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科学地回答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是“谁”以人为本。

案例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案例呈现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它的泉源、它的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按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第一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二、案例讨论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三、案例点评

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揭示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了关于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科学地回答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是“谁”以人为本。

首先,以人为本是以人类为本,但要防止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是以集体(群体)为本,但要防止用集体(组织)压制个人;以人为本必须落实到个体,但要拒斥个人中心主义,反对以个人为本。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意味着“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以及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而且还意味着“以人为本”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某些”利益或者“所有”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再次,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体”的本,而是“根本”的本。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的概念,而不是本体论的概念。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即不是讲以人为本体,不是回答在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的意思;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经济、完善社会管理看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最后,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讲,人人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只有人民群众自觉的认同、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一种文化习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实践品格。从狭义上讲,以人为本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倡导与率先垂范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强大力量。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讲授绪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讲授第一章第一节“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第三章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六章“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问题;适用于讲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适用于讲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适用于讲授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4.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讲授“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问题;适用于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讲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问题。

(作者 石云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