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湖北省基本形成了包括期刊、出版、印刷、演出、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1)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黄永林

内容提要:本文在回顾近年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分析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即产业规划大思路、体制机制大改革、整体结构大调整、空间布局大平台、产业集群大平台、核心产品大品牌、投资融资大投入、产业人才大培育。

关键词: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成绩;优势;对策

湖北是一个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不能忽视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是湖北奋力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对于湖北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湖北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统计数字显示,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03亿元快速跃升至2009年的556.55亿元,基本上翻了一番。2009年比2008年增长21.8%,占同期生产总值的4.3%,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GDP同期增长速度8.2个百分点。2010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9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9%,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6.1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0.8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4.4%。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6%。(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和省广电总台为代表的10个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以及全省2万多家民营企业,成为推动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了报纸期刊、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数字网络、电影放映和影视动漫等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群。2010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和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分别达到25.2亿元、70.5亿元、8.09亿元,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3亿元、41.5亿元和2.61亿元,利润全部过亿元,综合实力均进入全国同业“第一方阵”。省广播电视台总收入突破20亿元,其中媒体广告收入达到11亿元;省网络公司收入近10亿元;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七位;知音传媒集团年创利税水平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等6家印刷企业入选“2010年全国百强印刷企业”。(3)

2010年,省直属8家文化单位经营发展的数据显示:总资产全年累计同比增长15.51%,总收入同比增长14.98%,净利润同比增长158.65%。其中省广电网络公司总资产和总收入增幅都为最高,分别达25.48%和23.12%。净利润增幅最大的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达到89.39%。2010年,湖北省的电影票房收入是4.4亿元,名列全国第七,比2009年上升了三位。其中省电影公司下属的银兴院线去年票房收入1.8亿多元,同比增长70.5%,创历史新高。

(一)出台改革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完善配套政策,越需要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湖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以及《湖北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片)奖励办法(试行)》、《关于省直文化事业转制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见》、《关于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湖北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重要文件及配套性政策文件,着眼全局,高屋建瓴,求真务实,为推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营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列出了理论武装、思想道德建设、舆论传播、文艺精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建设八大重点工程,将文化发展具体化、工程化和项目化,并综合提出了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财政、税收、社保、融资、土地、城建、捐助、物价等多项配套政策,具有比较高的“含金量”。这些重要文件和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初步形成了引导和保障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有效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推动湖北省文化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多元市场主体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湖北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速、整体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湖北省推动省直和武汉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的管办分离。“三个一批”成为启动市场主体的三套组合拳,即大力发展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全力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目前,湖北省基本形成了包括期刊、出版、印刷、演出、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电网络、省广播电视台、知音传媒集团、华中文交所等为代表的国有文化集团(公司),以江通动画、盛泰传媒、金三峡印务等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以大连万达、华侨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战略投资者,成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领军和重要支撑。

湖北省传媒旗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坚持锐意改革,助推该集团媒体集群不断走向繁荣。2001年集团建立后启动一项项内部改革:三年为一期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体制和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同时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建立会计委派制。近年来,该集团与省内外一些优势资本和企业合作,迈开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行业、跨地区规模化经营的步伐。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2010年集团总资产已达25.2亿元,年销售收入跃升为12.32亿元。

2006年3月,湖北广电总台正式组建后,推动湖北省广电事业驶上快车道。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浮出水面:局台分设,管办分离,制播分离。该总台确立了以总台为“圆心”,以频道和各事业主体为“半径”,进行直管直营的全新组织架构。目前,省广电总台已成为以省级广播电视事业为主体,涵盖影视制作、报刊音像、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物业管理等综合业务的大型现代化传媒实体。2006年组建总台之初,广告收入为5.9亿元,2009年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

组建于2004年10月的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是湖北省国有文化企业的旗舰。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该集团已壮大为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版权贸易为主业,并逐步向影视、网络等媒体及其他文化服务、地产物业等领域拓展,拥有完备出版产业体系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并成功入选中宣部主导评选的“中国文化企业30强”。2010年资产达到70.5亿元,销售收入41.5亿元。

