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寨文化”在争议中前行

“山寨文化”在争议中前行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寨文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山寨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山寨文化”不会昙花一现,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区别对待,使其科学发展。对于山寨文化中的伪劣产品,应该给予批判和约束。将文化领域里的“山寨”概念往正面引导,引领广大草根阶层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自觉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

案例八 “山寨文化”在争议中前行

一、案例呈现

2008年,一股“山寨风”席卷了文化领域,“山寨”一词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日益演变为现实生活中影响颇大的社会现象。从山寨手机、山寨一条街、山寨《百家讲坛》,直到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等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发端于IT行业的“山寨”一词已蔓延到其他行业,“山寨风”愈刮愈烈,最近甚至惊现“山寨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山寨”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国,甚至被作为一种“文化”加以探讨。12月2日,以严肃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用两分钟的时间报道了这一现象。“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闻联播”这样评论道。然而,自从“山寨”开始走红,相关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批评者尖锐地指责:“山寨文化可耻”、“山寨让中国蒙羞”!支持者们也振振有词:“山寨是一种生活态度”、“山寨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嘲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就“山寨文化”在网上做了一个联合调查,网友们褒贬不一,三成左右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的文化,其核心就是剽窃;而五成以上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新闻联播探讨山寨现象,五成网友看好山寨文化》,sina新闻中心,2008年12月3日。

二、案例讨论

“山寨文化”为何毁誉参半?“山寨文化”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山寨文化”?

三、案例点评

“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产生于草根阶层寻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诉求,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的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山寨现象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人们思想多元化特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山寨文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山寨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目前中国社会文化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表达、表现自己,“山寨文化”反映了公民个体或团体的表现欲望和参与精神,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反文化。这是其一。其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创意贫乏性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山寨文化”尤其是“山寨产业”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广告明星等商业、产品性质,不是自主创新,没有自己的品牌以及核心技术,实质上它采用了别人的核心技术,涉嫌盗版、侵权,“山寨产品”就成了无良产品的代言词。

“山寨文化”不会昙花一现,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区别对待,使其科学发展。对于山寨文化中的伪劣产品,应该给予批判和约束。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质量工作,对“山寨市场”在质量监控、消费者知情权等方面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根本遏制假冒伪劣山寨产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对于各种“山寨文化”,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是不要把这种副文化形态当主流文化形态。如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等则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和名人的社会形象,以自娱娱人的方式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其中充满调侃和幽默,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平民文化,不要简单否定,要进行积极引导。将文化领域里的“山寨”概念往正面引导,引领广大草根阶层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自觉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讲授绪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第一章第一节“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的阐述;适用于讲授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问题,也适用于讲授第三章中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六章“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等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问题,也适用于讲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4.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讲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问题;适用于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讲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问题。

(作者 胡建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