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农民工困扰中反思决策得失

从农民工困扰中反思决策得失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一个现实是,农民工在城市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供给和产能的同时,却无法真正成为市民中的一员,社会政策上的二元壁垒,直接伤害了他们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各方面的权益和尊严,也挤压了他们在就业艰难时继续在城市生活的可能空间。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案例二 从农民工困扰中反思决策得失

一、案例呈现

受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农民工失业问题显得日益紧迫。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照此比例推算,目前已有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业返乡。

在春节短暂的团聚和喘息过后,他们是否会安居乡土,他们又是否还能去往远方,是摆在社会面前的巨大问号。我们已经看到,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岗位服务等各方面的政策应对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但回溯根源,这个数量庞大而保障却极其脆弱的群体的返乡之路,他们失业和失根的无奈和无助,像闪电一样映照出我们长期以来所推行的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缺陷。

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之一,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和解放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的开放与流动,其中,那些同样向往自由和美好生活,从被束缚的土地上向城市流动的农民,是这曲宏大乐章中最壮丽激昂也是最跌宕起伏的一页。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撑,农民工则以艰辛和汗水托举起中国工业化的强劲步伐和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速,但却在金融危机波及、外需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推倒后成为受伤最深的一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福利制度,农民工很难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实现城市化,很难受惠于变身为市民的基本保障,当风暴来袭,他们便无可躲避地成为数量最大但抗风险能力却最弱的群体。

——李琼:《农民工困扰中反思决策得失》,《长江日报》2009年2月3日。

二、案例讨论

如何从农民工失业的困扰中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案例点评

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是相伴随的。而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一个现实是,农民工在城市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供给和产能的同时,却无法真正成为市民中的一员,社会政策上的二元壁垒,直接伤害了他们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各方面的权益和尊严,也挤压了他们在就业艰难时继续在城市生活的可能空间。

摆在这些失业农民工面前的是:城市和农村均难以心安、难以归依,城市里工作不易、保障缺乏,而重返故乡,无论是土地的数量,还是早已城市化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也使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难以重归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应为两千万失业农民工的生存的困境、流动的困惑、焦虑的状态担负责任的,不仅是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还有劳动力在实现了流动和解放后社会政策未能及时跟进的公平缺失。如果农民工市民化的滞后未能在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岁月里得以凸显的话,那么金融危机则让这样的制度短板显性化,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制约我国发展的各种因素,只有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心中的困扰。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章和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绪论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中讲授“社会存在”问题;适用于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讲授“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中讲授“科学发展观”问题;适用于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四节中讲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作者 洪修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