知音传媒集团以《知音》杂志为核心期刊,形成系列期刊出版、广告经营、书刊发行、动漫开发、高等职业教育多元产业格局。2010年底总资产已达到8.1亿元,销售收入2.61亿元,年创利税水平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在文化领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湖北省重点培育了江通动画、三峡非博园、楚天激光等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从动漫产业来看,以江通动画为龙头,盛泰传媒、海豚卡通、南影动漫、博润通数码科技等民营企业已形成规模。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艾立卡电子有限公司被商务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评为“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从印刷复制业来看,以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扛起湖北省印刷复制业的大旗。而以万达院线、金逸院线等电影院线和武昌滚石、武汉新中原等演艺厅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纷纷试水,激活湖北省众多文化领域发展的大潮。

(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展顺利

到2011年11月,湖北省国有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广电网络单位转企改制大部分已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国有文艺院团、荆楚网等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正全力推进。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经营性资产授权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省广播电视总台大力推进制播分离改革,黄石、宜昌、荆门、荆州、襄阳、十堰6个地级市的日报社组建成立报业传媒集团。新闻媒体单位剥离转企、事企分开取得实质性推进。

湖北省楚天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全省广电网络的整合工作,已拥有楚天视讯、楚天数字、楚天经纬等9家控股公司和3家直属分公司,实现了有线网络的“全省一网、全程全网、垂直管理、三级贯通”,建立全省统一的有线网络运营市场主体,是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目标。2011年9月底,各市州、县市全面完成网络剥离和分公司挂牌。至此,省楚天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用户已增加至800万,资产总值超过100亿元。

湖北省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进展顺利。知音传媒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文化企业所属68种非时政类报刊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湖北省的成功做法是坚持了“四个结合”:转企改制与减少报刊出版单位结合;与治理报刊散滥结合;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培育大型报刊企业结合;与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结合。其目标指向为:构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独具特色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湖北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正呈强力推进之势。“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成为院团改革的独特方式。由省歌剧舞剧院等7家文化单位组建而成的省属大型国有独资文化企业——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该公司成立后,将集创作演出、策划营销、剧场经营、资本运作为一体,瞄准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演出场次多、演员收入高的发展目标,力求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演艺文化龙头企业,实现湖北省从舞台艺术大省向舞台艺术强省的跨越。

新组建的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制播分离、宣传经营两分开的要求成立的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以壮大湖北省广播影视传媒产业,服务全省“十二五”跨越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广播影视节目生产、新媒体和报刊为主业,以繁荣影视文艺创作为重点,同时兼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文化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以文化招商借助外力壮大市场主体,是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选择。湖北省每年都组织省重点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参加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文化交易展会,展示湖北文化形象、交易文化项目和产品。近年来,湖北省还先后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八艺节”湖北省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鄂台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展示和交易活动,推出文化产业项目1 000多个,成功签约300多个,引进社会资本800多亿元,获得金融授信1 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10月,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大力开展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版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兼具文化产权信息发布、交易鉴证、登记托管、项目策划、资产处置和融资服务等六大功能,成为湖北及华中地区各类文化产权交易的重要资源配置平台。

(五)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是核心板块逐步崛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渐趋合理,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批市场主体在改革中成长,相继成立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等9个大型文化集团。已初步形成了报业、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文博业、动漫游戏业等九大优势文化产业。

二是文化品牌影响扩大。湖北省着力推进文化精品名牌建设,成功培育出《楚天都市报》、《知音》、《特别关注》、《知音漫客》、《小学生天地》、《情感读本》和《新传奇》、《新周报》、《大家文摘报》、《初中生天地》等10份发行量过百万份的报刊。“十大百万报刊”品牌,在全国独一无二,其中《知音》月发行量600多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发行量第五位,《特别关注》期发行量过300万份,被中央领导誉为“湖北现象”。以湖北京剧、武汉杂技为代表的文娱演艺,以长江文艺、新华崇文为代表的出版发行,以银兴、天河为代表的电影院线,以江通动画、海豚传媒为代表的原创动漫等系列文化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为业界所瞩目。(4)

