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石激浪,设问激思

投石激浪,设问激思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问是绘本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是联系师幼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急急将答案公布,剥夺幼儿思维过程。要解决这些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之前设计好科学、合理、艺术的提问,可从主干式、层递式、辐射式、设疑式等提问方法入手,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阅读理解绘本作品。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提问注意帮助幼儿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看,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投石激浪,设问激思——绘本阅读活动中的预设提问微探

提问是绘本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是联系师幼思维活动的纽带。巧用提问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那么,带着“在绘本阅读中如何更好地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真正走进绘本,有效阅读”这个问题,我在幼儿园多次绘本阅读教学的听课和自己不断开课揣摩过程中积累一些自己的感悟,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走进现在绘本阅读活动,教师们往往会因为没有抓住绘本阅读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一些提问的误区。

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提问往往过于肤浅,不能深入,缺少思维的含量。(1)喜欢问“对不对?”“好不好?”幼儿无需思考就能够直接用“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2)在每个页面上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呢?”提问层次偏低,使幼儿在阅读中的观察只存在于表面,无法形成幼儿在阅读中的概念性理解,幼儿的思维无法被有效激活,原有经验无法得到再现与提升。

越俎代庖,急功近利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急急将答案公布,剥夺幼儿思维过程。(1)自问自答。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思考空间,就让孩子直接作答,压抑了孩子的思维训练;当孩子回答不出的时候,教师直接将阅读内容的答案说出来了。(2)请能干的幼儿作答。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或者教师想要尽早收到预想中的答案会经常请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孩子而忽略了一些语言发展较弱的孩子,使得教学提问出现中“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

一问到底,支离破碎

满堂问,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积极性,越能实现目标的达成,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由于现在绘本页面较多教师无法把握绘本的主线索,过分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过分注重细枝末节,将问题过多切成碎片,过多让幼儿回答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造成提问失效,使幼儿对画面内容或故事内容缺乏整体理解,课堂教学索然寡味。

深浅不适,缺乏层次

教师在阅读中的提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题深浅不适,缺乏层次,造成幼儿跳跃式思维,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规律。(1)缺乏难易层次。教师的提问在难易设置上层次不明显,有本末倒置现象,这无法使幼儿通过阅读培养秩序感与层次感、形成阅读概念。(2)忽略个体差异。提问的设计偏于“大众化”,只适合大多数幼儿而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要解决这些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之前设计好科学、合理、艺术的提问,可从主干式、层递式、辐射式、设疑式等提问方法入手,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阅读理解绘本作品。

一、主干式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高绘本阅读的效果,改变提问过细、过滥、过于零碎的现象,从主干式提问入手,使问题统领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1.情节主干提问

绘本阅读中的图画故事往往有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内容,篇幅也比较长,少则几页,多则几十页。而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往往会把一张张画面割裂开来看,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提问注意帮助幼儿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看,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案例】绘本《跳芭蕾舞的牛》设计了以下提问:“这头牛一开始在干什么?哪里看出来他很喜欢芭蕾舞?看着看着牛怎么样了?他跳得怎么样?被谁发现了?动物们知道后怎么嘲笑牛的?他的同伴们会支持牛吗?牛最后有没有成功呢?你从哪里看出来?通过这些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情节线索,因此,孩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也就轻而易举了。

2.情感主干提问

另外抓住绘本的情感主线索,从人物的情感起伏、心理变化出发,进行针对性提问,加深对故事中心内容的理解,完整体验人物情感。

【案例】绘本《我妈妈》设计了以下提问:你爱妈妈吗?我的妈妈有哪些本领?她像谁一样能干?为什么我把妈妈比喻成蝴蝶、沙发、狮子?你觉得妈妈在像狮子一样生气,对你很凶的时候还爱不爱你?妈妈和宝宝在干什么?(拥抱)跟妈妈拥抱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些一线串珠的情感主干提问,使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图画书中妈妈所变化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体验了妈妈爱自己和自己爱妈妈的情感。

