思,对小灵通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其定位为“准移动业务”——以固定电话的收费标准,提供移动电话的服务。中国电信明确提出要坚持“三高两低”策略进行特定市场拓展。“三高两低”是指提高网络质量、提高增值业务、提高收入比重,降低离网率和用户投诉。小灵通运营商和制造商一方面继续进行各类价格优惠酬宾活动,以价格优势来留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另一方面,针对小灵通业务进行了多项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继推出了机卡分离、双模/多模小灵通手机、灵通无绳、手机搜索、老人儿童专用小灵通等新业务、新产品。

在这一年,各地电信相继推出了各类价格优惠活动,以价格优势保持小灵通业务的发展。广西电信推出了预存话费就可以免费维修已经过了保修期的小灵通的举措,得到了用户的欢迎。成都电信推出了“加入我的e家,88元购买小灵通、0元装固话”的特殊优惠活动。山东淄博网通与酒店联合推出了小灵通“亲旅通”业务,向酒店收缴小灵通终端押金和预存话费,并同合作单位进行业务收入分成的方式与旅馆等单位合作,向用户提供小灵通的出租服务。

除了继续进行价格酬宾外,2005年5月,中国电信在广东和四川等地率先推出了机卡分离的小灵通。机卡分离小灵通更加符合移动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可以利用SIM卡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功能。同时,UT斯达康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双模小灵通手机,双模小灵通手机是兼容小灵通和GSM或者CDMA网络的终端,用户通过按键可以选择使用小灵通网络或者GSM、CDMA网络。另外,2005年中国电信在上海、西安、温州、惠州、佛山、漳州六地推出灵通无绳电话(QBOX)新业务。其具有固话的所有功能,用户事先将小灵通和QBOX进行设置之后,小灵通用户一旦回到家中,小灵通就会自动成为固定电话的一个子机,一部QBOX最多可支持十部小灵通。QBOX业务实际上就是把有线、无线两种通信方式优势互补,对室内、室外通信实现无缝融合,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小灵通公网信号覆盖不好的问题。在进行QBOX等业务的尝试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继推出了“我的e家”和“亲情1+”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年,“易查手机搜索”(www.yicha.cn)与中国电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手机搜索业务展开深入合作,易查手机搜索在未来的三年中为中国电信的小灵通用户提供独家手机搜索服务。上海电信则推出了“灵翼通”无线上网业务,在有小灵通信号的地区,向客户提供无线网络接入。至2005年底,小灵通用户突破8500万。

为扩大市场份额,扩充服务领域,小灵通运营商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推出了针对老人、小孩等特殊市场群体的专用小灵通。上海电信于2006年重阳节推出了老人专用小灵通,它内设小灵通阳光敬老卡,包含阳光助老服务、区域定位、灵通秘书等贴身通信服务。老年人不仅能够获得优惠的小灵通通信服务,还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急救、报警和家政、定位信息等针对老年人生活特点的助老增值服务。另外,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电信共同推出了儿童专用手机“小灵童”。这款小灵通给家长带来了极大方便,家长打个电话,发条短信,登陆网络,就能够知道孩子所在方位,精确度在50米以内。“小灵童”手机的“定位”功能,让孩子的安全尽在掌握中。孩子遇到紧急情况时可快速报警,迅速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的安全得到足够的保障。为避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还特别去掉了许多普通手机多余的功能而增加了一些特殊功能。

自2006年以来,小灵通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为挽回市场颓势,2007年三家小灵通主流生产厂商纷纷推出了新产品来保持和开拓市场。UT斯达康明确提出了“将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定位于多媒体通信和宽带,并继续支持在中国小灵通市场投资”的市场开发战略,积极发展小灵通分组数据业务,向市场推出了如UT122、X33、X61、X26、X55等多款覆盖高、中、低端全线的小灵通终端产品。中兴通讯在2007年推出了传统的两款小灵通单模手机V17、V18和两款GSM/小灵通双模手机K80、K66。阿尔卡特朗讯在小灵通业务方面的投入主要在PHS的数据通信应用以及面向企业的移动分机等。

潮起潮落,小灵通的好时光持续了九年之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手机资费开始松动下调等原因,“无线固话”优势不复存在,命运由盛而衰。2006年底,总用户数未能如咨询机构而言突破1亿大关,而只实现了9112.7万。2007年,小灵通出现了自问世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国电话用户新增8389.1万户,总数突破9亿户,达到91273.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达到54728.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1.6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33.7万户,达到36544.8万户,自1968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固定电话用户中,传统固定电话用户新增374.8万户,达到28090.4万户;无线市话用户减少608.5万户,达到8454.4万户。无线市话用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24.6%下降到23.1%。[63](见图62)

img23

图6-2 2003—2007年无线市话用户所占比重[64]

三 小灵通的发展前景预测

自2007年小灵通运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又有人开始质疑小灵通的现有身份和未来命运了。他们认为,小灵通是落后技术,尤其是在3G牌照发放以后,小灵通必将会自动消亡。其实,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近年来小灵通在日本的良好发展势头足可以证明这一点。过去一些年,小灵通在日本运营得并不太成功,但近几年来,日本运营商以不断创新的技术证明小灵通的发展活力绝不逊色于3G通信技术。日本是3G通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日本Willcom通信公司计划投资20多亿美元建设下一代小灵通网络,并计划于2009年投入商用,从现在到2015年,这家公司将投资2000多亿日元,约合20亿美元。日本运营商以实际行动证明小灵通的发展生命力,只要加大投资、科研力度,小灵通一样可以和最先进的3G技术实现并存。另外,从用户群来分析,小灵通业务的定位并不与3G重合。尤其是在我国3G发展的初期,3G的理想用户群是青睐移动数据业务的高端用户,小灵通则满足了本地区域内中、低收入人群的移动通信需求。并且,3G市场的培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技术、资费、终端的成熟,这个时间差决定了小灵通可弥补这一“真空”时段。因此,虽然3G与小灵通在基础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只要扬长避短,就能使二者实现共存,成为一对理想的互补技术。

在中国,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用户选择小灵通,其理由是小灵通资费便宜,使用方便,辐射小、具有环保优势,以及具有强大的数据功能。因此可以预言,小灵通的兴起并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肯定也不会由于技术落后而退出市场。小灵通业务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够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当前我国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市场对小灵通的需求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小灵通主要是针对流动性不大、追求实惠的本地用户的,因此家庭和学生用户对小灵通的需求将会长期存在。此外,在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村乡镇地区,消费者基本的通信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小灵通在这些地区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只要市场对小灵通业务的需求存在,小灵通就会生存和发展下去。另外,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PHS低辐射技术为集团客户服务,如企业、密集居民小区、工业厂房、医院等。老人、儿童、学生等对通信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也将成为小灵通重要的目标用户。

因此,许多人对小灵通的前景表示乐观。根据人民网“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在599位被调查者中,68%的被调查者表示看好小灵通的发展前景,而认为小灵通前景不容乐观的则只有23%。另据信息产业部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移动用户数将达到6.4亿左右的规模。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中,还会出现约3亿名新增用户,这些用户大都属于低端用户,是小灵通的理想目标用户群。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表示,“作为一种无线市话技术,小灵通有一定的用户群和发展空间,在话务量上会对现有蜂窝移动通信有一定的分流,但不会形成明显的冲击,两者可以也应该共存”。由此可见,在我国,小灵通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电信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只要把握市场定位,深入发掘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小灵通经济实惠、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等优势,小灵通仍然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