(六)形成新的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文化资源高度利用的结果,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形成集聚模式。湖北文化产业集聚生产、经营要素,汇聚科技实力,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名牌,接纳国内外投资资本,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华中出版物流产业园、楚天传媒产业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版文化城、知音文化产业园、传奇文化产业园、光谷动漫产业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木兰湖明清古民风俗园、宜昌三峡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荆州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挥出强劲的积聚效应和孵化作用,吸引了大量的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有力推动了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服务、娱乐视听、现代物流等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以科技创新载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也相继诞生。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诸多前沿科技成果,以创新内容为重点的武汉光谷动漫产业园,在我国动漫领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起步迅捷,为国内外所瞩目。江通动画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武汉光谷国际文化创意园成为文化部跟踪培育的重点产业园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全力创办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打造高端创意设计企业为主、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示范型园区,各项事务进展顺畅,5年内有望成为湖北省创意产业的龙头。此外,整合文化资源,印刷物流新业态等新型产业园区异军突起。集设计、制版、生产、供应、营销、金融、后勤服务于一体的三峡科技包装工业园,占地500亩,投资10亿元。这些在湖北乃至我国中部,都是抢前争先之举。

二、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如前所述,湖北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湖北文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先进的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湖北省担负的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期许相比还不尽如人意,与湖北文化大省的地位相比也不相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湖北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条件。(5)

(一)文化基础条件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湖北是楚文化之乡、三国文化之乡,是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有炎帝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等历史文化;有辛亥首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武汉小组的诞生、“二七”大罢工、黄麻起义、中原突围等红色革命文化;有神农架原始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湖泊江河水文化、鄂西生态文化等绿色生态山水文化。目前,全省有荆州、武汉、襄樊、随州和钟祥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武当山、明显陵2处世界文化遗产,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历史遗迹140多处,20个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365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蕴藏丰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星汉灿烂,105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端午节和雕花剪纸被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26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554个项目被列入市、州级名录,1 732个项目被列入县级名录;39人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9人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外,当代作家文化影响巨大,如熊召政、方芳、池莉、刘醒龙、陈应松等一批实力雄厚的“鄂军队伍”活跃在文坛。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等9个大型文化集团,有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十大百万报刊”品牌,等等。这些都为未来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政策环境条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将继续完善和实施有关税收优惠、项目扶持、财政投入以及金融支持等配套文化经济政策。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湖北省还将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办法,如增加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功能、设立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湖北文化产业促进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重要措施的组合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叠加效应和助推作用。

(三)文化市场条件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这对于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乃至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湖北经济将进入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将逐步迈进软硬共同驱动替代硬驱动、知识创意力量更加彰显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势必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科技教育条件

湖北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优势。湖北省现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 30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居全国前5位,全省现有高等院校85所,在校大学生118万人,居全国首位。两院院士人数和历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获奖科技成果、承担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数均居全国前列,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十分丰富。尤其在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方向和代表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加快研发,科技创新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文化产业拓展新领域、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实现新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和用好宝贵机遇,加快推进湖北省文化产业向支柱性产业的跨越发展,采取超常规的战略措施,大手笔、重力度、高起点推进湖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和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湖北的区域文化软实力,形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基础和新经济增长点。

(一)大思路:精心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结合湖北省实际,以大视野、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精心制订湖北省文化发展规划。在战略上清晰地规划对湖北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文化产业几大支柱门类,即报业、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出业、文化旅游业、印刷服务业和动漫游戏业等。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科技成长型文化企业,大力推动报纸期刊、出版发行、文娱演艺、印刷复制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输、网络服务、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教育、高新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在战术上集中全省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力资源,瞄准方向,力争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某个战略性项目、某项战略性技术、某项关键性产品和某个枢纽环节,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新兴产业、边缘产业的桥头堡,兴名牌、推精品、出力作。根据湖北省精神生产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布局。在武汉、襄樊、十堰地区和工业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发展优势明显的文化支柱产业,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特区。在其他地区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集合力量,嫁接国内外科研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的精神产业门类。

(二)大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增强湖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营造湖北文化经济的发展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建构科学完善、系统优化、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经营机制。按现代产业的要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经营创新来加快产业的增长,尽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影响华中、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在条件成熟的文化行业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业,要坚持“五个分离”,即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功能相分离;宣传和经营相分离;除了新闻和重大宣传性节目外,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传播逐渐分离;非经营型国有资产和经营型国有资产相分离;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分离。

深化文化管理机构改革,可以探讨将文化、新闻出版、旅游、广播电视、工商等部门中分别管理的文化产业事项归口到一个管理部门——文化产业部门,或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或一个文化产业委员会来统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打破条块分割体制,按照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部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革还可结合某一个行业在不同部门的消长来进行结构的调整(如音像制品的制作、发行及管理);有些行业可限制其发展速度或发展规模(如豪华消费场所),有的行业则要加快发展速度和扩大规模(如基础性、效益间接性、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的行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应根据地域与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如城市和农村)。通过加强对文化产业统一领导、宏观调控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行政管理支持,提高管理的效能,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服务。(6)