组织要点:寻一条线索,找准主干。

一般在一堂课上找准一条主干。现在绘本的内容往往有多条线索,既有情感线索,又有情节线索,或者有两条情节线索。一般我们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围绕一条线索进行,使提问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绘本《跳芭蕾舞的牛》既有牛的成功经历这一情节线索,也有动物们对牛态度变化这一情感线索,在第一个集体活动主要将围绕牛的成功的一条线索作为主干提问。

二、层递式提问——芝麻开花节节高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幼儿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幼儿对阅读的感知也同样体现着层次性与秩序性。但幼儿在感知、理解阅读过程中无法自发地进行层次与秩序的调节,使阅读概念内化为幼儿的自身经验。因此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即遵循幼儿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合适并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阅读的理解与体验。

1.整体性推进

第一层次——描述性提问(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推想性提问(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分析性提问(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

【案例】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出示画面,设计描述性提问:这是谁?鼠小弟穿了什么?这件背心什么样的?鼠小弟碰见了谁?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画面内容。接着可设计推想性提问:鼠小弟穿上小背心感觉怎么样?他好像在说什么?动物们心里怎么想?会对鼠小弟说什么?鼠小弟又会对动物们说什么呢?最后鼠小弟的心情怎么样了呢?通过观察想象,理解画面。最后还可以设计分析性问题,鼠小弟的背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和动物们有什么关系吗?鼠小弟为什么最后又原谅这些动物呢?通过逐层分析深入理解画面。

2.细节处递进

根据绘本的难点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把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以小窥大,逐步引导幼儿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案例】绘本《跳芭蕾舞的牛》第一页为了让幼儿感受牛对芭蕾舞的喜爱,在一个页面上层层递进提问:这是谁?在干什么?(一头牛在收看芭蕾舞节目。)那你觉得牛看得怎么样呢?(很认真,很专注。)你从哪里看出什么地方看出来牛很认真?(引导观察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视节目,嘴巴微微笑,手放在胸口。)牛为什么会微笑?手放在胸口会想什么呢?看着看着都到什么时候了?(夜晚了。)看来这真是一头怎么样的牛?通过老师将一个问题细节剥笋式的层层深入,充分感受了牛对芭蕾舞的喜爱,帮助推动故事情节的理解。

组织要点:加一个梯度,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绘本阅读缺乏哪些经验?幼儿在阅读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把握早期阅读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教师在预设绘本阅读提问时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搭建一个梯架,通过引导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拾级而上。一般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评价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分析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三、发散式提问——横看成岭侧成峰

好的绘本阅读活动可以成为训练幼儿思维的体操,因此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幼儿,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从而不断培养、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曲问通幽

所谓“曲问”就是运用迂回性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个弯,从问题的侧翼寻找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案例】绘本《亲爱的小鱼》。小猫那么爱小鱼,它每天给小鱼喂好吃的,为什么这时候小猫却要把小鱼放进大海而不留在身边呢?孩子们纷纷猜想:因为鱼缸太小了,小鱼住不下了;因为小鱼的家在大海,小猫把它送回家;因为小猫太爱小鱼了,想给它自由。这里通过“曲问”让孩子感受到了小猫因为深爱小鱼,才让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大海之家。再适时提问:那小猫把小鱼放入大海,小猫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2.对比点拨

对比是使幼儿发现事物异同,从而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幼儿集体阅读活动中的对比,可以是角色、情节、个性等内容的对比,以促进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让孩子更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

【案例】绘本《跳芭蕾舞的牛》出示芭蕾舞演员图片了解芭蕾舞演员身材后出示牛的图片,提问:“如果有这样一头牛也想学芭蕾舞,你觉得能成功吗?为什么?”在有了对比后,孩子的思维一下子就扩散开去了,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芭蕾舞演员身体很苗条,它身体又肥又胖,需要减肥,所以不能成功;因为芭蕾舞演员舞姿很轻盈,它肚子里装满了奶水太笨重了,所以不能成功;因为芭蕾舞演员四肢很修长,它的四肢太短了,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所以不能成功……教师运用点拨式提问对阅读中的内容进行对比,能唤醒幼儿的思维,迁移阅读中所获得的经验,发挥阅读的真正作用。

