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以论英雄

不以论英雄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下半年以来,“告别GDP崇拜”的呼声在社会上日渐高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树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的思路展开了积极探索。这也意味着,连续多年保持GDP两位数增长的深圳,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更多地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上。她在发言中屡屡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结束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观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案例六 不以GDP论英雄

一、案例呈现

去年下半年以来,“告别GDP崇拜”的呼声在社会上日渐高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树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的思路展开了积极探索。而以深圳在我国各城市中的分量,它发出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调整的信号,更有一种“风向标”与“实验田”的意义。

42项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23项“很难如期完成”。坦率地承认有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需要实事求是的勇气和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深圳是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城市之一。1999年定的目标是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去年12月30日举行的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八次(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在报告中,对上述奋斗目标进行了“中期考评”:经评估测算,深圳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制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4个方面42项指标体系,到2002年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有5项指标可望在2005年顺利实现,但有23项指标将很难如期完成,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一些指标进展明显滞后,特区内与特区外的进展情况也有较大差距。

为此,除了对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表进行修订之外,调整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这也意味着,连续多年保持GDP两位数增长的深圳,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更多地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上。

能够坦率地承认有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需要实事求是的勇气和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事实上,方案调整后,一些主要指标如人均GDP等,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要求更高了。黄丽满这样解释:“我们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要作为我们考察、评价领导干部驾驭全局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准。”她在发言中屡屡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结束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观念。

环境、社会被置于与经济增长和引进外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找准契机,及时修订了现代化指标体系,走出了为现代化而现代化的“误区”,找到了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抓手。

其实,就在深圳之前,广东另一个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试点——顺德,几年前也遇到了这一问题。2001年上半年,顺德人均GDP、财税收入、城市化水平、信息化综合指数等现代化指标已基本达到或超过省定的现代化目标。据当时测算,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已提前实现,社会指标经过努力大致可以实现。“最难的是人的现代化,如大中专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当时顺德领导曾有此判断。

深圳、顺德是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仅有的两个试点,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一些地区遇到或将要遇到的问题。没有人的现代化,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的现代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一次研讨会的会间休息时,深圳市一位领导曾与专家探讨:以前有经济指标作为抓工作的纲领,今后抓科学发展、五个统筹,抓手在哪里?

现在,这个“抓手”找到了,即以现代化指标体系为突破口,让科学发展观渗入到考察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如果单单看深圳市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的具体调整方案,也就是增加了人们常说的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但它的影响在于,今后深圳在对各区、各部门进行考核时,将把环境指标、社会指标与经济增长和引进外资等置于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

此举回应了一些专家的观点:由新的发展观开始,对地方和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必然也会发生变化。生产建设型的政府必须转变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为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保护公民权利、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

落实新的发展观首先要体现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政府要把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提供优良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

连续多年保持GDP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深圳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而将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这意味着下一步深圳干部的政绩考核也将作相应的调整。

目前,研究和制定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工作已被列为深圳市委、市政府2004年工作要点之一。虽然眼下还没有具体方案,但是诸如“绿色GDP”和“社会净福利”等一些观念,肯定会引入其中。

国际上有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一次现代化主要动力是工业化,核心目标是GDP增长;二次现代化才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但问题在于,一些干部在现阶段对GDP的过度追求,把GDP抬到了太高的政治高度;最硬的GDP,挤占了所有的发展资源,有些地方还陷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圈中。

现在到了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时期,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新突破。有消息透露说,国家衡量发展政绩的指标体系也正在酝酿中,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政绩考核的九大指标:社会保障率,就业率,家庭财产增长率,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率,按功能区确定的生态和环境指标达标率,社会治安破案率,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率,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追求GDP的最终目的,应是全民不断进步的幸福生活。

——《不以GDP论英雄——深圳推迟现代化进度的启示》,人民网“华南新闻”,2004年1月15日。

二、案例讨论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从“深圳推迟现代化进度”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三、案例点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在发展中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章和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绪论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中讲授“社会存在”问题;适用于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讲授“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中讲授“科学发展观”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作者 何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