(三)大调整:着力优化文化产业整体结构

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内外联动发展和整体融合,通过产业协作、联合经营、战略联盟、对接配置而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产业扩张和能级提升,建立日益社会化的产业协作关系。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深层联盟,通过共同投资、联合经营、相互参股和项目合作,实现资产重组、资本整合、分工协作和战略互惠,进一步提升企业合作层次。着力推进全省文化资源整合,按照结构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产权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规划文化企业重组、上市,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引领带动湖北文化产业群整体跃升。着力在推动文化市场主体数量增多、规模壮大、实力增强上下工夫,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重组,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科技成长型文化企业。加快推进湖北广电网络公司、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知音传媒集团公司、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等条件比较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上市。通过培育实力强、影响大的“文化航母”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布局,着力打造湖北的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大型文化企业、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形成新闻传媒、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博会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影视演艺、体育健身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系互相配套融合的新格局,使湖北文化产业的“航母集群”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生力军和战略投资集团军,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文化产业高地。

(四)大优化:合理构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必须根据“两圈一带”总体战略要求,构建“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多群集成”的复合立体结构,形成区域联动、产业集聚、集约增长、协调发展的省域空间布局。(7)

“一核先导”是指以“武汉·中国文谷”为文化创意核心功能区,形成多个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类型的园区功能组团。支持光谷率先发展,重在抢占战略制高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中度高、要素聚集度高、智力密集度高、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城。

“三点支撑”指“一主两副”省域中心城市武汉、襄阳、宜昌。支持武汉优先发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创意引领作用,把武汉建成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发挥核心增长极功能。后两者则分别建成促进鄂西北、鄂西南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增长新引擎,增强内生新动力,促进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方向发展。

“三带牵动”指武鄂黄(武汉、鄂州、黄石)、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三大文化产业功能带,促进产业带内外联动和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三带”中众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功能组团),着重发展强势企业群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聚集发展、系统优化和群星效应。

“多群集成”是指省域内诸多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俗称传统的小地域文化功能圈),突出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态性、民俗性,突现自身传统的优势、特色和亮点,并把创意设计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富含文化符号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总之,优先发展一个核心创意区,重点发展三个支撑点,加快发展三个产业功能带,规模发展多个“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8),点、线、带、面相关联,重点、特点、亮点相辉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相结合,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顶天立地”(核心区和支撑点)和“铺天盖地”(三个产业带及其产业园区和多个特色产业群)相结合,这就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空间结构,形成资源整合更加有效、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聚更加强劲、产业能级更加提升的省域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大平台: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园区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全面整合的新阶段,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产业集群将成为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湖北高校和科研单位众多、智力密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产业园区建设基础扎实。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关键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与示范基地,真正发挥文化产业的产品创作、技术研发、产业化试验和推广的作用,形成具有集群效应的文化产业板块。

根据“两圈一带”战略规划,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按照优势互补、和谐共赢、整体联动、彰显特色的发展原则,形成区域内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集群规模。广电媒体文化产业、报刊等平面媒体文化产业以及出版发行文化产业、影视演艺文化产业、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体育健身文化产业应以“两圈”为依托,整合全省资源,实现集群统筹发展。要利用不少广告会展文化产业和网络动漫文化产业的核心企业都落户武汉的优势,将其打造成集广告会展、动漫游戏以及新型创意设计产业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之都,形成广告会展、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光谷这个品牌,以其科技产业群为支撑,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创意园的规模带动作用,集科技、观光、展示、表演、教育、商业之气,打造湖北省的“创意中心”——“中国文谷”。它将以从事文化产业的创意、国际文化交流、国际高端文化论坛、文博会展、信息咨询和现代服务等为主,成为各国政府及文化企业开拓中国文化市场的交流窗口,也是中国吸引世界文化企业的推介平台,是世界与中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直接渠道。以黄石、应城等为轴心的文化主题公园,依托工业遗迹,打造一批集科教、旅游、交流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充分展现遗迹特色文化,定期举办博览会和研讨会等艺术文化活动,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创作空间。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弘扬荆楚文化,展现地方特色,建设一批以观光为主体、科教为辅的旅游景点,同时配套休闲文化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以大学城为轴心的高教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办成全国一流的大学城,同时适应文化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创意人才,加速与文化产业链的接轨。目前,湖北省重点建设完成省广电基地、华中数字出版基地、华中印刷物流产业园、181创意产业园等园区项目,市州重点建设完成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潜江曹禺文化产业园等园区项目。