3.因势利导

根据幼儿的活动兴趣走向与原有活动经验,“因势利导”地运用延伸性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旧有经验,并将新旧经验联结,达到一个新的经验累积平台。

【案例】绘本《我家是动物园》延伸设计提问:祥太家真的是动物园吗?原来,祥太是根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外形、喜欢的事物、爱好、性格跟这些动物很像,所以他用了比喻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家像一个动物园,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吗?又如绘本《你好》延伸提问:原来和朋友问好的方法有很多种。想试一试别的方法吗?我们都来想一想,做一做吧。帮助幼儿构建新经验的兴趣和欲望,将阅读的方式策略自主地运用于新的阅读活动中,进而建构双向提问的学习方式。

组织要点:把握一个广度,收放自如。

教师要深思熟虑地精心预设,把握好问题发散的广度。启发幼儿进行发散地提问,引领幼儿充分投入到绘本的观察和想象,能让幼儿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但不能漫无天际地天马行空,没有重点地发散。发散式提问要根据阅读重点、关键点来设计,当孩子的答案尽情发散后,教师需要适时地小结和提升,使提问“形散而神不散”。

四、设疑式提问——疑是湖中别有天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谓设疑,一般是指把绘本中故事或事件、知识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孩子去思考。而我们这里所谈到的设疑则是教师把未知抛给孩子,让他们去猜想、去交流、去验证、去实践,通过积极的思考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激起孩子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1.以“看”画面想象处设疑

绘本独特的画面内容,既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美丽的平台,又对幼儿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

【案例】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从开始一个母鸡和露出半个狐狸头的封面开始就充满了悬念,引发幼儿的无限遐思。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不断在提出疑问,母鸡萝丝出门散步会干什么去呢?后面跟着的狐狸它心里会怎么想?它谁怎么做呢?母鸡身后跟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会有危险吗?呀,狐狸扑了过去,它会把母鸡吃掉吗?母鸡走着走着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母鸡最后被狐狸吃掉了吗?等等。根据画面想象处不断设置的疑问使他们对充分感受绘本那种视觉化的文学内涵,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疑过程中,积极思维猜测问题的可能。

2.以“听”故事停顿处设疑

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我们要把握时机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替换故事情节的内容,激发他们表达新的意思。

【案例】绘本《跳芭蕾舞的牛》故事中出示前一页牛练芭蕾舞被羊和鸭子看到的画面,教师讲述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农场的动物们都知道了牛学芭蕾舞的事情,嘲笑起牛了”。提问:动物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鸭子它嘲笑牛说:“嘎嘎嘎,这么胖的牛都想学芭蕾舞,简直是白日做梦。”你猜其他动物们又会怎么嘲笑牛呢?通过提问在心中制造一点点迷惑。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和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否一致,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阅读。

3.以“物”围绕中心实体设疑

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孩子们比较倾向于对实物的依赖,当看到某一物品时,会联想到一些事情。因此出示绘本故事中的中心实物,围绕这些实物开展设疑。

【案例】绘本《阿利的红斗篷》中教师先出示一件红斗篷,提问设疑:这是什么?它会给谁穿呢?让孩子进行猜想认证后,再出示一件破旧的红斗篷,继续设疑:咦?阿利的红斗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了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阿利知道自己的斗篷变成这样后会怎么办呢?让孩子有充分创想的空间,然后引领幼儿去猜测探疑,仔细阅读绘本。

组织要点:融一点灵活度,双向互动。

设疑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试图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留给幼儿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在质疑处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逐渐变“教师问”为“幼儿主动问”,真正实现“双向提问”的师幼互动。

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我们所预设的提问方法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地直问、化整为零地分割问、生动形象的比喻问等等,只要老师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绘本中提问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当然,这些预设的提问方式当我们真实施于绘本阅读活动时要注意融会贯通,巧妙结合,案例绘本中《跳芭蕾舞的牛》就是将几种提问做到了巧妙的融合,而且在预设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育机智,进行随机提问,使提问发挥绘本阅读最大的教育作用。

作者:王静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