(六)大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体现着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品牌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品牌,要大力加强产品品牌的质量提升和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原创品牌的培育和爱护,逐步形成影响大、辐射广、信誉高的强势品牌。以“四个一批”为抓手,即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大家、文化大师,扶持壮大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物、领跑企业、领先产品。《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知音》、《特别关注》、《今古传奇》等报刊品牌,湖北广电、湖北卫视、垄上行等广电品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出版社等出版品牌,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品牌,都要充分发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大幅度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并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湖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全面跃升。

打造品牌要突出湖北特色。要高度重视加强湖北品牌文化建设,着力打造荆楚文化与湖北产业交融渗透的发展平台,生产制造与设计创新并重、招商引资与品牌输出并重,全面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一是要发挥湖北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和三国历史发生地的特色与优势,实施大开放战略;二是要继承发扬荆楚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认真进行历史整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开放、务实、宽容、变通等荆楚人文特征与现代价值观的连续性,在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完成荆楚传统的现代转化;三是要紧密联系湖北省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四是要顺应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大势,找准湖北在中国文化坐标系上的方位,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湖北文化产业的完整体系,推动湖北文化跃上高一层次现代文明行列,使湖北文化产业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

(七)大投入:积极建构多元投资融资机制

加快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创新文化投融资方式,建立和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体投入、民间资本给力、银行信贷和股市融资助力等合成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以资金效率最大化为取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中心的灵活多样、集成有效的文化投融资体系。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快股份制改造,通过股份制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强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政府资金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其次,积极稳妥地放开文化市场,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民办文化产业项目统一纳入各地文化发展规划,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其三,要研究探索建立国家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以带动社会资本的有效聚集与整合,激发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金融投融资服务体系和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其四,将政府专项资金与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区域性文化产业对境外投资的信贷支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对外输出,促进湖北省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湖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五,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分摊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产权交易和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建设,共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知识产权及专利评估等问题。其六,完善、规范文化市场的组织形式并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政府与市场兼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发挥的文化发展格局;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采取借壳上市、资源重组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促进文化产业链的扩展延伸和良性循环,为湖北文化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其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招商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有序进入湖北省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进行项目推介和文化招商,同时有选择地引进境外和海外优势资本,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积极搭建引资平台,多层次、多渠道组织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

(八)大培育:倾力构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构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保障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才。目前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创意人才匮乏。从文化大省跃至文化强省,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文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湖北历来不缺人才,“惟楚有才”早有历史。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打造人才团队,是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尽快制定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战略,采取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赋予文化产业用人自主权,吸引、培养、选拔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和熟悉市场运作方法的人才;建立健全引进、使用和激励文化人才的有效管理机制,通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考核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强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文化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健全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一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高端市场中介服务人才。积极引进海外创新型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急需紧缺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Analysis on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atus in Hubei

Huang Yonglin

Abstract:Based on reviewing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analysing advantag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atus in Hube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about carrying out prominen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in future.The meas 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are as follows:grand thoughts of industry planning,grand system reforms,grand adjustment to the overall structure,larg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platforms,core products of major brands,high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d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Key words:Hubei;cultural industries;development;performance;advantage;countermeasure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的构建”(文科技函〔2011〕82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文化建设与社区认同研究”(08BSH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湖北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收获季 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78.79亿》,楚天都市网,2011年10月26日。

(3)易飞:《文化产业跨上腾飞之路 湖北推进文化跨越式发展综述之二》,《文化产业跨上腾飞之路 湖北推进文化跨越式发展综述之三》,荆楚网,2011年3月25日,2011年3月26日。

(4)祁国钧、郭明玉:《面临宝贵机遇 湖北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湖北日报》,2011年4 月14日。

(5)祁国钧、郭明玉:《面临宝贵机遇 湖北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湖北日报》,2011年4 月14日。

(6)黄南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体制、机制、体系的重构创新》,《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7)参见刘玉堂、黄南珊:《“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以湖北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8)参见刘玉堂、黄南珊:《武汉·中国文谷新发展战略标向》,《湖北日报》,2010年12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